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8月22日 星期四

《佛遺教經》解說第100句【汝等比丘!若勤精進,則事無難者;是故汝等,當勤精進。】 The Buddha's Last Bequest 100

       

《佛遺教經》淺譯與解說【第100句】( 請調高畫質至38分20秒

    第四品 ✩  正精進──滴水穿石 The virtue of energetic striving (100~103)

    [100] 汝等比丘!若勤精進,則事無難者;是故汝等,當勤精進。

    【譯文】{比丘們!如果能夠有恆心、有毅力、認真學習『四正勤』:
    ➊ 防惡──令惡不生;➋ 斷惡──令惡永斷;
    ➌ 修善──令善生起;➍ 成善──令善圓滿。
    那麼,修習八聖道分的清淨道業,就不難成功!
    所以,你們應該不斷的精進禪修,不可以懈怠!}


    〖解說〗{★ 至於,要有如何恆心、毅力學習『四正勤』呢?(就是) ➾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四集‧初五十經篇‧行品‧律儀勤經》說示(四正勤):
    ☆ 四正斷(四護勤)之實踐 ☞
    ① 防護根門(苦聖諦) ➾ 律儀勤;
    ② 斷三惡尋(集聖諦) ➾ 斷勤;
    ③ 七菩提分(道聖諦) ➾ 修勤;
    ④ 善護禪相(滅聖諦) ➾ 隨護勤。
    ➊ 律儀勤(防惡)防護根門──應先正知『苦聖諦』,才能令惡不生。
    〝以眼……耳……鼻……舌……身……意知法時,不執取主題,不執取細節;彼若放逸,不防護意根,而隨著流入──
    貪愛、憂悲、過惡、不淨法。彼遂行攝禦,以防護意根,令達意根之防護。
    諸比丘!此謂律儀勤。〞
    ➋ 斷勤(斷惡)捨斷三惡尋──應先正知『集聖諦』,才能令惡永斷。
    〝不容忍已生之⓵ 愛尋,令斷、令遠離、令滅、令無有;
    不容忍已生之⓶ 瞋尋,令斷、令遠離、令滅、令無有;
    不容忍已生之⓷ 害尋,令斷、令遠離、令滅、令無有;
    不容忍已生之⓸ 罪惡、不善法,令斷、令遠離、令滅、令無有。
    諸比丘!此謂斷勤。〞
    ➌ 修勤(修善)修七菩提分──應先正知『道聖諦』,才能令善生起。
    〝修念菩提分……修擇法菩提分……修精進菩提分……
    修喜菩提分……修輕安菩提分……修定菩提分……修捨菩提分,
    此遠離所依、離貪所依、滅盡所依、捨離所以成熟者也。
    諸比丘!此謂修勤。〞
    ➍ 隨護勤(成善)善護禪相──應先正知『滅聖諦』,才能令善圓滿。
    〝諸比丘!於此有比丘,隨護已生善之定相,謂:
    『⓵ 骨想、⓶ 蟲噉(ㄉㄢˋ)想、⓷ 青瘀想、⓸ (斷壞)穿孔想、⓹ (屍體膿爛)膨脹想。』
    諸比丘!此謂隨護勤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三惡尋』(三不善尋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① 愛尋;② 瞋尋;③ 害尋。

    《相應部經典‧界相應‧慚愧品‧三尋有因經》說示(三尋的集起與滅盡):
    『⑴ 比丘們!有因,而生愛尋,非無因;
    有因,而生瞋尋,非無因;
    有因,而生害尋,非無因。
    比丘們!譬如有人,燃草火炬,棄乾草原,如果,不以手、足,立即消滅,
    比丘們!如此,棲息草木生靈,必然陷於災禍。
    比丘們!同理,任何沙門、婆羅門,如果,生起不正想法,不能立即捨離、排除、毀滅、消滅;那麼,他於現法,則住於苦。
    有破壞、有惱、有悶,身壞命終後,將受生惡處……
    ⑵ 比丘們!有因,而生離愛尋,非無因;
    有因,而生離瞋尋,非無因;
    有因,而生離害尋,非無因……
    比丘們!譬如有人,燃草火炬,棄乾草原,如果,能以手、足,立即消滅,
    比丘們!如此,棲息草木生靈,避免陷於災禍。
    比丘們!同理,任何沙門、婆羅門,如果,生起不正想法,而能立即捨離、排除、毀滅、消滅;那麼,他於現法,則住於樂。
    無破壞、無惱、無悶,身壞命終後,將受生善處。』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愛尋』(愛不善尋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由五欲所生的貪心,叫做:『愛尋』。
    『⑴ 比丘們!➊ 緣愛界,而生愛想;➋ 緣愛想,而生愛思惟;➌ 緣愛思惟,而生愛欲;➍ 緣愛欲,而生愛熱;➎ 緣愛熱,➏ 而生愛求。
    比丘們!無聞凡夫,乃求愛求,依身、語、意三處,而入於邪……
    ⑵ 比丘們!➊ 緣離愛界,而生離愛想;➋ 緣離愛想,而生離愛思惟;➌ 緣離愛思惟,而生離愛欲;➍ 緣離愛欲,而生離愛熱;➎ 緣離愛熱,➏ 而生離愛求。
    比丘們!多聞聖弟子,乃離愛求,依身、語、意三處,而入於正。』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瞋尋』(瞋不善尋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由五欲所生的瞋心,叫做:『瞋尋』。
    『⑴ 比丘們!➊ 緣瞋界,而生瞋想;➋ 緣瞋想,而生瞋思惟;➌ 緣瞋思惟,而生瞋欲;➍ 緣瞋欲,而生瞋熱;➎ 緣瞋熱,➏ 而生瞋求。
    比丘們!無聞凡夫,乃求瞋求,依身、語、意三處,而入於邪……
    ⑵ 比丘們!➊ 緣離瞋界,而生離瞋想;➋ 緣離瞋想,而生離瞋思惟;➌ 緣離瞋思惟,而生離瞋欲;➍ 緣離瞋欲,而生離瞋熱;➎ 緣離瞋熱,➏ 而生離瞋求。
    比丘們!多聞聖弟子,乃離瞋求,依身、語、意三處,而入於正。』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害尋』(害不善尋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有傷害眾生的意圖,叫做:『害尋』。
    『⑴ 比丘們!➊ 緣害界,而生害想;➋ 緣害想,而生害思惟;➌ 緣害思惟,而生害欲;➍ 緣害欲,而生害熱;➎ 緣害熱,➏ 而生害求。
    比丘們!無聞凡夫,乃求害求,依身、語、意三處,而入於邪……
    ⑵ 比丘們!➊ 緣離害界,而生離害想;➋ 緣離害想,而生離害思惟;➌ 緣離害思惟,而生離害欲;➍ 緣離害欲,而生離害熱;➎ 緣離害熱,➏ 而生離害求。
    比丘們!多聞聖弟子,乃離害求,依身、語、意三處,而入於正。』
    ★ 最後,要如何進入『禪定』並『善護禪相』(修光明想)呢?就是說要隨護──
    修七菩提分、不淨觀、內觀身受心法、五正定分、四淨定,所證得的光明禪相。例如:
    『⓵ 骨想、⓶ 蟲噉(ㄉㄢˋ)想、⓷ 青瘀想、⓸ (斷壞)穿孔想、⓹ (屍體膿爛)膨脹想』等。

    《小部經典‧法句經‧老品‧拍賣絲蕊瑪屍首經》說示(如何觀身、善護禪相):
    『(一四七偈:)
    「汝觀粉飾身(請好好觀察這外表美麗的色身)……
    瘡傷骨積集(實際上是一身的傷痛,一堆的骨頭);
    病患多思惟(洞察:身上的瘡傷苦惱、心中的貪念不斷)──
    非堅常住者(一切皆無常、一切無法持久)!」
    (❄ 法句經故事:佛陀拍賣絲蕊瑪的屍首 ~☺)
    王舍城中有一位非常漂亮的妓女,名字叫做絲蕊瑪……
    當天晚上絲蕊瑪就去世了。
    國王頻婆裟羅王拜訪佛陀時,向佛陀提及絲蕊瑪去世一事。
    佛陀建議國王先不要埋葬她,相反地保留三天。
    第四天,絲蕊瑪的身子不復美豔、討人喜愛了,反而膨脹,蛆蟲也從身上跑出來……
    佛陀也請國王宣告,只要付一千銖,絲蕊瑪就可以陪出資的人一夜,但儘管一再調降金額,最後甚至免費,也沒人有意願。
    佛陀就告訴比丘們說:
    「比丘們!當絲蕊瑪還活著的時候,多少人願意花千銖的錢,只希望與她共度一晚;但現在即使完全免費,也沒人有興趣,人身無法倖免於生老病死啊!」』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五正定分』呢?(就是) ➾
    ① 喜遍滿(初禪);
    ② 樂遍滿(二禪);
    ③ 心遍滿(三禪);
    ④ 光明遍滿(四禪);
    ⑤ 禪相觀察(觀三禪相:三昧、精勤、捨心)。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喜遍滿』(初禪)呢?(就是) ➾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五集‧初五十經篇‧五支品‧五正定分經》說示(五正定分):
    〝諸比丘!此處有比丘,離諸欲,離不善法,有尋有伺,由『離所生喜樂』,成就初禪而住……
    諸比丘!此乃五正定分之第一聖修習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樂遍滿』(二禪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〝復次,於此有比丘,尋、伺、寂靜故,於內遍淨,心成一境,無尋、無伺,由『定而生喜、樂』,成就第二禪而住……
    諸比丘!此乃五正定分之第二聖修習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心遍滿』(三禪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〝復次,於此有比丘,離喜故,住於捨,念住、正知,以身受樂。此為,聖者所宣說之『捨念樂住』,成就第三禪而住。
    彼即以離喜之樂而滋潤此身,周潤、充滿、周遍此身,離喜之樂無不周遍彼之全身……
    諸比丘!此乃五正定分之第三聖修習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光明遍滿』(四禪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〝復次,於此有比丘,斷樂故,又斷苦故,滅先前之喜、憂故,具足不苦、不樂,由『捨念而遍淨』,成就第四禪而住。
    彼即以淨潔之心,遍滿此身而坐,淨潔之心,無不遍滿彼之全身。
    諸比丘!猶如有人,從頭至足,被覆白淨之衣而坐,其白淨衣,無不普洽其全身。
    正如是,諸比丘!有比丘以如是淨潔之心,遍滿此身而坐,淨潔之心,無不周遍彼之全身。
    諸比丘!此乃五正定分之第四聖修習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禪相觀察』(觀三禪相:三昧、精勤、捨心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〝⑴ 諸比丘!比丘善取觀察之相,以慧善作意、善思惟、善覺知──
    諸比丘!譬如另一處者,可得(觀察自己,就好像:)觀察他人!
    或(想像)站者,可得觀察(自己)已坐下;
    或(想像)坐者,可得觀察(自己)已臥下。
    正如是,諸比丘!比丘善取觀察之相,以慧善作意、善思惟、善覺知。諸比丘!此乃五正定分之第五聖修習。
    ⑵ 諸比丘!有比丘,如是五正定分之聖修習時,認真修習於此,無論何人,為證知所有應證之法,傾心於親證通智時,則各隨憶念所現起之適當禪相,皆能得以實現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省察三禪相』(觀三禪相:三昧、精勤、捨心)呢?(就是) ➾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三集‧五十經篇之二‧壺鹽品‧省察禪相經》說示(觀三禪相):
    『➊ 諸比丘!若勤修增上心之比丘,只一向省察三昧禪相。
    因此,其心即趣於懈怠。
    ➋ 諸比丘!若勤修增上心之比丘,只一向省察精勤禪相。
    因此,其心即趣於掉舉。
    ➌ 諸比丘!若勤修增上心之比丘,只一向省察捨心禪相。
    因此,其心則缺少正確等持、無法達到漏盡。
    諸比丘!勤修增上心之比丘:
    ⓵ 應於適當時機,省察三昧禪相;
    ⓶ 應於適當時機,省察精勤禪相;
    ⓷ 應於適當時機,省察捨心禪相。
    故其心柔軟,又堪任,又極光淨,又不易壞,為漏盡而能正確得定……。
    諸比丘!金匠或金匠弟子,對其金礦於適當時機──
    ⓵ 以風箱而吹(如省察精勤禪相);
    ⓶ 於適當時機以水拂(如省察捨心禪相);
    ⓷ 於適當時機觀察故(如省察三昧禪相);
    由是而彼金礦遂柔軟,又堪任,又極光淨,又不易壞,可正確用於製作……
    諸比丘!正如是,勤修增上心之比丘,應於適當時機,省察三禪相……
    如果,為證知所有應證之法,傾心於親證通智時,則各隨憶念所現起之適當禪相,皆能得以實現。』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四淨定』呢?(就是) ➾

    《長部經典‧波梨品‧第三十四經‧十上經》說示(四淨定):
    『云何四法很難理解?謂:四定(四淨定)即──
    ① 捨分定(順退分定:退至較低禪定,要省察捨心禪相);
    ② 止分定(順住分定:禪定不進不退,要省察三昧禪相);
    ③ 勝分定(順勝進分定:進至較高禪定,要省察精勤禪相);
    ④ 決擇分定(順決擇分定:證涅槃智,要省察六決擇慧法門)。
    此等四法很難理解。』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禪定』(初禪與五禪支)呢?(就是) ➾

    《中部經典‧雙小品‧第四十三經‧有明大經》說示(五禪支):
    〝尊者!初禪有五支捨離與五支具足──
    尊者!於此,入初禪之比丘(捨五蓋):『➊ 捨愛欲、➋ 捨瞋恚、➌ 捨惛眠(惛沈、睡眠)、➍ 捨掉悔(掉舉、憂悔)、➎ 捨疑惑』;
    具足(五禪支):『⓵ 轉向定之尋、⓶ 伺、⓷ 喜、⓸ 樂及⓹ 一心頂點(心一境性、最初心意)』。
    尊者!初禪有如是五支捨離與五支具足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八解脫八自在』呢?(就是) ➾
    ① 順入禪定(自在);
    ② 逆入禪定(自在);
    ③ 順逆入定(自在);
    ④ 轉向自在(何處想要:轉向其他禪定自在);
    ⑤ 省察自在(何時想要:省察剛才所證入之禪定自在);
    ⑥ 住定自在(無論持續禪定多久自在);
    ⑦ 入定自在;
    ⑧ 出定自在。

    《長部經典‧大品‧第十五經‧大緣經》說示(禪定八自在):
    『阿難!是故,比丘對於此等八解脫──
    ① 或順入禪定(自在);
    ② 或逆入禪定(自在);
    ③ 或順逆入禪定(自在);
    ④ 無論何處想要(轉向其他禪定自在);
    ⑤ 無論何時想要(省察剛才所證入之禪定自在);
    ⑥ 無論持續多久想要(住禪定自在);
    ⑦ 入禪定(自在);
    ⑧ 出禪定(自在)。
    如是,由滅盡諸漏,於現見之法,自身證知通智,達無漏心解脫、慧解脫而住。
    阿難!此比丘,名為俱解脫者。
    阿難!此俱解脫外,並無更超越、更殊勝之解脫!』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五解脫處』呢?(就是) ➾

    《長部經典‧波梨品‧第三十四經‧十上經》說示(五解脫處):
    ☆ 五解脫處 ➾ ➊ 師或同梵(聞所成慧);
    ➋ 為人說法(聞所成慧);➌ 為人讀誦(聞所成慧);
    ➍ 思惟法義(思所成慧);➎ 觀察禪相(修所成慧)。
    『云何五法應當勝知?謂:五解脫處。
    ⑴ 友!於此,有親教師或可敬同梵行者,為比丘說法──
    友!無論何種方式,有親教師或可敬同梵行者,為比丘說法;
    無論如何,彼(比丘)能夠從其(所聞)法要,覺知義、覺知法;
    而且,覺知義、覺知法者,則生歡喜滿足(戒具足);
    有喜足者,則生禪悅(喜菩提分);
    有禪悅者,身得輕安(輕安菩提分);
    身輕安者,經驗樂受(精進菩提分);
    覺樂受者,則心得定(定菩提分);
    心定者如實知見,如實知見而厭患,厭患而離貪,離貪而解脫。
    此為第一解脫處。
    ⑵ 復次,友!有親教師或可敬同梵行者,不為比丘說法;
    但是,從其所聞,如其知解,詳細為他人說法──
    友!無論何種方式,比丘從其所聞,如其知解,詳細為他人說法;
    無論如何,彼(比丘)能夠從其(所聞)法要,覺知義、覺知法;
    而且,覺知義、覺知法者,則生歡喜滿足(戒具足);
    有喜足者,則生禪悅(喜菩提分)……
    心定者如實知見,如實知見而厭患,厭患而離貪,離貪而解脫。
    此為第二解脫處。
    ⑶ 復次,友!有親教師或可敬同梵行者,不為比丘說法;
    也未,從其所聞,如其知解,詳細為他人說法;
    但是,從其所聞,如其知解,詳細為他人讀誦──
    友!無論何種方式,比丘從其所聞,如其知解,詳細為他人讀誦;
    無論如何,彼(比丘)能夠從其(所聞)法要……
    心定者如實知見,如實知見而厭患,厭患而離貪,離貪而解脫。
    此為第三解脫處。
    ⑷ 復次,友!有親教師或可敬同梵行者,不為比丘說法;
    也未,從其所聞,如其知解,詳細為他人說法;
    也未,從其所聞,如其知解,詳細為他人讀誦;
    但是,從其所聞,如其知解,而在心中隨時思惟(隨尋)、隨時等待(隨伺)、於意念隨時觀察(身心)諸法──
    友!無論何種方式,比丘從其所聞,如其知解,而在心中隨時思惟(隨尋)、隨時等待(隨伺)、於意念隨時觀察(身心)諸法;
    無論如何,彼……厭患而離貪,離貪而解脫。
    此為第四解脫處。
    ⑸ 復次,友!有親教師或可敬同梵行者,不為比丘說法;
    也未,從其所聞,如其知解,詳細為他人說法;
    也未,從其所聞,如其知解,詳細為他人讀誦;
    也未,從其所聞,如其知解,而在心中隨時思惟(隨尋)、隨時等待(隨伺)、於意念隨時觀察(身心)諸法;
    但是確實,能以智慧,善取某一禪相、善注意、善理解、善洞察而完全明白──
    友!無論何種方式,比丘確實,能以智慧,善取某一禪相、善注意、善理解、善洞察而完全明白;
    無論如何,彼(比丘)能夠從其(所聞)法要,覺知義、覺知法;
    而且,覺知義、覺知法者,則生歡喜滿足(戒具足);
    有喜足者,則生禪悅(喜菩提分);
    有禪悅者,身得輕安(輕安菩提分);
    身輕安者,經驗樂受(精進菩提分);
    覺樂受者,則心得定(定菩提分);
    心定者如實知見,如實知見而厭患,厭患而離貪,離貪而解脫。
    此為第五解脫處。
    此等五法應當勝知。』}

卍    卍    卍

《佛遺教經》課誦本【淺譯與解說版】 The Buddha's Last Bequest
── 佛曆 2562.8.18(日)菩提僧團 ──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(感謝您的留言!歡迎藏經校對,校對稿請寄回 “翠峰精舍” palitxt@gmail.com 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