2019年8月22日 星期四

《佛遺教經》解說第106句【是故汝等,常當攝念在心。】 The Buddha's Last Bequest 106

       

《佛遺教經》淺譯與解說【第106句】( 請調高畫質至40分44秒

    [106] 是故汝等,常當攝念在心。

    【譯文】{所以,你們平常應當收攝、防禦五個根門的誘惑刺激;
    還要用:正念正知的『四念住』──身受心法,守護自己的『心』。}


    〖解說〗{《增支部經典‧十集‧五十經篇之二‧己心品‧滅盡十想經》說示(修習十想可以究竟不死):
    『諸比丘!若能修習多修十想,則有大果、大功德,立足於不死,究竟於不死。
    何等為十想耶?即:
    ① 不淨想(觀身不淨);
    ② 死想(過患想);
    ③ 食違逆想(四聖種);
    ④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(捨離世間執取);
    ⑤ 無常想(五蘊無常);
    ⑥ 無常者苦想(厭離諸行);
    ⑦ 苦者無我想(六入處無我);
    ⑧ 捨斷想(斷三惡尋);
    ⑨ 離貪想(愛盡出離);
    ⑩ 滅盡想(涅槃寂靜)。
    諸比丘!若能修習多修此十想,則有大果、大功德,立足於不死,究竟於不死。』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七集‧初五十經篇‧大供犧品‧七想之二經》說示(如何觀察七想之功德):
    ☆ 七想之觀察 ☞
    ➊ 不淨想 ➾ 觀『避開婬欲法』;
    ➋ 死想 ➾ 觀『生命非欲求』;
    ➌ 食違逆想 ➾ 觀『食味非渴愛』;
    ➍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➾ 觀『美麗絢爛之多樣世間捨心平等』;
    ➎ 無常想 ➾ 觀『名聞利養、恭敬讚歎有違逆想』;
    ➏ 無常者苦想 ➾ 觀『懶惰、懈怠、奔放、放逸、不勤行、不自向內觀察之存在──
    是否有強烈之怖畏感現前』;
    ➐ 苦者無我想 ➾
    觀『此有意識身體中之我是,以及對於其外部一切之形象:
    以自我為中心之自大、我所執著之見解、憍慢自負之計較心──
    是否是有遠離?不但已超越我慢,而且有和平寂靜而完善解脫』。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不淨想』(觀身不淨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例如,觀察以下二種不淨想:
    〈一〉三十二身分、〈二〉不淨想之功德。
    〈一〉觀察『三十二身分』 ➾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十集‧五十經篇之二‧己心品‧具壽耆利摩難經》說示(如何觀修不淨想):
    〝阿難!此處有比丘,自足下而上,自髮頂而下,以皮為邊際,觀察充滿種種之不淨之此身,謂──
    『在此身中,有① 頭髮、② 膚毛、③ 指甲、④ 牙齒、⑤ 皮膚;
    ⑥ 肌肉、⑦ 筋腱、⑧ 骨、⑨ 髓、⑩ 腎;
    ⑪ 心、⑫ 肝臟、⑬ 肋膜、⑭ 脾臟、⑮ 肺;
    ⑯ 腸、⑰ 腸膈膜、⑱ 胃臟、⑲ 糞便、(⑳ 腦);
    ㉑ 膽汁、㉒ 痰、㉓ 膿、㉔ 血、㉕ 汗、㉖ 脂肪;
    ㉗ 眼淚、㉘ 油、㉙ 唾液、㉚ 鼻涕、㉛ 骨液、㉜ 尿水。』
    如是,於此身觀不淨而住。
    阿難!此名為不淨想。〞
    〈二〉觀察『不淨想之功德』 ➾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七集‧初五十經篇‧大供犧品‧七想之二經》說示(不淨想之功德):
    〝諸比丘!不淨想之修習,再三力行,有大果報,有大功德,沐浴於甘露,究竟於甘露。
    又,如是言者,乃緣於何者而言耶?
    ➊ 諸比丘!以不淨想積集於心,再三力行而住之比丘,
    其心對於性興奮之婬欲法,或倒退遠離、或拒絕避開、或逆轉返回;
    然不被吸引:不是保持捨心平等而不動、就是有違逆想而持續。
    ➋ 諸比丘!恰如,投入火中之雞翼或腱骨,
    或倒退遠離、或拒絕避開、或逆轉返回;然不被吸引。
    諸比丘!正是,以不淨想積集於心,再三力行而住之比丘,
    其心對於性興奮之婬欲法,或倒退遠離、或拒絕避開、或逆轉返回;
    然不被吸引:不是保持捨心平等而不動、就是有違逆想而持續。
    ➌ 諸比丘!比丘若以不淨想積集於心,再三力行而住已,
    其心對於性興奮之婬欲法,既保持隨貪聯結、又持續無違逆想。
    諸比丘!比丘應如此了解:
    『我非修習不淨想,我(對照)以前和以後並無進步,我之修習得不到力量!』
    確實如此!彼於此處已正確了知。
    ➍ 又,諸比丘!比丘若以不淨想積集於心,再三力行而住已,
    其心對於性興奮之婬欲法,或倒退遠離、或拒絕避開、或逆轉返回;
    然不被吸引:不是保持捨心平等而不動、就是有違逆想而持續。
    諸比丘!比丘應如此了解:
    『我有修習不淨想,我(對照)以前和以後是有進步,我之修習有得到力量!』
    確實如此!彼於此處已正確了知。
    諸比丘!不淨想之修習,再三力行,有大果報,有大功德,沐浴於甘露,究竟於甘露。
    如是言者,乃緣於此而言也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死想』(過患想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此無常的身體,實在隨時都有過患,或隨時遭遇到死亡的危害。
    什麼是『死想』?例如,觀察以下七種死想:
    〈一〉五想、〈二〉九想、〈三〉觀墓園九相、〈四〉過患想、
    〈五〉六隨念住、〈六〉入出息念、〈七〉死想之功德。
    〈一〉觀察『五想』 ➾ ⓵ 骨想;⓶ 蟲噉(ㄉㄢˋ)想;⓷ 青瘀想;
    ⓸ (斷壞)穿孔想;⓹ (屍體膿爛)膨脹想等。
    〈二〉觀察『九想』 ➾ ➀ 新死想;➁ 肪脹想;➂ 血塗想;
    ➃ 蓬亂想;➄ 噉(ㄉㄢˋ)食想;➅ 青瘀想;
    ➆ 白骨連想;➇ 骨散想;➈ 古墳想等。
    〈三〉觀察『觀墓園九相』 ➾
    (觀墓園九相之一~➲)

    《小部經典‧法句經‧老品‧增上慢比丘去墓園經》說示(放下增上慢):
    『(一四九偈:)
    「憍慢已拋棄(增上慢已丟棄):
    猶秋葫蘆瓜(就像,秋天的葫蘆瓜);
    骸骨成鴿色(鴿色的人骨),
    觀彼有何樂(所以,何必貪戀色身呢)?」
    (❄ 法句經故事:過度自信的比丘 ~☺)
    一群比丘到林子裡去禪修,不久之後就進入禪定。
    這時候,他們認為已經脫離一切感官慾望,而證得阿羅漢果了!
    就想回去向佛陀報告。
    但事實上,他們高估自己了。
    當他們抵達精舍的外門時,佛陀告訴阿難:
    「這些比丘這時候來看我,得不到多大的法益,叫他們先去墓園,再回來吧。」
    阿難向他們轉告佛陀的話;
    他們認為佛陀一切智具足,一定有充分的理由要他們如此做。
    就出發去墓園。
    在墓園裡,他們看見腐爛的屍首時,還能心平氣和地看待這些屍首;
    但當他們看見剛死的屍首時,他們恐怖的發現:
    心中仍然有蠢蠢欲動的慾念。
    這時候,佛陀從精舍看見他們的舉動,就放光,告誡他們:
    「比丘們!觀看屍首時,內心卻昇起慾望對嗎?」
    這些比丘察覺到一切感官慾望變化多端;
    難於調伏的性質後,徹底明白佛法。
    ☆ 墓園裡有九種相:
    ➊ 初死膨脹、青瘀膿爛相 ☞ 新死想;
    ➋ 食殘蟲聚相 ☞ 噉(ㄉㄢˋ)食想;
    ➌ 筋屍斷壞、血肉臭相 ☞ 肪脹想;
    ➍ 無肉血塗、筋骨臭相 ☞ 血塗想;
    ➎ 無血肉、連骨相 ☞ 白骨連想;
    ➏ 骨節支解、散亂相 ☞ 骨散想;
    ➐ 白骨相 ☞ 青瘀想;
    ➑ 年久壞碎、枯朽相 ☞ 蓬亂想;
    ➒ 骸骨腐蝕、成灰相 ☞ 古墳想等。』
    (觀墓園九相之二~➲)

    《長部經典‧大品‧第二十二經‧大念住經》說示(墓園九相):
    ➊ 初死膨脹、青瘀膿爛相 ☞
    〝比丘們!就像比丘在墓園裡,得觀被棄屍體──
    已死一日、二日或三日,變成腫脹、瘀黑且潰爛。
    他聯想此身:『確實如此,身體是這種性質,將變成如此,無法避免這樣之結果。』〞
    ➋ 食殘蟲聚相 ☞
    〝又,比丘們!就像比丘在墓園裡,得觀被棄屍體──
    這屍體被烏鴉、禿鷹、獵鷹、蒼鷺所啄食或被野狗、老虎、豹、胡狼所咬或被其他種種生物所食時。
    他聯想此身:『確實如此,身體是這種性質,將變成如此,無法避免這樣之結果。』〞
    ➌ 筋屍斷壞、血肉臭相 ☞
    〝又,比丘們!就像比丘在墓園裡,得觀被棄屍體──
    具有血肉,而筋腱連結於骸骨。
    他聯想此身:『確實如此,身體是這種性質,將變成如此,無法避免這樣之結果。』〞
    ➍ 無肉血塗、筋骨臭相 ☞
    〝又,比丘們!就像比丘在墓園裡,得觀被棄屍體──
    無肉、附著血,而筋連結骸骨。
    他聯想此身:『確實如此,身體是這種性質,將變成如此,無法避免這樣之結果。』〞
    ➎ 無血肉、連骨相 ☞
    〝又,比丘們!就像比丘在墓園裡,得觀被棄屍體──
    無血肉,唯筋連結骸骨。
    他聯想此身:『確實如此,身體是這種性質,將變成如此,無法避免這樣之結果。』〞
    ➏ 骨節支解、散亂相 ☞
    〝又,比丘們!就像比丘在墓園裡,得觀被棄屍體──
    骨節支解,四散各處:
    ⑴ 這是手骨,⑵ 那是腳骨;
    ⑶ 這有踝骨,⑷ 那有小腿骨;
    ⑸ 這有大腿骨,⑹ 那有胯骨;
    ⑺ 這是肋骨,⑻ 那是脊椎骨;
    ⑼ 又有胸骨、⑽ 肩胛骨、⑾ 腕骨、
    ⑿ 頸骨、⒀ 顎骨、⒁ 牙齒及 ⒂ 頭蓋骨。
    他聯想此身:『確實如此,身體是這種性質,將變成如此,無法避免這樣之結果。』〞
    ➐ 白骨相 ☞
    〝又,比丘們!就像比丘在墓園裡,得觀被棄屍體──
    剩如螺殼色之白骨。
    他聯想此身:『確實如此,身體是這種性質,將變成如此,無法避免這樣之結果。』〞
    ➑ 年久壞碎、枯朽相 ☞
    〝又,比丘們!就像比丘在墓園裡,得觀被棄屍體──
    經過三、四年、骸骨成堆。
    他聯想此身:『確實如此,身體是這種性質,將變成如此,無法避免這樣之結果。』〞
    ➒ 骸骨腐蝕、成灰相 ☞
    〝㈠ 又,比丘們!就像比丘在墓園裡,得觀被棄屍體──
    骸骨腐蝕成粉。
    他聯想此身:『確實如此,身體是這種性質,將變成如此,無法避免這樣之結果。』
    ㈡ 像這樣,⑴ 隨時──在身體中,從內六處,詳細觀看、立即發現(五蘊)身體;⑵ 隨時──在身體中,從外六處,詳細觀看、立即發現(五蘊)身體;⑶ 或者,同時──在身體中,從內、外六處,詳細觀看、立即發現(五蘊)身體。
    ⑷ 隨時──詳細觀看、立即發現(五蘊)身體中之集聖諦;⑸ 隨時──詳細觀看、立即發現(五蘊)身體中之滅聖諦;⑹ 或者,同時──詳細觀看、立即發現(五蘊)身體中之集、滅聖諦。
    ⑺ 而且,他隨時正念現前:『這是身體!』⑻ 修成,只有獨自觀智和獨自覺照之境界;⑼ 此外,無所依止,⑽ 不再執著──(身心)世界任何事物!〞
    〈四〉觀察『過患想』 ➾
    (過患想之一~➲)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八集‧五十經篇之二‧雙品‧念死之二經》說示(念死的功德):
    〝㈠ 諸比丘!此處有比丘,晝過夜來之時,如是思擇:
    『於我有多死之緣──
    ⓵ 或為蛇所咬;
    ⓶ 或為蠍所螫;
    ⓷ 或為百足所螫;
    依此而有死,此為我之障礙。
    ⓸ 或躓而仆;
    ⓹ 或食而為食所害;
    ⓺ 或為膽質疾病所亂;
    ⓻ 或為痰質疾病所亂;
    ⓼ 或為如刀劍之風質疾病所亂;
    ⓽ 或為人所襲;
    ⓾ 或為非人所襲;
    依此而有死,此為我之障礙。』
    諸比丘!此比丘應如是思擇:
    『於我惡不善法未斷,若此夜命終了,則為我之障礙耶?』
    ……諸比丘!此比丘為斷此惡不善法;
    應起增上之志欲,精進、勉勵、勢猛、不退、正念、正知。
    諸比丘!譬如『衣之燃燒、頭之燃燒,為消滅衣與頭之火燃;
    而起增上之志欲,精進、勉勵、勢猛、不退、正念、正知。』
    ㈡ ……諸比丘!又,此處有比丘,夜過晝來之時,如是思擇:
    『於我有多死之緣……若此晝命終,則不為我之障礙。』
    諸比丘!此比丘以此禪悅、喜足,晝夜應隨學善法而住。
    因此,諸比丘!若修習、多習念死,則有大果報、大功德,浴於甘露,究竟甘露。〞
    (過患想之二~➲)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十集‧五十經篇之二‧己心品‧具壽耆利摩難經》說示(如何觀修過患想):
    〝阿難!此處有比丘,往阿練若,往樹下,往空屋而思擇──
    『此身者過患多苦』。
    此身生種種之疾病,謂:
    『① 眼病、② 耳病、③ 鼻病、④ 舌病、⑤ 身病、⑥ 頭病、⑦ 耳孔病、⑧ 口腔病、⑨ 齒病、⑩ 唇病;
    ⑪ 咳嗽、⑫ 喘氣、⑬ 感冒、⑭ 發燒、⑮ 瘧疾、⑯ 腹病、⑰ 暈倒、⑱ 下痢、⑲ 疼痛、⑳ 霍亂;
    ㉑ 麻瘋病、㉒ 腫瘤、㉓ 白癬、㉔ 肺病、㉕ 癲癇症、㉖ 輪癬、㉗ 疥癬、㉘ 發癢、㉙ (被動物)抓傷、㉚ 疥瘡;
    ㉛ 血痢病、㉜ 血膽病、㉝ 糖尿病、㉞ 五十肩、㉟ 疹子、㊱ 痔瘡、㊲ 膽汁引起病苦、㊳ 痰液引起病苦、㊴ 痛風引起病苦、㊵ 綜合病症;
    ㊶ 季節變易病苦、㊷ 不平等姿勢病苦、㊸ 突發性痙攣病苦、㊹ 業異熟果報病苦、㊺ 寒、㊻ 暑、㊼ 飢、㊽ 渴、㊾ 大便、㊿ 小便。』
    如是,於此身觀過患而住。
    阿難!此名為過患想。〞
    〈五〉觀察『六隨念住』 ➾
    ➊ 一至三禪──現法樂住;
    ➋ 光明想──獲得智見;
    ➌ 觀身不淨──斷愛染;
    ➍ 墓園九相──斷我慢;
    ➎ 第四禪──決擇多界;
    ➏ 行、住、坐、臥四明覺(四念住)──正念正知。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六集‧初五十經篇‧無上品‧優陀夷六隨念住經》說示(如何觀修六隨念住):
    ➊ 一至三禪──現法樂住 ☞
    〝大德!世間有比丘──
    ⑴ 離欲、離諸惡不善法,有尋有伺,
    由『離生喜、樂』成就初禪而住。
    ⑵ 尋、伺、寂靜故,於內遍淨,心成一境,
    無尋、無伺,具足由『定而生喜、樂』之第二禪而住。
    ⑶ 離喜故,捨而住,有念,正知而身受樂。
    具足聖者所宣說『捨念樂住』之第三禪而住。
    大德!此之隨念住若如是修、如是多所作者,則能引『現法樂住』。〞
    ➋ 光明想──獲得智見 ☞
    〝復次,大德!有比丘,思惟『光明想』,住於晝想。
    晝如夜、夜如晝!如此,心開意解、捨離纏蓋,修習明淨、無量心光。
    大德!此之隨念住若如是修、如是多所作者,則能令『獲得智見』。〞
    ➌ 觀身不淨──斷愛染 ☞
    〝復次,大德!有比丘,此身自腳底而上,自髮頂而下,以皮為邊,觀察充滿種種之不淨。此身中有,謂:
    『髮、毛、爪、齒、皮;肉、筋、骨、髓、腎;
    心、肝、膜、脾、肺;腸、膈、胃、糞、(腦);
    膽、痰、膿、血、汗、脂;淚、油、唾、涕、液、尿。』
    大德!此之隨念住若如是修、如是多所作者,則能『斷愛染』。〞
    ➍ 墓園九相──斷我慢 ☞
    〝復次,大德!有比丘,譬如,得觀墓園,被棄屍體──
    ⑴ 或經一日、或經二日、或經三日,可見膨脹、變色、膿爛;
    彼乃如是比較己身,謂:
    『我之身亦如是,如是所成,當不能避免如是之事。』
    ⑵ 譬如,得觀墓園,被棄屍體──
    或為鴉所啄、或為鷹所啄、或為鷲所啄、
    或為狗所咀、或為野干所食、或為種種之有情所咬;
    彼乃如是比較己身,謂:
    『我之身亦如是,如是所成,當不能避免如是之事。』
    譬如,得觀墓園,被棄屍體──
    ⑶ 有肉與血、為筋所繫之骨鎖;
    ⑷ 無肉有血、為筋所繫之骨鎖;
    ⑸ 肉與血皆無、為筋所繫之骨鎖;
    ⑹ 得觀墓園,被棄屍體──骨節支解,四散各處:
    這是手骨,那是腳骨;
    這有脛骨,那有大腿骨;
    這有腰骨,那有肋骨;
    這是脊椎骨,那是肩骨;
    又有頸骨、顎骨、牙齒及頭蓋骨;
    又或,得觀墓園,被棄屍體──
    ⑺ 剩如螺色白骨;
    ⑻ 經年累月堆積(枯朽);
    ⑼ 骸骨腐蝕成粉;彼乃如是比較己身,謂:
    『我之身亦如是,如是所成,當不能避免如是之事。』
    大德!此之隨念住若如是修、如是多所作者,則能『斷我慢』。〞
    ➎ 第四禪──決擇多界 ☞
    〝復次,大德!有比丘,於樂斷故,
    又斷苦故,滅先前之喜、憂故,
    具足不苦、不樂、『捨念遍淨』之第四禪而住。
    大德!此之隨念住若如是修、如是多所作者,則能『決擇種種界』。
    大德!此等為五隨念住。〞
    ➏ 行、住、坐、臥四明覺(四念住)──正念正知 ☞
    〝善哉,善哉!阿難!然則,汝阿難!亦持此第六之隨念住。
    阿難!世間有比丘,從念住而行、念住而回、念住而立、念住而坐、念住而臥、念住而做事。
    阿難!此之隨念住若如是修、如是多所作者,則能引『正念正知』。〞
    〈六〉觀察『入出息念』 ➾
    (入出息念之一~➲)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八集‧五十經篇之二‧雙品‧念死之一經》說示(如何活在當下):
    〝㈠ ➊ 諸比丘!有比丘,修習念死而為:
    『啊!願我活一日一夜,作意世尊之教,有多所作。』
    ➋ 諸比丘!又有比丘,修習念死而為:
    『啊!願我活一日,作意世尊之教,有多所作。』
    ➌ 諸比丘!又有比丘,修習念死而為:
    『啊!願我活半日,作意世尊之教,有多所作。』
    ➍ 諸比丘!又有比丘,修習念死而為:
    『啊!願我活當受用一缽食物之間,作意世尊之教,有多所作。』
    ➎ 諸比丘!又有比丘,修習念死而為:
    『啊!願我活當受用半缽食物之間,作意世尊之教,有多所作。』
    ➏ 諸比丘!又有比丘,修習念死而為:
    『啊!願我活當咀嚼四、五摶食物而吞下之間,作意世尊之教,有多所作。』
    諸比丘!此等之比丘名為:
    『放逸而住,愚鈍緩慢呀!為滅盡諸漏而修習念死!』
    ㈡ ➐ 諸比丘!有比丘,修習念死而為:
    『啊!願我活當咀嚼一摶食物而吞下之間,作意世尊之教,有多所作。』
    ➑ 諸比丘!又有比丘,修習念死而為:
    『啊!願我活當入息已而出息、出息已而入息之間,作意世尊之教,有多所作。』
    諸比丘!此等之比丘名為:
    『不放逸而住,銳智猛利呀!為滅盡諸漏而修習念死!』
    諸比丘!故應如是學:
    『我等當不放逸而住,銳智猛利呀!為滅盡諸漏而修習念死!』
    諸比丘!汝等應如是學。〞
    (入出息念之二~➲)

    《相應部經典‧入出息相應‧一法品‧燈喻經》說示(洞察感受是以身體與壽命為邊界):
    ☆ 徹知 ➾ 樂受『無常』、苦受是『苦』、不苦不樂受『無我』。
    〝諸比丘!如是修習入出息念定、如是多修者──
    則感受樂受時──
    徹知:『此是無常』、徹知:『不可耽著』、徹知:『於我無歡悅』。
    感受苦受時,
    徹知:『此是無常』、徹知:『不可耽著』、徹知:『於我無歡悅』。
    感受不苦不樂時──
    徹知:『此是無常』、徹知:『不可耽著』、徹知:『於我無歡悅』。
    感受樂受,以離繫而感受於此;
    感受苦受,以離繫而感受於此;
    感受不苦不樂受,以離繫而感受於此。〞
    ☆ 徹知 ➾ 一切感受之邊際──身與命 ➾ 無常、苦、無我。
    〝諸比丘!譬如緣油、緣炷而油燈燃。
    油與炷盡時,則食無而消滅。
    諸比丘!如是比丘,當心體驗,以身體為邊際之感受時──
    徹知:『我體驗,以身體為邊際之感受!』
    當心體驗,以壽命為邊際之感受時──
    徹知:『我體驗,以壽命為邊際之感受!』
    徹知:『身壞命終後,於此一切,所感受者,無所歡悅、將為冷卻!』〞
    〈七〉觀察『死想之功德』 ➾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七集‧初五十經篇‧大供犧品‧七想之二經》說示(死想之功德):
    〝諸比丘!死想之修習,再三力行,有大果報,有大功德,沐浴於甘露,究竟於甘露。
    又,如是言者,乃緣於何者而言耶?
    ➊ 諸比丘!以死想積集於心,再三力行而住之比丘,
    其心對於生命之欲求,或倒退遠離、或拒絕避開、或逆轉返回;
    然不被吸引:不是保持捨心平等而不動、就是有違逆想而持續。
    ➋ 諸比丘!恰如,投入火中之雞翼或腱骨,
    或倒退遠離、或拒絕避開、或逆轉返回;然不被吸引。
    諸比丘!正是,以死想積集於心,再三力行而住之比丘,
    其心對於生命之欲求,或倒退遠離、或拒絕避開、或逆轉返回;
    然不被吸引:不是保持捨心平等而不動、就是有違逆想而持續。
    ➌ 諸比丘!比丘若以死想積集於心,再三力行而住已,
    其心對於生命之欲求,既保持隨貪聯結、又持續無違逆想。
    諸比丘!比丘應如此了解:
    『我非修習死想,我(對照)以前和以後並無進步,我之修習得不到力量!』
    確實如此!彼於此處已正確了知。
    ➍ 又,諸比丘!比丘若以死想積集於心,再三力行而住已,
    其心對於生命之欲求,或倒退遠離、或拒絕避開、或逆轉返回;
    然不被吸引:不是保持捨心平等而不動、就是有違逆想而持續。
    諸比丘!比丘應如此了解:
    『我有修習死想,我(對照)以前和以後是有進步,我之修習有得到力量!』
    確實如此!彼於此處已正確了知。
    諸比丘!死想之修習,再三力行,有大果報,有大功德,沐浴於甘露,究竟於甘露。
    如是言者,乃緣於此而言也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食違逆想』(四聖種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四供養,也叫做:四依法。
    食違逆想,也叫做:食厭忌想、食不淨想、食不樂想;
    食違逆想,是四依法、四聖種,每天都要省思的內容。
    什麼是『食違逆想』?例如,觀察以下五種食違逆想:
    〈一〉常思五處、〈二〉四依法、〈三〉四供養、
    〈四〉四聖種、〈五〉食違逆想之功德。
    〈一〉觀察『常思五處』 ➾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五集‧五十經篇之二‧蓋品‧常思五處經》說示(每天的省思):
    ☆ 常思五處(一再省思) ➾ ① 我乃可老、② 我乃可病、③ 我乃可死、④ 可愛別離、⑤ 業為歸處。
    『我擁有業、繼承於業、由業所生、業為親族、業為歸處;
    不論我造何業──或善、或惡,不可避免,我將繼承!』
    我們是業的主人;
    是自己業的繼承人;
    由自己的業而生;
    是自己業的親族;
    依自己的業行支撐而活回報自己;
    不論我們造何種業?善的或惡的?
    我們必將會去承擔,這是肯定的!
    我們應當天天如此地思惟及反省。
    〈二〉觀察『四依法』 ➾

    《中部經典‧根本法門品‧第二經‧一切漏經》說示(四供養的省思):
    ☆ 四依法 ➾ ➊ 喜足衣服、➋ 喜足飲食、➌ 喜足住所、➍ 喜足醫藥。
    ➊ 衣的省思 ☞
    『比丘們!此處有比丘,如理思擇,以受用衣服,即:
    僅僅只為排除寒冷、排除炎熱,又為抵禦虻、蚊、惡風、烈日,以及一切爬蟲類(蛇、蠍)侵擾,又僅僅只為遮羞蔽體。』
    我應當正念地省思我所受用的衣物,那只是──
    為了排除寒冷,為了排除炎熱,為了抵禦惡風、烈日、虻、蚊、以及一切爬蟲類的侵擾,同時以便覆蓋身體,得以遮羞。
    ➋ 食的省思 ☞
    〝如理思擇,以受用飲食,即:
    『非為玩樂、非為肥壯、非為美麗、非為裝飾;
    僅僅只為維持身體、能夠生存、令不損傷、助修梵行;
    如此實行,以除舊餓、新脹不生,使我不致生理受苦,得以無過、安穩樂住。』〞
    我應當正念地省思我所受用的飲食。
    那不是為了縱情玩樂;
    那不是為了肥壯;
    那不是為了美麗;
    那不是為了裝飾。
    只不過維持這個身體,才能夠支延生存下去;
    令不損傷,以便助於修習梵行。
    依照如此的實行,我將消除舊有的飢餓感受,
    以及,不令新的飽脹感受產生。
    這樣,我才不致生理上受苦得以無過的安住。
    ➌ 住的省思 ☞
    『如理思擇,以受用住所、坐臥用具,即:
    僅僅只為排除寒冷、排除炎熱,又為抵禦虻、蚊、惡風、烈日,
    以及一切爬蟲類(蛇、蠍)侵擾,又僅僅只為防禦險難、惡劣天氣、樂於禪思。』
    我應當正念地省思我所受用的住所、坐臥用具,那只是──
    為了排除寒冷,為了排除炎熱,
    為了抵禦惡風、烈日、虻、蚊,
    以及一切爬蟲類的侵擾,同時,
    也是為了防禦惡劣的天氣所引起的險難,
    以便讓行者擁有安全修行的地方。
    ➍ 藥的省思 ☞
    〝如理思擇,以受用藥物、藥具,以治療病痛,即:
    『僅僅,只為療癒:所生疾病、種種苦受;
    以使自己從死亡、苦迫中,解脫出來,以得安適、自在。』
    比丘們!他若不如此受用者,將使諸(煩惱)漏流──
    憂慼、熱惱生起;他若如此受用者,將使諸(煩惱)漏流──憂慼、熱惱消失。〞
    我應當正念地省思我所受用以治療病痛的藥物、藥具,那只是為了──
    消除種種疾病,所引起的苦受;以便使自己從病痛中,解脫出來,以得安適與自在。
    〈三〉觀察『四供養』 ➾

    《聖律‧大品‧大篇‧大篇十誦‧四依法經》說示(四依法的省思):
    ☆ 四供養來源的省思。
    ➊ 食物的來源 ☞
    ☆ 僧次食、別請食、請食、行籌食、
    十五日食(半月食)、布薩食、月初日食──
    ① 僧次食:送食物到僧團;
    ② 別請食:供養食物給指定的比丘;
    ③ 邀請食:只邀請某些比丘到居士家受供養;
    ④ 行籌食:分給僧團餐券(木片票),比丘憑餐券受供養;
    ⑤ 十五日食:半個月才給一次的食物;
    ⑥ 布薩食:每月十五布薩日供養;
    ⑦ 月初日食:每月月初(初一、十六日)供養。
    『出家依乞食(托缽所得之食物),
    于此乃至命終應勤行。
    多餘得者──
    ⑴ 送到僧團食(僧次食);
    ⑵ 指定供養食(別請食);
    ⑶ 邀請招待食(請食);
    ⑷ 餐券分配食(行籌食);
    ⑸ 半月給食(十五日食);
    ⑹ 布薩食;
    ⑺ 月初給食。』
    出家依乞食,不可經營生意。
    出家人,當以托缽乞食為生,發誓盡形壽乃至於命終,都要努力實踐。
    自力而食,違背了本誓願,是邪活命;除了乞食外,也可以接受信眾如法、如律的供養;
    如送到僧團食、指定供養食、邀請招待食、餐券分配食、半月給食、布薩食、月初給食。
    ➋ 衣服的來源 ☞
    『出家依糞掃衣(從垃圾堆得來碎布所制成之袈裟),
    于此乃至命終應勤行。
    多餘得者──
    ⑴ 亞麻布;
    ⑵ 棉布;
    ⑶ 絲綢絹布;
    ⑷ 毛織布;
    ⑸ 麻布;
    ⑹ 粗麻布。』
    出家著糞掃衣,謂視同糞土。
    出家人,當著世人所棄弊垢之衣,發誓盡形壽乃至於命終,都要努力實踐。
    如此洗淨、補湊穿著,則心無所戀,能成道業;
    除了糞掃衣,也可以接受如法、如律的佈施。
    如亞麻布、棉布、絲綢絹布、毛織布、麻布、粗麻布。
    ➌ 坐臥的處所 ☞
    『出家依樹下坐臥處,
    于此乃至命終應勤行。
    多餘得者──
    ⑴ 精舍;
    ⑵ 平房;
    ⑶ 閣樓;
    ⑷ 樓房;
    ⑸ 洞窟也。』
    出家依樹下住,不宜營治舍宅。
    出家人,當依樹下、阿蘭若住,發誓盡形壽乃至於命終,都要努力實踐。
    石窟中、或塚間,隨意而居,修習禪定;
    除此,也可以居住在其他如法、如律的地方。
    如精舍、平房、閣樓、樓房、洞窟。
    ➍ 醫藥的獲得 ☞
    『出家依陳棄藥物(例如:牛尿),
    于此乃至命終應勤行。
    多餘得者──
    ⑴ 奶酥;
    ⑵ 奶油;
    ⑶ 胡麻油;
    ⑷ 蜂蜜;
    ⑸ 糖漿也。』
    出家依陳棄藥,不貪樂新好,而預積蓄。
    出家人,當依陳棄的藥物,發誓盡形壽乃至於命終,都要努力實踐。
    患病時,若無信眾佈施醫藥,當用陳年朽腐之藥而調治之;
    如果有信眾護持,也可以看醫生住院,接受現代化醫療,或服用其他如法、如律的藥物。
    如奶酥、奶油、油、蜂蜜、糖漿。
    〈四〉觀察『四聖種』 ➾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四集‧初五十經篇‧優樓比螺品‧四聖種經》說示(聖者的四個種姓):
    ☆ 四聖種 ➾ ➊ 喜足衣服、➋ 喜足飲食、➌ 喜足住所、➍ 四正勤。
    ➊ 喜足衣服 ☞
    『諸比丘!世間有比丘,依照隨得任何衣服,皆有喜足;
    又,讚歎於隨得任何衣服,皆有喜足;
    又,不會因為衣服,而為非法(邪命、邪求)不當行為、陷入不適當之威儀;
    又,若不得到衣服,也不渴望懊歎;
    又,既得衣服已,無有貪愛、不陷迷惑、不耽嗜慾、明瞭過患,使用(衣服)知所出離;
    又,由於彼隨得任何衣服,皆有喜足;
    彼既不稱頌自己、也不輕視他人;
    確然!凡此善巧、自強不息(不懈怠)、正知、繫念(四念住)之人,諸比丘!是名已安住於古第一聖種之比丘。』
    ➋ 喜足飲食 ☞
    『復有比丘,依照隨得任何飲食,皆有喜足;
    又,讚歎於隨得任何飲食,皆有喜足;
    又,不會因為飲食,而為非法(邪命、邪求)不當行為、陷入不適當之威儀;
    又,若不得到飲食,也不渴望懊歎;
    又,既得飲食已,無有貪愛、不陷迷惑、不耽嗜慾、明瞭過患,使用(飲食)知所出離;
    又,由於彼隨得任何飲食,皆有喜足;
    彼既不稱頌自己、也不輕視他人;
    確然!凡此善巧、自強不息(不懈怠)、正知、繫念(四念住)之人,諸比丘!是名已安住於古第一聖種之比丘。』
    ➌ 喜足住所 ☞
    『復更有比丘,依照隨得任何住所、坐臥用具,皆有喜足;
    又,讚歎於隨得任何住所、坐臥用具,皆有喜足;
    又,不會因為住所、坐臥用具,而為非法(邪命、邪求)不當行為、陷入不適當之威儀;
    又,若不得到住所、坐臥用具,也不渴望懊歎;
    又,既得住所、坐臥用具已,無有貪愛、不陷迷惑、不耽嗜慾、明瞭過患,使用(住所、坐臥用具)知所出離;
    又,由於彼隨得任何住所、坐臥用具,皆有喜足;
    彼既不稱頌自己、也不輕視他人;
    確然!凡此善巧、自強不息(不懈怠)、正知、繫念(四念住)之人,諸比丘!是名已安住於古第一聖種之比丘。』
    ➍ 四正勤 ☞
    『復更有比丘,是愛修(善)、已樂修(善),是愛斷(惡)、已樂斷(惡);
    又復,由於彼是愛修(善)、已樂修(善),是愛斷(惡)、已樂斷(惡),彼既不稱頌自己、也不輕視他人;
    確然!凡此善巧、自強不息(不懈怠)、正知、繫念(四念住)之人,諸比丘!是名已安住於古第一聖種之比丘。
    諸比丘!須知此等四者是第一聖種,須知是永久(喜樂)當行、須知是種姓,自古既有者、已不能棄;
    (過去諸佛)未曾棄捨、現在亦不能棄、當來亦不應棄;
    有智沙門、婆羅門,無從呵毀。
    諸比丘!更復成就此等四聖種之比丘──
    縱住東方,彼勝不樂,不樂不勝於彼;
    縱住西方,彼勝不樂,不樂不勝於彼;
    縱住北方,彼勝不樂,不樂不勝於彼;
    縱住南方,彼勝不樂,不樂不勝於彼。
    何以故?確然,諸比丘!賢智人(由擇善固執而)堅固,是勝於不樂與樂者!』
    〈五〉觀察『食違逆想之功德』 ➾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七集‧初五十經篇‧大供犧品‧七想之二經》說示(食違逆想之功德):
    〝諸比丘!食違逆想之修習,再三力行,有大果報,有大功德,沐浴於甘露,究竟於甘露。
    又,如是言者,乃緣於何者而言耶?
    ➊ 諸比丘!以食違逆想積集於心,再三力行而住之比丘,
    其心對於食味之渴愛,或倒退遠離、或拒絕避開、或逆轉返回;
    然不被吸引:不是保持捨心平等而不動、就是有違逆想而持續。
    ➋ 諸比丘!恰如,投入火中之雞翼或腱骨,
    或倒退遠離、或拒絕避開、或逆轉返回;然不被吸引。
    諸比丘!正是,以食違逆想積集於心,再三力行而住之比丘,
    其心對於食味之渴愛,或倒退遠離、或拒絕避開、或逆轉返回;
    然不被吸引:不是保持捨心平等而不動、就是有違逆想而持續。
    ➌ 諸比丘!比丘若以食違逆想積集於心,再三力行而住已,
    其心對於食味之渴愛,既保持隨貪聯結、又持續無違逆想。
    諸比丘!比丘應如此了解:
    『我非修習食違逆想,我(對照)以前和以後並無進步,我之修習得不到力量!』
    確實如此!彼於此處已正確了知。
    ➍ 又,諸比丘!比丘若以食違逆想積集於心,再三力行而住已,
    其心對於食味之渴愛,或倒退遠離、或拒絕避開、或逆轉返回;
    然不被吸引:不是保持捨心平等而不動、就是有違逆想而持續。
    諸比丘!比丘應如此了解:
    『我有修習食違逆想,我(對照)以前和以後是有進步,我之修習有得到力量!』
    確實如此!彼於此處已正確了知。
    諸比丘!食違逆想之修習,再三力行,有大果報,有大功德,沐浴於甘露,究竟於甘露。
    如是言者,乃緣於此而言也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一切世間不可樂想』(捨離世間執取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例如,觀察以下二種一切世間不可樂想:
    〈一〉捨離世間執取、〈二〉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之功德。
    〈一〉觀察『捨離世間執取』 ➾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十集‧五十經篇之二‧己心品‧具壽耆利摩難經》說示(如何觀修一切世間不可樂想):
    『阿難!此處有比丘──
    捨離世間之執取,心之偏見、現貪、隨眠,而住於無取。
    阿難!此名為一切世間不可樂想。』
    〈二〉觀察『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之功德』 ➾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七集‧初五十經篇‧大供犧品‧七想之二經》說示(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之功德):
    〝諸比丘!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之修習,再三力行,有大果報,有大功德,沐浴於甘露,究竟於甘露。
    又,如是言者,乃緣於何者而言耶?
    ➊ 諸比丘!以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積集於心,再三力行而住之比丘,
    其心對於美麗絢爛之多樣世間,或倒退遠離、或拒絕避開、或逆轉返回;
    然不被吸引:不是保持捨心平等而不動、就是有違逆想而持續。
    ➋ 諸比丘!恰如,投入火中之雞翼或腱骨,
    或倒退遠離、或拒絕避開、或逆轉返回;然不被吸引。
    諸比丘!正是,以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積集於心,再三力行而住之比丘,
    其心對於美麗絢爛之多樣世間,或倒退遠離、或拒絕避開、或逆轉返回;
    然不被吸引:不是保持捨心平等而不動、就是有違逆想而持續。
    ➌ 諸比丘!比丘若以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積集於心,再三力行而住已,
    其心對於美麗絢爛之多樣世間,既保持隨貪聯結、又持續無違逆想。
    諸比丘!比丘應如此了解:
    『我非修習一切世間不可樂想,我(對照)以前和以後並無進步,我之修習得不到力量!』
    確實如此!彼於此處已正確了知。
    ➍ 又,諸比丘!比丘若以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積集於心,再三力行而住已,
    其心對於美麗絢爛之多樣世間,或倒退遠離、或拒絕避開、或逆轉返回;
    然不被吸引:不是保持捨心平等而不動、就是有違逆想而持續。
    諸比丘!比丘應如此了解:
    『我有修習一切世間不可樂想,我(對照)以前和以後是有進步,我之修習有得到力量!』
    確實如此!彼於此處已正確了知。
    諸比丘!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之修習,再三力行,有大果報,有大功德,沐浴於甘露,究竟於甘露。
    如是言者,乃緣於此而言也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無常想』(五蘊無常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例如,觀察以下二種無常想:
    〈一〉五蘊無常、〈二〉無常想之功德。
    〈一〉觀察『五蘊無常』 ➾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十集‧五十經篇之二‧己心品‧具壽耆利摩難經》說示(如何觀修無常想):
    〝阿難!此處有比丘,往阿練若,往樹下,往空屋而思擇──
    『色是無常,受是無常,想是無常,行是無常,識是無常。』
    如是於此五取蘊觀無常而住。
    阿難!此名為無常想。〞
    〈二〉觀察『無常想之功德』 ➾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七集‧初五十經篇‧大供犧品‧七想之二經》說示(無常想之功德):
    〝諸比丘!無常想之修習,再三力行,有大果報,有大功德,沐浴於甘露,究竟於甘露。
    又,如是言者,乃緣於何者而言耶?
    ➊ 諸比丘!以無常想積集於心,再三力行而住之比丘,
    其心對於名聞利養、恭敬讚歎,或倒退遠離、或拒絕避開、或逆轉返回;
    然不被吸引:不是保持捨心平等而不動、就是有違逆想而持續。
    ➋ 諸比丘!恰如,投入火中之雞翼或腱骨,
    或倒退遠離、或拒絕避開、或逆轉返回;然不被吸引。
    諸比丘!正是,以無常想積集於心,再三力行而住之比丘,
    其心對於名聞利養、恭敬讚歎,或倒退遠離、或拒絕避開、或逆轉返回;
    然不被吸引:不是保持捨心平等而不動、就是有違逆想而持續。
    ➌ 諸比丘!比丘若以無常想積集於心,再三力行而住已,
    其心對於名聞利養、恭敬讚歎,既保持隨貪聯結、又持續無違逆想。
    諸比丘!比丘應如此了解:
    『我非修習無常想,我(對照)以前和以後並無進步,我之修習得不到力量!』
    確實如此!彼於此處已正確了知。
    ➍ 又,諸比丘!比丘若以無常想積集於心,再三力行而住已,
    其心對於名聞利養、恭敬讚歎,或倒退遠離、或拒絕避開、或逆轉返回;
    然不被吸引:不是保持捨心平等而不動、就是有違逆想而持續。
    諸比丘!比丘應如此了解:
    『我有修習無常想,我(對照)以前和以後是有進步,我之修習有得到力量!』
    確實如此!彼於此處已正確了知。
    諸比丘!無常想之修習,再三力行,有大果報,有大功德,沐浴於甘露,究竟於甘露。
    如是言者,乃緣於此而言也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無常者苦想』(厭離諸行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厭離於一切:身行、語行和心行(注意:心行,不是意行或意業)。
    無常者苦想,是三法性決擇的省查:
    是要觀察無常、苦、無我三種法性。
    三法性:一切行無常想、無常者苦想、苦者無我想。
    什麼是『無常者苦想』?例如,觀察以下二種無常者苦想:
    〈一〉厭離諸行、〈二〉無常者苦想之功德。
    〈一〉觀察『厭離諸行』 ➾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十集‧五十經篇之二‧己心品‧具壽耆利摩難經》說示(如何觀修一切行無常想):
    『阿難!何等為一切行無常想耶?
    阿難!此處有比丘,苦惱、慚愧、厭離於一切行。
    阿難!此名為一切行無常想。』
    〈二〉觀察『無常者苦想之功德』 ➾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七集‧初五十經篇‧大供犧品‧七想之二經》說示(無常者苦想之功德):
    〝諸比丘!無常者苦想之修習,再三力行,有大果報,有大功德,沐浴於甘露,究竟於甘露。
    又,如是言者,乃緣於何者而言耶?
    ➊ 諸比丘!以無常者苦想積集於心,再三力行而住之比丘,
    (其心)對於:懶惰、懈怠、奔放、放逸、不勤行、不自向內觀察之存在;而有強烈之怖畏感現前。
    諸比丘!恰如,已拔劍之殺人者(,而有強烈之怖畏感現前)。
    ➋ 諸比丘!比丘若以無常者苦想積集於心,再三力行而住已,
    (其心)對於:懶惰、懈怠、奔放、放逸、不勤行、不自向內觀察之存在;並無強烈之怖畏感現前。
    諸比丘!恰如,已拔劍之殺人者(,並無強烈之怖畏感現前)。
    諸比丘!比丘應如此了解:
    『我非修習無常者苦想,我(對照)以前和以後並無進步,我之修習得不到力量!』
    確實如此!彼於此處已正確了知。
    ➌ 又,諸比丘!比丘若以無常者苦想積集於心,再三力行而住已,
    (其心)對於:懶惰、懈怠、奔放、放逸、不勤行、不自向內觀察之存在;而有強烈之怖畏感現前。
    諸比丘!恰如,已拔劍之殺人者(,而有強烈之怖畏感現前)。
    諸比丘!比丘應如此了解:
    『我有修習無常者苦想,我(對照)以前和以後是有進步,我之修習有得到力量!』
    確實如此!彼於此處已正確了知。
    諸比丘!無常者苦想之修習,再三力行,有大果報,有大功德,沐浴於甘露,究竟於甘露。
    如是言者,乃緣於此而言也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苦者無我想』(六入處無我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例如,觀察以下二種苦者無我想:
    〈一〉六入處無我、〈二〉苦者無我想之功德。
    〈一〉觀察『六入處無我』 ➾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十集‧五十經篇之二‧己心品‧具壽耆利摩難經》說示(如何觀修無我想):
    〝阿難!此處有比丘,往阿練若,往樹下,往空屋而思擇──
    『眼是無我,色是無我;耳是無我,聲是無我;
    鼻是無我,香是無我;舌是無我,味是無我;
    身是無我,所觸是無我;意是無我,法是無我。』
    如是於此內外之六處觀無我而住。
    阿難!此名為無我想。〞
    〈二〉觀察『苦者無我想之功德』 ➾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七集‧初五十經篇‧大供犧品‧七想之二經》說示(苦者無我想之功德):
    〝諸比丘!苦者無我想之修習,再三力行,有大果報,有大功德,沐浴於甘露,究竟於甘露。
    又,如是言者,乃緣於何者而言耶?
    ➊ 諸比丘!以苦者無我想積集於心,再三力行而住之比丘,
    (其心)對於此有意識身體中之我是,以及對於其外部一切之形象:
    以自我為中心之自大、我所執著之見解、憍慢自負之計較心──是有遠離,
    (不但已)超越我慢,(而且有)和平寂靜而完善解脫。
    ➋ 諸比丘!比丘若以苦者無我想積集於心,再三力行而住已,
    (其心)對於此有意識身體中之我是,以及對於其外部一切之形象:
    以自我為中心之自大、我所執著之見解、憍慢自負之計較心──並無遠離,
    (既沒有)超越我慢,(也沒有)和平寂靜而完善解脫。
    諸比丘!比丘應如此了解:
    『我非修習苦者無我想,我(對照)以前和以後並無進步,我之修習得不到力量!』
    確實如此!彼於此處已正確了知。
    ➌ 又,諸比丘!比丘若以苦者無我想積集於心,再三力行而住已,
    (其心)對於此有意識身體中之我是,以及對於其外部一切之形象:
    以自我為中心之自大、我所執著之見解、憍慢自負之計較心──是有遠離,
    (不但已)超越我慢,(而且有)和平寂靜而完善解脫。
    諸比丘!比丘應如此了解:
    『我有修習苦者無我想,我(對照)以前和以後是有進步,我之修習有得到力量!』
    確實如此!彼於此處已正確了知。
    諸比丘!苦者無我想之修習,再三力行,有大果報,有大功德,沐浴於甘露,究竟於甘露。
    如是言者,乃緣於此而言也。
    諸比丘!此等是七想之修習,再三力行,有大果報,有大功德,沐浴於甘露,究竟於甘露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捨斷想』(斷三惡尋)呢?(就是) ➾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十集‧五十經篇之二‧己心品‧具壽耆利摩難經》說示(如何觀修捨斷想):
    〝阿難!此處有比丘──
    『不忍許已生之⓵ 愛尋,令歸於斷、除、離、無。
    不忍許已生之⓶ 瞋尋,令歸於斷、除、離、無。
    不忍許已生之⓷ 害尋,令歸於斷、除、離、無。
    不忍許已生之惡不善法,令歸於斷、除、離、無。』
    阿難!此名為捨斷想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離貪想』(愛盡出離)呢?(就是) ➾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十集‧五十經篇之二‧己心品‧具壽耆利摩難經》說示(如何觀修離貪想):
    〝阿難!此處有比丘,往阿練若,往樹下,往空屋而思擇──
    『此乃寂靜,此乃殊妙,即一切行之寂止,一切餘依之出離、愛盡、離貪、涅槃。』
    阿難!此名為離貪想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滅盡想』(涅槃寂靜)呢?(就是) ➾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十集‧五十經篇之二‧己心品‧具壽耆利摩難經》說示(如何觀修滅盡想):
    〝阿難!此處有比丘,往阿練若,往樹下,往空屋而思擇──
    『此乃寂靜,此乃殊妙,即一切行之寂止,一切餘依之出離、愛盡、滅盡、涅槃。』
    阿難!此名為滅盡想。〞

    《相應部經典‧無為相應‧第二品‧無為經》說示(導向無為之道):
    ☆ 導向無為之道 ➾
    ㈠ 止與觀 ☞ ① 修止、② 修觀;
    ㈡ 三尋伺定 ☞ ③ 有尋有伺、④ 無尋唯伺、⑤ 無尋無伺;
    ㈢ 三無為定 ☞ ⑥ 空定、⑦ 無相定、⑧ 無願定;
    ㈣ 四念住 ☞ ⑨ 觀身念住、⑩ 觀受念住、⑪ 觀心念住、⑫ 觀法念住;
    ㈤ 四正勤 ☞ ⑬ 律儀勤、⑭ 斷勤、⑮ 修勤、⑯ 隨護勤;
    ㈥ 四如意足 ☞ ⑰ 欲神足、⑱ 勤神足、⑲ 心神足、⑳ 觀神足;
    ㈦ 五根 ☞ ㉑ 信根、㉒ 精進根、㉓ 念根、㉔ 定根、㉕ 慧根;
    ㈧ 五力 ☞ ㉖ 信力、㉗ 精進力、㉘ 念力、㉙ 定力、㉚ 慧力;
    ㈨ 七菩提分 ☞ ㉛ 念菩提分、㉜ 擇法菩提分、㉝ 精進菩提分、㉞ 喜菩提分、㉟ 輕安菩提分、㊱ 定菩提分、㊲ 捨菩提分;
    ㈩ 八聖道分 ☞ ㊳ 正見、㊴ 正思惟、㊵ 正語、㊶ 正業、㊷ 正命、㊸ 正精進、㊹ 正念、㊺ 正定。
    〝諸比丘!我為汝等說示『無為』與『導向無為之道』。
    汝且諦聽。
    諸比丘!何者為『無為』耶?
    諸比丘!貪著之壞滅、瞋恚之壞滅、愚痴之壞滅,諸比丘!此稱為『無為』。
    諸比丘!如何是『導向無為之道』耶?
    諸比丘!修止──奢摩他!
    此稱為『導向無為之道』……
    這裡,諸比丘!比丘依遠離、依離貪、依滅盡,以修習傾向於捨念之正定!
    此稱為『導向無為之道』。
    諸比丘!在此,我已為汝等說示『無為』與說示『導向無為之道』。
    諸比丘!尋求有慈念之師,應為諸弟子福利、作垂示慈悲者,這裡我已皆為汝等而作。
    諸比丘!此處有樹下,有空閒處,
    諸比丘!當靜慮、勿放逸、勿於後追悔。
    此為我對汝等之教誡。〞}

卍    卍    卍

《佛遺教經》課誦本【淺譯與解說版】 The Buddha's Last Bequest
── 佛曆 2562.8.18(日)菩提僧團 ──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(感謝您的留言!歡迎藏經校對,校對稿請寄回 “翠峰精舍” palitxt@gmail.com 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