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8月22日 星期四

《佛遺教經》解說第34句【譬如有人,手執蜜器,動轉輕躁,但觀於蜜,不見深坑。】 The Buddha's Last Bequest 34

       

《佛遺教經》淺譯與解說【第34句】( 請調高畫質至13分28秒

    [34] 譬如有人,手執蜜器,動轉輕躁,但觀於蜜,不見深坑。

    【譯文】{『心』就好像──
    沒有正念、正知的人,手裡捧的器皿著裝蜂蜜,一舉一動都很心浮氣躁!
    當『心』完全被吸引,他只會看到手上的蜂蜜,卻不見腳下深谷的危險。}


    〖解說〗{《相應部經典‧六處相應‧闡陀品‧擾動是箭之一經》說示(不被憍慢所轉動):
    ☆ 巴利經中〝末那〞( opt. Maññeyya )應翻譯為 ➾
    『應該(想要、可能、可以)憍慢於……』( Mada );
    而非只是『思量』( Saṅkhāyakaṃ )。
    〝末那〞是〝我〞( Me )+〝了知〞( Añña )的組合,也就是『自以為是』的知見。
    聖典多次說明:佛法並不是『不思善、不思惡!』
    ☆ 不應該憍慢於六入處 ➾
    ⓵ 眼入處不被憍慢所轉;
    ⓶ 耳入處不被憍慢所轉;
    ⓷ 鼻入處不被憍慢所轉;
    ⓸ 舌入處不被憍慢所轉;
    ⓹ 身入處不被憍慢所轉;
    ⓺ 意入處不被憍慢所轉。
    『〈壹、不被憍慢所轉動總說 ➲〉
    (爾時,世尊說:)「諸比丘!疾病是(被憍慢所)轉動、腫瘤是(被憍慢所)轉動、刺箭是(被憍慢所)轉動!
    因此,諸比丘!如來不(被憍慢所)轉動,已經離開刺箭,而安住於(修行)生活。
    因此,諸比丘!比丘亦應當希望:『我不(被憍慢所)轉動,願意離開刺箭,而想要安住於(修行)生活!』
    〈貳、不應該憍慢於六入處 ➲〉
    〔一、眼入處不被憍慢所轉 ➥〕
    ﹙➊ 眼根所見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眼(見),不應該憍慢於眼所(見),不應該由於眼(見)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眼所(見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➋ 色境所想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色(想),不應該憍慢於色所(想),不應該由於色(想)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色所(想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➌ 眼識所知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眼識,不應該憍慢於眼識所(知),不應該由於眼識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眼識所(知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➍ 眼觸所覺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眼觸,不應該憍慢於眼觸所(覺),不應該由於眼觸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眼觸所(覺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➎ 緣眼所受 ☙﹚
    無論如何!凡以此眼觸為緣──
    所形成之感覺經驗,或樂受、或苦受、或非苦非樂受;
    既不應該憍慢於其(受),亦不應該憍慢於其所(受),亦不應該由於其(受)而憍慢,更不應該由於其所(受)而憍慢。
    〔二、耳入處不被憍慢所轉 ➥〕
    ﹙➊ 耳根所聞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耳(聞),不應該憍慢於耳所(聞),不應該由於耳(聞)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耳所(聞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➋ 聲境所想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聲(想),不應該憍慢於聲所(想),不應該由於聲(想)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聲所(想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➌ 耳識所知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耳識,不應該憍慢於耳識所(知),不應該由於耳識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耳識所(知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➍ 耳觸所覺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耳觸,不應該憍慢於耳觸所(覺),不應該由於耳觸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耳觸所(覺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➎ 緣耳所受 ☙﹚
    無論如何!凡以此耳觸為緣──
    所形成之感覺經驗,或樂受、或苦受、或非苦非樂受;
    既不應該憍慢於其(受),亦不應該憍慢於其所(受),亦不應該由於其(受)而憍慢,更不應該由於其所(受)而憍慢。
    〔三、鼻入處不被憍慢所轉 ➥〕
    ﹙➊ 鼻根所嗅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鼻(嗅),不應該憍慢於鼻所(嗅),不應該由於鼻(嗅)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鼻所(嗅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➋ 香境所想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香(想),不應該憍慢於香所(想),不應該由於香(想)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香所(想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➌ 鼻識所知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鼻識,不應該憍慢於鼻識所(知),不應該由於鼻識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鼻識所(知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➍ 鼻觸所覺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鼻觸,不應該憍慢於鼻觸所(覺),不應該由於鼻觸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鼻觸所(覺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➎ 緣鼻所受 ☙﹚
    無論如何!凡以此鼻觸為緣──
    所形成之感覺經驗,或樂受、或苦受、或非苦非樂受;
    既不應該憍慢於其(受),亦不應該憍慢於其所(受),亦不應該由於其(受)而憍慢,更不應該由於其所(受)而憍慢。
    〔四、舌入處不被憍慢所轉 ➥〕
    ﹙➊ 舌根所嚐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舌(嚐),不應該憍慢於舌所(嚐),不應該由於舌(嚐)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舌所(嚐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➋ 味境所想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味(想),不應該憍慢於味所(想),不應該由於味(想)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味所(想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➌ 舌識所知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舌識,不應該憍慢於舌識所(知),不應該由於舌識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舌識所(知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➍ 舌觸所覺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舌觸,不應該憍慢於舌觸所(覺),不應該由於舌觸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舌觸所(覺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➎ 緣舌所受 ☙﹚
    無論如何!凡以此舌觸為緣──
    所形成之感覺經驗,或樂受、或苦受、或非苦非樂受;
    既不應該憍慢於其(受),亦不應該憍慢於其所(受),亦不應該由於其(受)而憍慢,更不應該由於其所(受)而憍慢。
    〔五、身入處不被憍慢所轉 ➥〕
    ﹙➊ 身根所觸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身(觸),不應該憍慢於身所(觸),不應該由於身(觸)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身所(觸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➋ 觸境所想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觸(想),不應該憍慢於觸所(想),不應該由於觸(想)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觸所(想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➌ 身識所知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身識,不應該憍慢於身識所(知),不應該由於身識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身識所(知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➍ 身觸所覺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身觸,不應該憍慢於身觸所(覺),不應該由於身觸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身觸所(覺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➎ 緣身所受 ☙﹚
    無論如何!凡以此身觸為緣──
    所形成之感覺經驗,或樂受、或苦受、或非苦非樂受;
    既不應該憍慢於其(受),亦不應該憍慢於其所(受),亦不應該由於其(受)而憍慢,更不應該由於其所(受)而憍慢。
    〔六、意入處不被憍慢所轉 ➥〕
    ﹙➊ 意根所識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意(識),不應該憍慢於意所(識),不應該由於意(識)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意所(識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➋ 法境所想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法(想),不應該憍慢於法所(想),不應該由於法(想)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法所(想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➌ 意識所知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意識,不應該憍慢於意識所(知),不應該由於意識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意識所(知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➍ 意觸所覺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意觸,不應該憍慢於意觸所(覺),不應該由於意觸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意觸所(覺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➎ 緣意所受 ☙﹚
    無論如何!凡以此意觸為緣──
    所形成之感覺經驗,或樂受、或苦受、或非苦非樂受;
    既不應該憍慢於其(受),亦不應該憍慢於其所(受),亦不應該由於其(受)而憍慢,更不應該由於其所(受)而憍慢。
    〈叁、不應該憍慢於一切想 ➲〉
    ⑴ 不應該憍慢於一切(想);
    ⑵ 不應該憍慢於一切所(想);
    ⑶ 不應該由於一切(想)而憍慢;
    ⑷ 不應該由於一切所(想)而憍慢。
    〈肆、不被憍慢所轉動結語 ➲〉
    當彼如是無所憍慢之時,則於世間不再執取任何事物;
    當彼不執取(任何事物)之時,則無恐怖;
    當彼無恐怖之時,則正確於此獨自了知純一之涅槃(煩惱完全地被熄滅)。
    其智慧知:『生已漏盡,梵行已立;應作已辦,不受後有!』」』

    《相應部經典‧六處相應‧闡陀品‧擾動是箭之二經》說示(拔除憍慢的刺箭):
    ☆ 〝末那〞( Maññati )應翻譯為 ➾
    『憍慢』( Mada ),而非『思量』( Saṅkhāyakaṃ )。
    〝末那〞是〝我〞( Me )+〝了知〞( Añña )的組合,也就是『自以為是』的知見。
    再次強調!原始佛法並不是『不思善、不思惡!』
    ☆ 不應該憍慢於六入處、五蘊、十八界 ➾
    ① 不應該憍慢於眼見、色想;
    ② 不應該憍慢於耳聞、聲想;
    ③ 不應該憍慢於鼻嗅(覺)、香想;
    ④ 不應該憍慢於舌嚐、味(覺)想;
    ⑤ 不應該憍慢於身覺、觸想;
    ⑥ 不應該憍慢於意知、法想。
    『〈壹、不被憍慢所轉動總說 ➲〉
    (爾時,世尊說:)「諸比丘!疾病是(被憍慢所)轉動、腫瘤是(被憍慢所)轉動、刺箭是(被憍慢所)轉動!
    因此,諸比丘!如來不(被憍慢所)轉動,已經離開刺箭,而安住於(修行)生活。
    因此,諸比丘!比丘亦應當希望:『我不(被憍慢所)轉動,願意離開刺箭,而想要安住於(修行)生活!』
    〈貳、不應該憍慢於六入處 ➲〉
    〔一、眼入處不被憍慢所轉 ➥〕
    ﹙➊ 眼根所見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眼(見),不應該憍慢於眼所(見),不應該由於眼(見)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眼所(見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➋ 色境所想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色(想),不應該憍慢於色所(想),不應該由於色(想)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色所(想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➌ 眼識所知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眼識,不應該憍慢於眼識所(知),不應該由於眼識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眼識所(知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➍ 眼觸所覺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眼觸,不應該憍慢於眼觸所(覺),不應該由於眼觸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眼觸所(覺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➎ 緣眼所受 ☙﹚
    無論如何!凡以此眼觸為緣──
    所形成之感覺經驗,或樂受、或苦受、或非苦非樂受;
    既不應該憍慢於其(受),亦不應該憍慢於其所(受),亦不應該由於其(受)而憍慢,更不應該由於其所(受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➏ 熄滅色想或再生? ☙﹚
    的確,諸比丘!無論憍慢於何(想)?
    無論憍慢於何所(想)?
    無論由於何(想)而憍慢?
    無論由於何所(想)而憍慢?
    由彼(憍慢)而有其(想),存在對立、(引起)再生變易!
    不可避免!必將成為(未來生死)再生變易之有情生命;
    然而,當彼對於以『有我之生命形態』存在於世間,卻顯露出歡喜。
    〔二、耳入處不被憍慢所轉 ➥〕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耳(聞)……
    〔三、鼻入處不被憍慢所轉 ➥〕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鼻(嗅)……
    〔四、舌入處不被憍慢所轉 ➥〕
    ﹙➊ 舌根所嚐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舌(嚐),不應該憍慢於舌所(嚐),不應該由於舌(嚐)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舌所(嚐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➋ 味境所想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味(想),不應該憍慢於味所(想),不應該由於味(想)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味所(想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➌ 舌識所知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舌識,不應該憍慢於舌識所(知),不應該由於舌識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舌識所(知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➍ 舌觸所覺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舌觸,不應該憍慢於舌觸所(覺),不應該由於舌觸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舌觸所(覺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➎ 緣舌所受 ☙﹚
    無論如何!凡以此舌觸為緣──
    所形成之感覺經驗,或樂受、或苦受、或非苦非樂受;
    既不應該憍慢於其(受),亦不應該憍慢於其所(受),亦不應該由於其(受)而憍慢,更不應該由於其所(受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➏ 熄滅味想或再生? ☙﹚
    的確,諸比丘!無論憍慢於何(想)?
    無論憍慢於何所(想)?
    無論由於何(想)而憍慢?
    無論由於何所(想)而憍慢?
    由彼(憍慢)而有其(想),存在對立、(引起)再生變易!
    不可避免!必將成為(未來生死)再生變易之有情生命;
    然而,當彼對於以『有我之生命形態』存在於世間,卻顯露出歡喜。
    〔五、身入處不被憍慢所轉 ➥〕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身(觸)……
    〔六、意入處不被憍慢所轉 ➥〕
    ﹙➊ 意根所識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意(識),不應該憍慢於意所(識),不應該由於意(識)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意所(識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➋ 法境所想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法(想),不應該憍慢於法所(想),不應該由於法(想)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法所(想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➌ 意識所知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意識,不應該憍慢於意識所(知),不應該由於意識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意識所(知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➍ 意觸所覺 ☙﹚
    不應該憍慢於意觸,不應該憍慢於意觸所(覺),不應該由於意觸而憍慢,不應該由於意觸所(覺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➎ 緣意所受 ☙﹚
    無論如何!凡以此意觸為緣──
    所形成之感覺經驗,或樂受、或苦受、或非苦非樂受;
    既不應該憍慢於其(受),亦不應該憍慢於其所(受),亦不應該由於其(受)而憍慢,更不應該由於其所(受)而憍慢。
    ﹙➏ 熄滅法想或再生? ☙﹚
    的確,諸比丘!無論憍慢於何(想)?
    無論憍慢於何所(想)?
    無論由於何(想)而憍慢?
    無論由於何所(想)而憍慢?
    由彼(憍慢)而有其(想),存在對立、(引起)再生變易!
    不可避免!必將成為(未來生死)再生變易之有情生命;
    然而,當彼對於以『有我之生命形態』存在於世間,卻顯露出歡喜。
    〈叁、不憍慢於五蘊十八界 ➲〉
    諸比丘!從(六入)處、乃至(五)蘊、直到(十八)界──
    ⑴ 既不應該憍慢於其(想);
    ⑵ 亦不應該憍慢於其所(想);
    ⑶ 亦不應該由於其(想)而憍慢;
    ⑷ 更不應該由於其所(想)而憍慢。
    〈肆、不被憍慢所轉動結語 ➲〉
    當彼如是無所憍慢之時,則於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;
    當彼不執取(任何事物)之時,則無恐怖;
    當彼無恐怖之時,則正確於此獨自了知純一之涅槃(煩惱完全地被熄滅)。
    其智慧知:『生已漏盡,梵行已立;應作已辦,不受後有!』」』

    《相應部經典‧六處相應‧一切品‧六處盲闇經》說示(厭患於六入處):
    〝諸比丘!一切已成盲闇。
    〔一、六入處成盲闇:〕
    諸比丘!云何『一切已成盲闇』耶?
    ➊ 諸比丘!眼已成盲闇、色已成盲闇、眼識已成盲闇、眼觸已成盲闇。
    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,或苦、或樂、或非苦非樂,此亦已成盲闇。
    緣何已成盲闇耶?
    我說:『因生、老、死;因愁、悲、苦、憂、惱,正成盲闇。』
    ➋ 耳已成盲闇……
    ➌ 鼻已成盲闇……
    ➍ 舌已成盲闇、味已成盲闇、舌識已成盲闇、舌觸已成盲闇。
    凡緣此舌觸所生之受,或苦、或樂、或非苦非樂,此亦已成盲闇。
    緣何已成盲闇耶?
    我說:『因生、老、死;因愁、悲、苦、憂、惱,正成盲闇。』
    ➎ 身已成盲闇……
    ➏ 意已成盲闇、法已成盲闇、意識已成盲闇、意觸已成盲闇。
    凡緣此意觸所生之受,或苦、或樂、或非苦非樂,此亦已成盲闇。
    緣何已成盲闇耶?
    我說:『因生、老、死;因愁、悲、苦、憂、惱,正成盲闇。』
    〔二、六入處生厭患:〕
    諸比丘!如是觀者,多聞之聖弟子──
    ⓵ ⑴ 不但厭患於眼;
    ⑵ 又厭患於色;
    ⑶ 又厭患於眼識;
    ⑷ 又厭患於眼觸;
    ⑸ 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,或樂、或苦、或非苦非樂,此亦生厭患。
    ⓶ 不但厭患於耳……
    ⓷ 不但厭患於鼻……
    ⓸ 不但厭患於舌……
    ⓹ 不但厭患於身……
    ⓺ 不但厭患於意……
    凡緣此意觸所生之受,或樂、或苦、或非苦非樂,此亦生厭患。
    〔三、離貪著,而得正解脫、解脫智見:〕
    ⑴ 因已厭患,而離貪著;
    ⑵ 因已離貪著,而被釋放、得(正)解脫;
    ⑶ 彼於『(正)解脫』成就無量之解脫智慧。
    ⑷ 證知:『生已漏盡,梵行已立;應作已辦,不受後有!』〞}


卍    卍    卍

《佛遺教經》課誦本【淺譯與解說版】 The Buddha's Last Bequest
── 佛曆 2562.8.18(日)菩提僧團 ──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(感謝您的留言!歡迎藏經校對,校對稿請寄回 “翠峰精舍” palitxt@gmail.com 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