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8月22日 星期四

《佛遺教經》解說第119句【伐煩惱樹,之利斧也!』】 The Buddha's Last Bequest 119

       

《佛遺教經》淺譯與解說【第119句】( 請調高畫質至50分56秒

    [119] 伐煩惱樹,之利斧也!』

    【譯文】{簡單的說!般若智慧!滅盡煩惱,就好像是……
    徹底砍伐!五蘊煩惱貪瞋痴,有如斷根、截頭的多羅樹;
    滅盡無明!三漏──慾漏、有漏、無明漏,使未來不生;
    斷盡煩惱!斬斷輪迴之因:七隨眠、十結的銳利斧頭呀!』}


    〖解說〗{《相應部經典‧蘊相應‧華品‧聚沫喻經》說示(伐煩惱樹):
    ☆ 五蘊喻(所謂自我) ➾
    ① 聚沫喻(色蘊之色相無我);
    ② 水泡喻(受蘊之感覺無我);
    ③ 陽燄喻(想蘊之觀念無我);
    ④ 芭蕉喻(行蘊之條件無我);
    ⑤ 幻師喻(識蘊之自覺無我)。
    ☆ 佛世時期印度的季節與月份 ➾
    ① 熱季( Gimha ,印度月份一月至四月) ☞
    相當於公曆3月至6、7月;農曆2月16日至6月15日。
    ② 雨季( Vassa ,印度月份五月至八月) ☞
    相當於公曆7月至10、11月;農曆6月16日至10月15日。
    ③ 寒季( Sisira ,印度月份九月至十二月) ☞
    相當於公曆11月至2、3月;農曆10月16日至2月15日。
    『〈壹、說法緣起 ➲〉
    爾時,世尊住阿毘陀處之恆河邊。
    於此,世尊告諸比丘曰:
    〈貳、五蘊譬喻 ➲〉
    〔㊀ 聚沫──如色蘊 ➥〕
    「正如,諸比丘!此恆河可以引起大團泡沬。
    依其人之視力,應能看見、應能靜觀、應能如理(明智地)考察。
    當彼從看見、從靜觀,從如理考察此(泡沬)之時──
    ⑴ 應了知只是空無!
    ⑵ 應了知只是虛偽!
    ⑶ 應了知只是徒勞!
    諸比丘!因為大團泡沬如何可以變成堅實耶?
    諸如此類,諸比丘!無論任何過去、未來、現在、內外、粗細、勝劣、遠近色蘊之色相,實亦如是!
    彼比丘看見、靜觀、明智地考察於此。
    當彼從看見、從靜觀,從如理考察此(泡沬)之時──
    ⑴ 彼了知只是空無!
    ⑵ 彼了知只是虛偽!
    ⑶ 彼了知只是徒勞!
    諸比丘!因為色蘊之色相如何可以變成堅實耶?
    〔㊁ 水泡──如受蘊 ➥〕
    正如,諸比丘!因為秋時(雨季最後月份)天降大雨,(出現)水泡於水中既生又滅。
    依其人之視力,應能看見、應能靜觀、應能如理(明智地)考察。
    當彼從看見、從靜觀,從如理考察此(水泡)之時──
    ⑴ 應了知只是空無!
    ⑵ 應了知只是虛偽!
    ⑶ 應了知只是徒勞!
    諸比丘!因為水泡如何可以變成堅實耶?
    諸如此類,諸比丘!無論任何過去、未來、現在、內外、粗細、勝劣、遠近受蘊之感覺,實亦如是!
    彼比丘看見、靜觀、明智地考察於此。
    當彼從看見、從靜觀,從如理考察此(水泡)之時──
    ⑴ 彼了知只是空無!
    ⑵ 彼了知只是虛偽!
    ⑶ 彼了知只是徒勞!
    諸比丘!因為受蘊之感覺如何可以變成堅實耶?
    〔㊂ 陽燄──如想蘊 ➥〕
    正如,諸比丘!因為熱季最後月份,日正當中之時,激起海市蜃樓。
    依其人之視力,應能看見、應能靜觀、應能如理(明智地)考察。
    當彼從看見、從靜觀,從如理考察此(海市蜃樓)之時──
    ⑴ 應了知只是空無!
    ⑵ 應了知只是虛偽!
    ⑶ 應了知只是徒勞!
    諸比丘!因為海市蜃樓如何可以變成堅實耶?
    諸如此類,諸比丘!無論任何過去、未來、現在、內外、粗細、勝劣、遠近想蘊之觀念,實亦如是!
    彼比丘看見、靜觀、明智地考察於此。
    當彼從看見、從靜觀,從如理考察此(海市蜃樓)之時──
    ⑴ 彼了知只是空無!
    ⑵ 彼了知只是虛偽!
    ⑶ 彼了知只是徒勞!
    諸比丘!因為想蘊之觀念如何可以變成堅實耶?
    〔㊃ 芭蕉──如行蘊 ➥〕
    正如,諸比丘!曾有男子,欲得優良之心材、尋求堅實之心材;
    當彼步行探索優良、堅實之心材時,持利斧後,欲進入森林中。
    彼可見其處,已生長出極高大、新鮮挺直之芭蕉樹莖幹。
    經彼所欲切斷其根;
    伐根後又切斷其枝;
    伐枝後又剝其樹皮。
    彼剝其樹皮,連膚材亦不可得,從何處來優良、堅實之心材耶?
    依其人之視力,應能看見、應能靜觀、應能如理(明智地)考察。
    當彼從看見、從靜觀,從如理考察此(芭蕉樹莖幹)之時──
    ⑴ 應了知只是空無!
    ⑵ 應了知只是虛偽!
    ⑶ 應了知只是徒勞!
    諸比丘!因為芭蕉樹莖幹如何可以變成堅實耶?
    諸如此類,諸比丘!無論任何過去、未來、現在、內外、粗細、勝劣、遠近行蘊之必要條件,實亦如是!
    彼比丘看見、靜觀、明智地考察於此。
    當彼從看見、從靜觀,從如理考察此(芭蕉樹莖幹)之時──
    ⑴ 彼了知只是空無!
    ⑵ 彼了知只是虛偽!
    ⑶ 彼了知只是徒勞!
    諸比丘!因為行蘊之必要條件如何可以變成堅實耶?
    〔㊄ 幻師──如識蘊 ➥〕
    正如,諸比丘!魔術師或魔術師之服務人員,想要於十字路口(等大庭廣眾)之處表演魔術。
    依其人之視力,應能看見、應能靜觀、應能如理(明智地)考察。
    當彼從看見、從靜觀,從如理考察此(魔術)之時──
    ⑴ 應了知只是空無!
    ⑵ 應了知只是虛偽!
    ⑶ 應了知只是徒勞!
    諸比丘!因為魔術如何可以變成堅實耶?
    諸如此類,諸比丘!無論任何過去、未來、現在、內外、粗細、勝劣、遠近識蘊之自覺,實亦如是!
    彼比丘看見、靜觀、明智地考察於此。
    當彼從看見、從靜觀,從如理考察此(魔術)之時──
    ⑴ 彼了知只是空無!
    ⑵ 彼了知只是虛偽!
    ⑶ 彼了知只是徒勞!
    諸比丘!因為識蘊之自覺如何可以變成堅實耶?
    〈叁、五蘊無我 ➲〉
    諸比丘!已聞(佛法)之聖弟子,當如此觀看之時,則既厭倦於色、亦厭倦於受、亦厭倦於想、亦厭倦於行、更厭倦於識。
    ⑴ 既願厭倦,故彼離貪;
    ⑵ 既離貪著,彼得(正)解脫;
    ⑶ 彼於『(正)解脫』成就無量之解脫智慧。
    彼智慧知:『生已漏盡,梵行已立;應作已辦,不受後有!』」
    世尊曾如此說。
    〈肆、偈語總結 ➲〉
    善逝說示此後,導師更進一步如此開示:
    ﹙➊ 五蘊譬喻 ☙﹚
    「色譬如聚沫(色蘊比喻像一團泡沬);
    受譬如水泡(受蘊比喻像顆大水泡);
    想譬如陽燄(想蘊比喻像海市蜃樓);
    行譬如芭蕉(行蘊比喻像芭蕉莖幹);
    識譬如幻師(識蘊比喻像魔術表演)。
    ﹙➋ 正念內觀 ☙﹚
    大日如來示(被太陽族世尊宣說過):
    『周身起現觀(從頭到腳徹底地掃描),
    如理觀察法(準確地內觀全身上下);
    虛幻壞滅身(虛偽的色身變成空無),
    誰皆如理見(任何人都能明智看見)。』
    ﹙➌ 觀身無常 ☙﹚
    既言及此身(另外關於無常的色身),
    依廣慧者說(依照全面佛慧所弘法):
    『若拒絕三法(如放棄三種生命現象),
    觀身如棄物(看色身像垃圾被丟棄)──
    ﹙➍ 觀受是苦 ☙﹚
    壽暖與精識(壽行和體溫以及識神),
    三者若離身(當去除身上三種現象);
    彼時橫臥棄(那時像木頭丟在地上),
    無食更無思(不再吃飯沒有感覺了)!』
    ﹙➎ 觀法無我 ☙﹚
    如此相續身(不斷地輪迴生死就像)──
    虛妄談幻術(無聊時所說荒唐把戲)!
    殺賊若未除(那殺人犯還沒被根絕)──
    不知何堅實(怎發現真善美的價值)?
    ﹙➏ 晝夜正知 ☙﹚
    『觀察此諸蘊(依照五蘊喻內觀身心),
    比丘勤精進(佛子開始了精進禪修);
    無論晝與夜(用功不分白天和夜晚),
    正知相繫念(內觀正知而心念相繫)……。』
    ﹙➐ 圓滿梵行 ☙﹚
    一切結縛斷(必須讓所有桎梏捨斷),
    自法作皈依(應該作自己的皈依處)!
    昨遇燃頭然(禪修應該像燃眉之急),
    今登不死境(從此走完不死的道跡)。」』

    《長部經典‧波梨品‧第三十三經‧合誦經》說示(四識住):
    ☆ 四識住( Catasso viññāṇaṭṭhitiyo ) ➾ 以色為境、以受為境、以想為境、以行為境。
    『➊ 友!緣色而豎立識──
    以色為境,以色為依;
    以喜為食,增長、增益、增廣。
    ➋ 友!緣受而豎立識──
    以受為境,以受為依;
    以喜為食,增長、增益、增廣。
    ➌ 友!緣想而豎立識──
    以想為境,以想為依;
    以喜為食,增長、增益、增廣。
    ➍ 友!緣行而豎立識──
    以行為境,以行為依;
    以喜為食,增長、增益、增廣。』

    《相應部經典‧蘊相應‧封滯品‧種子經》說示(種子譬喻):
    ☆ 五類植物的種子( Pañca bījajātāni ) ➾
    ① 由根部所生的種子(比喻色蘊);
    ② 由莖幹所生的種子(比喻受蘊);
    ③ 由枝葉所生的種子(比喻想蘊);
    ④ 由竹節所生的種子(比喻行蘊);
    ⑤ 由種子所生的種子(比喻識蘊)。
    『〈壹、前言 ➲〉
    [爾時,世尊]在舍衛城因緣。
    〈貳、識緣四蘊 ➲〉
    〔㊀ 五類種子 ➥〕
    「諸比丘!有此五類之種子。
    以何為五類耶?[謂:]
    ❶ (植物)根部之種子;
    ❷ (植物)莖幹之種子;
    ❸ (枝葉)尖端之種子;
    ❹ (竹等)莖節之種子;
    ❺ 第五是由種子所生之種子。
    〔㊁ 無地無水 ➥〕
    假如,諸比丘!此五類之種子,無破損、不腐敗、未遭遇風吹日曬之破壞,且是新熟而有堅核;
    雖然,已妥善放置,但無土壤、又無水分;
    諸比丘!此五類之種子,是否得以經歷繁殖、生長、完全發展耶?」
    「大德!其實不能!」
    〔㊂ 得善因緣 ➥〕
    「假如,諸比丘!此五類之種子,無破損、不腐敗、未遭遇風吹日曬之破壞,且是新熟而有堅核;
    不但,已妥善放置,既有土壤、又有水分;
    諸比丘!此五類之種子,是否得以經歷繁殖、生長、完全發展耶?」
    「大德!如此可以!」
    〔㊃ 四識住喻 ➥〕
    「諸比丘!正如地界(土壤),應可見此『四識住』。
    諸比丘!亦如水界(水分),應可見此歡喜貪染。
    諸比丘!亦如五類之種子,應可見此(由名色所緣生之)『識食』伴隨。
    ﹙➊ 識食依色 ☙﹚
    諸比丘!凡方便於『色』而生執著,當識持續停留(於色)希望依處之時──
    以『色』為所緣、以『色』為渡場、時常追逐歡喜,則(識之種子)得以經歷繁殖、生長、完全發展。
    ﹙➋ 識食依受 ☙﹚
    或者,諸比丘!凡方便於『受』而生執著,當識持續停留(於受)希望依處之時──
    以『受』為所緣、以『受』為渡場、時常追逐歡喜,則(識之種子)得以經歷繁殖、生長、完全發展。
    ﹙➌ 識食依想 ☙﹚
    或者,諸比丘!凡方便於『想』而生執著,當識持續停留(於想)希望依處之時──
    以『想』為所緣、以『想』為渡場、時常追逐歡喜,則(識之種子)得以經歷繁殖、生長、完全發展。
    ﹙➍ 識食依行 ☙﹚
    或者,諸比丘!凡方便於『行』而生執著,當識持續停留(於行)希望依處之時──
    以『行』為所緣、以『行』為渡場、時常追逐歡喜,則(識之種子)得以經歷繁殖、生長、完全發展。
    〔㊄ 無緣無識 ➥〕
    諸比丘!無論何人,欲如是說:
    『我能夠離於色、離於受、離於想、離於行之外,
    而有(智慧)施設──其識之來處、去處、死沒、再生、繁殖、生長、完全發展』者,
    無有是處!
    〔㊅ 五蘊離貪 ➥〕
    ﹙➊ 色蘊離貪 ☙﹚
    是故,諸比丘!比丘既然已捨斷對於色界之貪染;
    由於貪染被捨斷,所緣境(感官對象)之渡場既被切斷,則不存在識(之種子)。
    ﹙➋ 受蘊離貪 ☙﹚
    又,比丘既然已捨斷對於受界之貪染……
    ﹙➌ 想蘊離貪 ☙﹚
    又,比丘既然已捨斷對於想界之貪染……
    ﹙➍ 行蘊離貪 ☙﹚
    又,比丘既然已捨斷對於行界之貪染……
    ﹙➎ 識蘊離貪 ☙﹚
    又,比丘既然已捨斷對於識界之貪染;
    由於貪染被捨斷,所緣境(感官對象)之渡場既被切斷,則不存在識(之種子)。
    〔㊆ 純一涅槃 ➥〕
    當彼所緣境(感官對象)之渡場,已不再生識之時,則無(當下造作之)現行而解脫(自我)。
    當彼解脫自我已確定之時,則獨自安然、寂靜知足;
    當彼(獨自安然、)寂靜知足之時,則無恐怖;
    當彼無恐怖之時,則正確於此獨自了知純一之涅槃(煩惱完全地被熄滅)。
    〈叁、結語 ➲〉
    其智慧知:『生已漏盡,梵行已立;應作已辦,不受後有!』」』}

卍    卍    卍

《佛遺教經》課誦本【淺譯與解說版】 The Buddha's Last Bequest
── 佛曆 2562.8.18(日)菩提僧團 ──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(感謝您的留言!歡迎藏經校對,校對稿請寄回 “翠峰精舍” palitxt@gmail.com 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