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遺教經》淺譯與解說【第49句】(
請調高畫質至20分4秒)
[49] 諸煩惱賊,常伺殺人,甚於怨家,安可睡眠,不自警寤?
【譯文】{所有貪瞋痴等五根的盜賊和『心』的五蓋──
等待機會殺害你法身慧命,這比起冤親債主還要可怕!
怎麼可以就安心呼呼大睡?而不在睡眠中保持警覺呢?}
〖解說〗{★ 七條毒蛇的『七隨眠』(也叫七隨使)它們就是 ➾
① 愛染隨眠;② 瞋隨眠;③ 見隨眠;④ 疑隨眠;
⑤ 慢隨眠;⑥ 有貪隨眠;⑦ 無明隨眠。
佛陀說示『十結』以後,為什麼又提出『七結』呢?
最初提出『七結』其實是指潛在煩惱的『七隨眠』;
所以在『七結』中竟找不到明顯煩惱的『掉舉結』!
但為方便歸類『掉舉結』應屬於七結中的『慢結』;
『掉舉隨眠』也應該歸類為七隨眠中的『慢隨眠』。
其次『七隨眠』是『十隨眠』的簡化,就好像說:
『七結』也可看做是『十結』的簡化,是一樣的!
(十結如果能斷盡,七隨眠也必然會斷盡──)
但是『七隨眠』和過去的習氣有關,是隱藏貪瞋痴的心理狀態;
然而『十結』和當下起心動念有關,是明顯身語意的造作行為。
★ 什麼叫做:『隨眠』(潛意識)呢?(就是) ➾
一般人講的習氣,在原始佛法裡稱為『隨眠』──
結集眾苦、繫縛生死的『潛在』煩惱。例如:潛意識的行為習慣、嬰兒或睡眠狀態。
《中部經典‧比丘品‧第六十四經‧摩羅迦大經》說示(五下分結與欲界隨眠):
『摩羅迦子!實為幼稚、遲鈍、仰臥嬰兒,尚無此有身觀念,由何處彼可生有身見耶?
乃彼但有──有身見隨眠……疑隨眠……戒禁取隨眠……愛染隨眠……瞋隨眠潛伏之。』
『注意力』在佛法裡稱為『作意』──
如果說『十結』是一種不適當的『作意』(誤解);
那麼『七隨眠』就是不適當的『不作意』(無知)。
★ 『七隨眠』不注意什麼呢?(就是) ➾
不如理作意──
對身語意貪瞋痴行為不注意觀察,就無法對戒定慧的善德做出決擇!
對三法印、十二緣起不注意觀察,就無法依八正道的佛教奉行實踐!
簡單的說:七隨眠是對『四聖諦』沒有注意觀察所導致的徹底無知!(無明!)
《中部經典‧雙小品‧第四十四經‧有明小經》說示(貪隨眠):
『(法授比丘尼說示:)「居士毘舍佉!於樂受➊ 潛藏『貪隨眠』,於苦受➋ 潛藏『瞋隨眠』,於不苦不樂受➌ 潛藏『無明隨眠』。」』
☆ 貪隨眠( Rāgānusayo ) ➾
① 愛染隨眠( Kāmarāgānusayo );
② 有貪隨眠( Bhavarāgānusayo 含色貪隨眠、無色貪隨眠)。
☆ 十隨眠( Dasa anusayā ) ➾
① 有身見隨眠( Sakkāyadiṭṭhānusayo 屬於七隨眠中的見隨眠);
② 疑隨眠( Vicikicchānusayo );
③ 戒禁取隨眠( Sīlabbataparāmāsānusayo 屬於七隨眠中的見隨眠);
④ 愛染隨眠( Kāmarāgānusayo );
⑤ 瞋隨眠( Byāpādānusayo, Paṭighānusayo );
⑥ 色貪隨眠( Rūparāgo 屬於七隨眠中的有貪隨眠);
⑦ 無色貪隨眠( Arūparāgo 屬於七隨眠中的有貪隨眠);
⑧ 慢隨眠( Mānānusayo 屬於七隨眠中的慢隨眠);
⑨ 掉舉隨眠( Uddhaccaṃ 屬於七隨眠中的慢隨眠);
⑩ 無明隨眠( Avijjānusayo )。
《長部經典‧波梨品‧第三十四經‧十上經》說示(七隨眠):
☆ 七隨眠( Sattānusayā 七隨使) ➾
① 愛染隨眠( Kāmarāgānusayo );
② 瞋隨眠( Paṭighānusayo );
③ 見隨眠( Diṭṭhānusayo 含有身見隨眠、戒禁取隨眠);
④ 疑隨眠( Vicikicchānusayo );
⑤ 慢隨眠( Mānānusayo 含掉舉、慢隨眠);
⑥ 有貪隨眠( Bhavarāgānusayo 含色貪隨眠、無色貪隨眠);
⑦ 無明隨眠( Avijjānusayo )。
《長部經典‧波梨品‧第三十三經‧合誦經》說示(七結):
☆ 七結( Satta saññojanāni ) ➾
① 愛結( Anunayasaññojanaṃ, Kāmasaññojanaṃ 含愛欲結);
② 瞋結( Paṭighasaññojanaṃ );
③ 見結( Diṭṭhisaññojanaṃ 含有身見結、戒禁取結);
④ 疑結( Vicikicchāsaññojanaṃ );
⑤ 慢結( Mānasaññojanaṃ 含掉舉、慢結);
⑥ 有貪結( Bhavarāgasaññojanaṃ 含色貪結及無色貪結);
⑦ 無明結( Avijjāsaññojanaṃ )。
《增支部經典‧十集‧初五十經篇‧救護品‧十結經》說示(十結):
☆ 十結( Dasa saṃyojanānī ) ➾
① 有身見結( Sakkāyadiṭṭhi 屬於七結中的見結);
② 疑結( Vicikicchā );
③ 戒禁取結( Sīlabbataparāmāso 屬於七結中的見結);
④ 愛欲結( Kāmacchando );
⑤ 瞋恚結( Byāpādo );
⑥ 色貪結( Rūparāgo 屬於七結中的有貪結);
⑦ 無色貪結( Arūparāgo 屬於七結中的有貪結);
⑧ 慢結( Māno 屬於七結中的慢結);
⑨ 掉舉結( Uddhaccaṃ 屬於七結中的慢結);
⑩ 無明結( Avijjā )。
『(世尊說示:)「諸比丘!有十結。
何等為十結耶?
即:五下分結(內結)與五上分結(外結)。
何等為五下分結(內結)耶?
即:⑴ 有身見、⑵ 疑惑、⑶ 戒禁取、⑷ 愛欲、⑸ 瞋恚。
此為五下分結(內結)。
何等為五上分結(外結)耶?
即:⑹ 色貪、⑺ 無色貪、⑻ 慢、⑼ 掉舉、⑽ 無明。
此為五上分結(外結)。
諸比丘!此為十結。」』
《相應部經典‧因緣相應‧苦品‧識經》說示(如何滅識):
☆ 住患觀識(及名色) ~➢
識(及名色)滅。執著於“識”是「常住」的人,需要多注意!
『〔一、作意於味:〕
諸比丘!於所結之法,住味觀者,有識之顯現。
➊ 緣識,而有名色;
➋ 緣名色,而有六入處;
➌ 緣六入處,而有觸;
➍ 緣觸,而有受;
➎ 緣受,而有愛;
➏ 緣愛,而有取;
➐ 緣取,而有有;
➑ 緣有,而有生;
➒ 緣生,而有老死、愁、悲、苦、憂、惱。
如是,此乃全苦蘊之集。
諸比丘!譬如有大樹,其根向下、四方伸展,
使一切之地味、水味上昇。
諸比丘!如是,彼大樹因此得長時久住……
〔二、作意於患:〕
諸比丘!於所結之法,住患觀者,無識之顯現。
➀ 由識滅,而有名色滅;
➁ 由名色滅,而有六入處滅;
➂ 由六入處滅,而有觸滅;
➃ 由觸滅,而有受滅;
➄ 由受滅,而有愛滅;
➅ 由愛滅,而有取滅;
➆ 由取滅,而有有滅;
➇ 由有滅,而有生滅;
➈ 由生滅,而有老死、愁、悲、苦、憂、惱等滅。
如是,此乃全苦蘊之滅。
諸比丘!譬如大樹,彼時有人取來鍬與籠。
彼截其樹根,由截根而連根拔起;
連根拔起後,更將小根、鬚根、亦予根除。
彼截其樹為圓木,更截圓木作木片;
木片切成碎片,碎片置於烈日風下乾燥;
或熱風乾燥後以火燃燒;
或被火燒成炭灰;
或炭灰被大風吹散;
或流入河之奔流。
諸比丘!如是,彼大樹被截根者,如多羅樹之截株,不能再生,成為未來不生者。』
★ 什麼叫做:『愛染隨眠』呢?(就是:七隨眠第一個) ➾
對於無我的愛想沒有正知見、不注意觀察;於是生起愛染心,叫做:『愛染隨眠』。
把想蘊看成是『我』,這是〝欲界〞的我執。
(它相當於:慾取、慾暴流、愛欲蓋;五下分結──愛欲結。)
★ 什麼叫做:『瞋隨眠』呢?(就是:七隨眠第二個) ➾
對於不愉快的記憶沒有正知見、不注意觀察;於是生起瞋恚心,叫做:『瞋隨眠』。
把受蘊看成是『我』,這是〝欲界〞的我執。
(它相當於:慾取、慾暴流、瞋恚蓋;五下分結──瞋恚結。)
★ 什麼叫做:『見隨眠』呢?(就是:七隨眠第三個) ➾
對於自以為是或不合理的猜想沒有正知見、不注意觀察;於是生起偏執心,叫做:『見隨眠』。
把色蘊、行蘊看成是『我』,這是〝欲界〞的我執。
(它相當於:見取、戒禁取、見暴流、掉悔蓋;五下分結──有身見結、戒禁取結;五上分結──屬欲界的掉舉結。)
★ 什麼叫做:『疑隨眠』呢?(就是:七隨眠第四個) ➾
對於慚愧心或四聖諦的真理沒有正知見、不注意觀察;於是生起懷疑心,叫做:『疑隨眠』。
把識蘊看成是『我』,這是〝欲界〞的我執。
(它相當於:見取、見暴流、疑惑蓋;五下分結──疑結。)
★ 什麼叫做:『慢隨眠』呢?(就是:七隨眠第五個) ➾
對於自我感覺:虛榮妒忌、傲慢自大,或不安逃避、自卑情結……
沒有正知見、不注意觀察;於是生起計較心,叫做:『慢隨眠』。
把行蘊、識蘊看成是『我』,這是無色界的我執。
(它相當於:我語取、有暴流、掉悔蓋;五上分結──慢結、無色界的掉舉結。)
★ 什麼叫做:『有貪隨眠』呢?(就是:七隨眠第六個) ➾
對於無我的情境或心理沒有正知見、不注意觀察;於是生起貪愛心,叫做:『有貪隨眠』。
把色蘊、識蘊看成是『我』,這是二界(色界、無色界)的我執。
(它相當於:我語取、有暴流;五上分結──色貪結、無色貪結。)
★ 什麼叫做:『無明隨眠』呢?(就是:七隨眠最後一個) ➾
由於對四聖諦的無知,以至於對無常的色想沒有正知見、不注意觀察;於是生起愚痴心,叫做:『無明隨眠』。
把想蘊看成是『我』,這是〝無色界〞的我執。
(它相當於:我語取、無明暴流、惛眠蓋;五上分結──無明結。)
★ 『七隨眠』和『五蓋』有什麼區別呢?
初禪只讓『五蓋』不起現行,『七隨眠』毒蛇還住在心裡;
必須等到『七隨眠』都斷盡,『五蓋』才能真正永久斷除。
《相應部經典‧入出息相應‧第二品‧盧夷強耆經》說示(斷盡五蓋才能與佛同住):
『何為斷五蓋耶?
愛欲蓋已斷,斷根如截多羅樹之頭,令歸於無,未來不能生(不再輪迴)。
瞋恚蓋……惛眠蓋……掉悔蓋……
疑惑蓋已斷,斷根如截多羅樹之頭,令歸於無,未來不能生(不再輪迴)。
友摩訶男!比丘成為阿羅漢,則諸漏盡、梵行已立、所作已辦、棄重擔、逮得己利;有結盡,正悟、解脫、五蓋已斷,斷根如截多羅樹之頭,令歸於無,未來不能生(不再輪迴)。
友摩訶男!依此理可知,有學之住並非如來住;有學之住與如來住為異。』
★ 什麼叫做:『三界』(三有、三愛)呢?
『三界』是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的簡稱──
也叫做『三有』:慾有、色有、無色有;
或叫做『三愛』:慾愛、色愛、無色愛。
『三界』不一定是指『器世間』的三界──
同時也指生命擁有『存在狀態』的三有;
以及眾生心中執著『三有渴愛』即三愛。
《長部經典‧波梨品‧第三十四經‧十上經》說示(出離三界與勝知三界):
『云何三法很難理解?出離三界──
即:出離欲界、出離色界、出離無色界。
而彼生類、有為、緣生者,由此出離、滅盡。此等三法很難理解……。
云何三法,應當勝知?三界──
即: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此等三法應當勝知。』
★ 什麼叫做:『勝知』呢?(就是) ➾ 證知勝智。}
卍 卍 卍
《佛遺教經》課誦本【淺譯與解說版】 The Buddha's Last Bequest
── 佛曆 2562.8.18(日)菩提僧團 ──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(感謝您的留言!歡迎藏經校對,校對稿請寄回 “翠峰精舍” palitxt@gmail.com 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