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8月22日 星期四

《佛遺教經》解說第96句【若樂眾者,則受眾惱;】 The Buddha's Last Bequest 96

       

《佛遺教經》淺譯與解說【第96句】( 請調高畫質至37分16秒

    [96] 若樂眾者,則受眾惱;

    【譯文】{假如喜歡在群體當中,貪圖眾人的名聞利養……
    那麼他就必定要在八世間法當中,受到眾生煩惱的污染。}


    〖解說〗{★ 什麼叫做:『八世間法』呢?(就是) ➾
    ➊ 利(益);➋ 衰(損);➌ 譽(名);➍ 毀(聲);
    ➎ 譏(笑);➏ 稱(羨);➐ 樂(喜);➑ 苦(憂)。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八集‧初五十經篇‧慈品‧八世間法之二經》說示(八風):
    ☆ 八世間法( Aṭṭha lokadhamme ) ➾
    又或譯為:世間八風、八世風、八世法、八風、八法。
    ① 利風──利得( Lābho ) ☞
    當獲得利益的時候,指獲得外在條件客觀利益,與『樂根』相應。
    ② 衰風──衰敗( Alābho ) ☞
    當失去利益的時候,指失去外在條件客觀利益,與『苦根』相應。
    ③ 譽風──名譽( Yaso ) ☞
    當獲得名聲的時候,指受到同儕輿論主觀認同,與『喜根』相應。
    ④ 毀風──名毀( Ayaso ) ☞
    當失去名聲的時候,指不受同儕輿論主觀認同,與『憂根』相應。
    ⑤ 譏風──譏笑( Nindā ) ☞
    遭受別人當面責備的時候,指在精神上的痛苦,與『憂根』相應。
    ⑥ 稱風──稱讚( Pasaṃsā ) ☞
    遭受別人當面恭維的時候,指在精神上的快樂,與『喜根』相應。
    ⑦ 樂風──安樂( Sukhaṃ ) ☞
    如果生活在舒適環境底下,指在肉體上的快樂,與『樂根』相應。
    ⑧ 苦風──困苦( Dukkhaṃ ) ☞
    如果生活在不適環境底下,指在肉體上的痛苦,與『苦根』相應。
    『〈壹、八風概要 ➲〉
    (爾時,世尊說:)
    「諸比丘!有八世間法,會隨世間不息地旋轉;
    世間亦連續地隨八世間法而旋轉。
    八(八世間法)為何?(即──
    若利得、若衰敗、若名譽、若名毀、若譏笑、若稱讚、若安樂,以及困苦。
    諸比丘!此等稱為:『八世間法,會隨世間不息地旋轉;
    世間亦連續地隨此等八世間法而旋轉。』
    〈貳、八風詳說 ➲〉
    諸比丘!由於無聞(佛法)之凡夫,既然遭遇──
    或利得、或衰敗、或名譽、或名毀、或譏笑、或稱讚、或安樂,以及困苦。
    諸比丘!由於有聞(佛法)之聖弟子,亦會遭遇──
    或利得、或衰敗、或名譽、或名毀、或譏笑、或稱讚、或安樂,以及困苦。
    於其中,諸比丘!有何特徵?有何旨趣?
    從有聞(佛法)之聖弟子與無聞(佛法)之凡夫而言,有何差別耶?」
    「對於我等,大德!以世尊為諸法之根本、以世尊為(人天之)眼目、以世尊為皈依處。
    唯願導師,大德世尊!顯示其所說之法義;
    比丘依世尊(所說)聽聞後立即接受憶持。」
    「若然,諸比丘!實應諦聽,依善作意而請思惟!我將說明。」
    彼等諸比丘很快地奉答世尊:「大德!唯然!」
    世尊即刻如此宣說:
    〔一、無明凡夫 ➥〕
    ﹙➊ 不觀利得 ☛﹚
    「諸比丘!當無聞(佛法)之凡夫發現獲得利益之時;
    彼不如此反思判斷──
    其智慧不如實了知:『此利益確實已被我發現;然而,其實它是無常、壞苦、變易之法!』
    ﹙➋ 不觀衰敗 ☛﹚
    當無聞(佛法)之凡夫發現不得利益之時;
    彼不如此反思判斷──
    其智慧不如實了知:『此失利確實已被我發現;然而,其實它是無常、壞苦、變易之法!』
    ﹙➌ 不觀名譽 ☛﹚
    當無聞(佛法)之凡夫發現獲得名譽之時;
    彼不如此反思判斷──
    其智慧不如實了知:『此名譽確實已被我發現;然而,其實它是無常、壞苦、變易之法!』
    ﹙➍ 不觀名毀 ☛﹚
    當無聞(佛法)之凡夫發現失去名譽之時;
    彼不如此反思判斷──
    其智慧不如實了知:『此惡名確實已被我發現;然而,其實它是無常、壞苦、變易之法!』
    ﹙➎ 不觀譏笑 ☛﹚
    當無聞(佛法)之凡夫遭受當面非難之時;
    彼不如此反思判斷──
    其智慧不如實了知:『此責備確實已被我遭遇;然而,其實它是無常、壞苦、變易之法!』
    ﹙➏ 不觀稱讚 ☛﹚
    當無聞(佛法)之凡夫遭受當面稱讚之時;
    彼不如此反思判斷──
    其智慧不如實了知:『此恭維確實已被我遭遇;然而,其實它是無常、壞苦、變易之法!』
    ﹙➐ 不觀安樂 ☛﹚
    當無聞(佛法)之凡夫出現快樂感受之時;
    彼不如此反思判斷──
    其智慧不如實了知:『此快樂確實已被我感受;然而,其實它是無常、壞苦、變易之法!』
    ﹙➑ 不觀困苦 ☛﹚
    當無聞(佛法)之凡夫出現痛苦感受之時;
    彼不如此反思判斷──
    其智慧不如實了知:『此痛苦確實已被我感受;然而,其實它是無常、壞苦、變易之法!』
    ﹙➒ 不脫苦海 ☛﹚
    ⑴ 彼之利得既持續捕捉其心;
    ⑵ 衰敗亦持續捕捉其心;
    ⑶ 名譽亦持續捕捉其心;
    ⑷ 名毀亦持續捕捉其心;
    ⑸ 譏笑亦持續捕捉其心;
    ⑹ 稱讚亦持續捕捉其心;
    ⑺ 安樂亦持續捕捉其心;
    ⑻ 困苦更持續捕捉其心!
    彼歡迎所興起之利得以後,又因衰敗而抗拒;
    歡迎所興起之名譽以後,又因名毀而抗拒;
    歡迎所興起之稱讚以後,又因譏笑而抗拒;
    歡迎所興起之安樂以後,又因困苦而抗拒。
    彼如是陷入『既歡迎,而又抗拒之(矛盾)行為』以後──
    不能由諸多之生、老、死、愁、悲、苦、憂、惱等等,被解脫出來。
    我必須說:『彼不能由苦(海)煩惱之中,被解脫出來!』
    〔二、佛聖弟子 ➥〕
    ﹙⓵ 內觀利得 ☞﹚
    諸比丘!當有聞(佛法)之聖弟子發現獲得利益之時;
    彼如此反思判斷──
    其智慧如實了知:『此利益確實已被我發現;然而,其實它是無常、壞苦、變易之法!』
    ﹙⓶ 內觀衰敗 ☞﹚
    當有聞(佛法)之聖弟子發現不得利益之時;
    彼如此反思判斷──
    其智慧如實了知:『此失利確實已被我發現;然而,其實它是無常、壞苦、變易之法!』
    ﹙⓷ 內觀名譽 ☞﹚
    當有聞(佛法)之聖弟子發現獲得名譽之時;
    彼如此反思判斷──
    其智慧如實了知:『此名譽確實已被我發現;然而,其實它是無常、壞苦、變易之法!』
    ﹙⓸ 內觀名毀 ☞﹚
    當有聞(佛法)之聖弟子發現失去名譽之時;
    彼如此反思判斷──
    其智慧如實了知:『此惡名確實已被我發現;然而,其實它是無常、壞苦、變易之法!』
    ﹙⓹ 內觀譏笑 ☞﹚
    當有聞(佛法)之聖弟子遭受當面非難之時;
    彼如此反思判斷──
    其智慧如實了知:『此責備確實已被我遭遇;然而,其實它是無常、壞苦、變易之法!』
    ﹙⓺ 內觀稱讚 ☞﹚
    當有聞(佛法)之聖弟子遭受當面稱讚之時;
    彼如此反思判斷──
    其智慧如實了知:『此恭維確實已被我遭遇;然而,其實它是無常、壞苦、變易之法!』
    ﹙⓻ 內觀安樂 ☞﹚
    當有聞(佛法)之聖弟子出現快樂感受之時;
    彼如此反思判斷──
    其智慧如實了知:『此快樂確實已被我感受;然而,其實它是無常、壞苦、變易之法!』
    ﹙⓼ 內觀困苦 ☞﹚
    當有聞(佛法)之聖弟子出現痛苦感受之時;
    彼如此反思判斷──
    其智慧如實了知:『此痛苦確實已被我感受;然而,其實它是無常、壞苦、變易之法!』
    ﹙⓽ 解脫苦海 ☞﹚
    ⑴ 彼之利得既不持續捕捉其心;
    ⑵ 衰敗亦不持續捕捉其心;
    ⑶ 名譽亦不持續捕捉其心;
    ⑷ 名毀亦不持續捕捉其心;
    ⑸ 譏笑亦不持續捕捉其心;
    ⑹ 稱讚亦不持續捕捉其心;
    ⑺ 安樂亦不持續捕捉其心;
    ⑻ 困苦更不持續捕捉其心!
    彼既不歡迎已興起之利得,又不因衰敗而抗拒;
    既不歡迎已興起之名譽,又不因名毀而抗拒;
    既不歡迎已興起之稱讚,又不因譏笑而抗拒;
    既不歡迎已興起之安樂,又不因困苦而抗拒。
    彼如是捨斷『既歡迎,而又抗拒之(矛盾)行為』以後──
    由諸多之生、老、死、愁、悲、苦、憂、惱等等,被解脫出來。
    我必須說:『彼由苦(海)煩惱之中,被解脫出來!』
    〈叁、八風總結 ➲〉
    諸比丘!此者稱為:『從有聞(佛法)之聖弟子與無聞(佛法)之凡夫而言,有此特徵!有此旨趣!』」
    (世尊偈語:)
    ﹙➊ 無常真理 ☙﹚
    「利衰既譽毀(利害得失或毀譽參半),
    譏稱又樂苦(責備與恭維也生苦樂);
    世人法無常(這是人生無常的真理),
    變易法無恆(變異法沒有恆常狀態)。
    ﹙➋ 保持正念 ☙﹚
    智者依善念(有智慧的佛子依正念)──
    內觀變易法(看見變異的不變法性);
    可愛不動心(令人滿意的不會動心),
    非愛亦不瞋(不喜歡的也不會排斥)!
    ﹙➌ 圓滿中道 ☙﹚
    順逆矛盾消(當歡迎和抗拒被驅散),
    寂滅已歸零(進入寧靜無為的時候);
    了徹離悲喜(徹見離開貪憂的中道),
    正智出世間(終於覺悟超越了生死)。」』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四集‧初五十經篇‧赤馬品‧忿惱利養之二經》說示(四種可恥的行為):
    『〈壹、追逐名利 ➲〉
    (爾時,世尊說:)
    「諸比丘!有四種不符合正法之可恥行為。
    四種(行為)為何?(即──
    ⑴ 贊許瞋怒行為,不尊重道德實踐;
    ⑵ 贊許偽善行為,不尊重道德實踐;
    ⑶ 贊許利養行為,不尊重道德實踐;
    ⑷ 贊許虛榮行為,不尊重道德實踐。
    諸比丘!此等稱為:『四種不符合正法之可恥行為。』
    〈貳、清淨向佛 ➲〉
    諸比丘!有四種符合正法之端正行為。
    四種(行為)為何?(即──
    ⑴ 尊重道德實踐,不贊許瞋怒行為;
    ⑵ 尊重道德實踐,不贊許偽善行為;
    ⑶ 尊重道德實踐,不贊許利養行為;
    ⑷ 尊重道德實踐,不贊許虛榮行為。
    諸比丘!此等稱為:『四種符合正法之端正行為。』」
    〈叁、總結 ➲〉
    (世尊偈語:)
    ﹙➊ 不重正法 ☙﹚
    「比丘若瞋覆(出家如專注瞋怒偽善),
    利養與虛榮(專注名聞利養虛榮心);
    美田植腐種(像臭種籽撒在良田裡),
    善法不增長(他不能在德行上成長)。
    ﹙➋ 重視正法 ☙﹚
    正法皆重視(如果尊重所有的正法),
    且依教奉行(又在修行生活中持守);
    眾善實增長(他當然在佛法上成長),
    我喻浸藥草(善法像獲得藥草滋養)!」』}

卍    卍    卍

《佛遺教經》課誦本【淺譯與解說版】 The Buddha's Last Bequest
── 佛曆 2562.8.18(日)菩提僧團 ──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(感謝您的留言!歡迎藏經校對,校對稿請寄回 “翠峰精舍” palitxt@gmail.com 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