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8月22日 星期四

《佛遺教經》解說第79句【汝等比丘!當知,多欲之人,多求利故,苦惱亦多;】 The Buddha's Last Bequest 79

       

《佛遺教經》淺譯與解說【第79句】( 請調高畫質至30分56秒

    ♨ 第三篇  僧不壞信 On the Advantages for Great Men Gone Forth to Homelessness (79~124)

    第一品 ✩  少欲功德 The Virtue of Few Wishes (79~84)

    [79] 汝等比丘!當知,多欲之人,多求利故,苦惱亦多;

    【譯文】{比丘們!應該知道唯利是圖、貪得無厭的人因為──
    在眼前的利益上有許多希求、患得患失;所以苦惱也特別多。}


    〖解說〗{《長部經典‧波梨品‧第三十三經‧合誦經》說示(增上三學):
    ☆ 三學( Tisso sikkhā ) ➾
    ⑴ 增上戒學( Adhisīlasikkhā );
    ⑵ 增上心學( Adhicittasikkhā );
    ⑶ 增上慧學( Adhipaññāsikkhā )。

    《相應部經典‧諦相應‧生穀中略三品‧金銀經》說示(四諦):
    ☆ 四聖諦( Catunnaṃ ariyasaccānaṃ ) ➾ 簡稱『四諦』。
    ❶ 苦聖諦( Dukkhassa ariyasaccassa ) ➾ 簡稱『苦諦』;
    ❷ 苦之集聖諦( Dukkhasamudayassa ariyasaccassa ) ➾ 簡稱『集諦』;
    ❸ 苦之滅聖諦( Dukkhanirodhassa ariyasaccassa ) ➾ 簡稱『滅諦』;
    ❹ 導向苦滅之道跡聖諦( Dukkhanirodhagāminiyā paṭipadāya ariyasaccassa ) ➾ 簡稱『道諦』。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十集‧初五十經篇‧救護品‧聖居之二經》說示(十聖居):
    ☆ 自諦( Puthupaccekasaccāni ) ➾
    白話解釋:偏激的、偏見的離開中道精神的歪理。
    字義叫做:個別片面的、偏向某一極端的偽真理。
    又或譯為:邊見、戲論、假名、自以為是的玄談。
    例如(四類十問、十四難等邪見) ☞
    ① 世界是常(時間是有限)?
    ② 世界是無常(時間是無限)?
    ③ 世界是有邊(空間是有限)?
    ④ 世界是無邊(空間是無限)?
    ⑤ 命即是身(本體與身體是相同)?
    ⑥ 命與身是異(本體與身體是不同)?
    ⑦ 如來死後是有(如來與聖者死後是有)?
    ⑧ 如來死後是無(如來與聖者死後是無)?
    ⑨ 如來死後是亦有亦無(如來與聖者死後是既有又無)?
    ⑩ 如來死後是非有非無(如來與聖者死後是沒有或無)?
    其他又如 ☞ 十玄談、唯心論、唯物論等,都是〝自諦〞。
    ☆ 捨自諦( Paṇunnapaccekasacco ) ➾
    白話意譯:已經排除『片面的、偏向極端的歪理。』
    捨自諦是『十聖居』(聖者十個條件)的第五項。
    ☆ 十聖居( Dasa ariyāvāse āvasanti ) ➾
    白話意譯:稱為阿羅漢果聖者所具備的十個條件。
    ➊ 已斷五支(正見:已除五蓋);
    ➋ 具足六支(正業:攝六根門);
    ➌ 心念一護(正念:攝念護心);
    ➍ 慎思四依(正精進:四正勤);
    ➎ 已捨自諦(正語:已離戲論);
    ➏ 求已斷盡(正命:已斷三求);
    ➐ 濁思已淨(正思惟:斷三思);
    ➑ 身行寂靜(正定:具足四禪);
    ➒ 心善解脫(正解脫:解三毒);
    ➓ 慧善解脫(正智:已無後有)。
    『(世尊總結十聖居說:)
    「實於過去世,諸比丘!想要住持聖居之聖者,無論是誰!此十聖居是一切聖者之唯一住處。
    實於未來世,諸比丘!想要住持聖居之聖者,無論是誰!此十聖居是一切聖者之唯一住處。
    實於現在(世),諸比丘!想要住持聖居之聖者,無論是誰!此十聖居是一切聖者之唯一住處。
    諸比丘!此等稱為:『十種聖者住持之聖處──無論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當住聖者!』」』

    《中部經典‧解說品‧第一百四十經‧界分別經》說示(捨離渴愛):
    ☆ 弗區沙提( Pukkusāti ) ➾
    字義叫做:清潔工、屠家、下賤者、除糞者。
    又或譯為:補羯娑的族人、蔔羯娑、卜羯娑。
    弗區沙提,應是屬於種姓制度下的賤民身份。
    補充說明:大乘雖源於種姓制度但早期關於──
    一闡提( Icchantika ),不能成佛的說法;
    卻有幾分正確,一闡提是渴望、希求的意思,
    只要有願求( Icchati )怎可能成就正覺呢?
    但弗區沙提不需種姓為他背書依然證得聖果!
    ☆ 界分別( Dhātuvibhaṅga ) ➾
    白話解釋:界是元素、天然條件;分別是分析、分類解說。
    字義叫做: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六大元素的分類解說。
    又或譯為:六界分類、六界分別。
    ☆ 三十二身分( Dvattiṃsa ākara ) ➾
    ① 頭髮、② 膚毛、③ 指甲、④ 牙齒、⑤ 皮膚;
    ⑥ 肌肉、⑦ 筋腱、⑧ 骨、⑨ 髓、⑩ 腎;
    ⑪ 心、⑫ 肝臟、⑬ 肋膜、⑭ 脾臟、⑮ 肺;
    ⑯ 腸、⑰ 腸膈膜、⑱ 胃臟、⑲ 糞便;
    ⑳ 腦( Matthaluṅgaṃ 只記載於導論 Nettipāḷi );
    ㉑ 膽汁、㉒ 痰、㉓ 膿、㉔ 血、㉕ 汗、㉖ 脂肪;
    ㉗ 眼淚、㉘ 油、㉙ 唾液、㉚ 鼻涕、㉛ 骨液、㉜ 尿水。
    ☆ 四住處( Caturādhiṭṭhāno ) ➾
    四住處(口訣:慧諦捨靜)
    ① 慧住處 ☞
    (不放逸)慧住處(盡苦智慧);
    『不放逸慧──為圓滿智慧住處,不要粗心放逸!』
    不放逸『盡苦智慧』即:離開六界和捨界的滅苦觀智。
    ② 諦住處 ☞
    (隨護於)諦住處(涅槃聖諦);
    『隨護於諦──為親證四諦真理,應當隨時內觀!』
    隨護於『涅槃聖諦』即:滅盡六觸入處的不虛妄涅槃。
    ③ 捨住處 ☞
    (增長於)捨住處(捨離一切依止);
    『增長於捨──應迴向施捨住處,隨時增上三學!』
    增長於『捨離一切依止』即:防止十八意行渴愛再生。
    ④ 寂靜住處 ☞
    (應當學)寂靜住處(貪、瞋、痴之寂靜);
    『當學寂靜──為到達寂靜住處,應當隨時練習!』
    應當學『貪、瞋、痴之寂靜』即:圓滿四住處的寂靜。
    ☆ 牟尼( Maṇi, Muni, Mona, Moneyya ) ➾
    字義叫做:寶珠、寶石、寂靜、寂默、智慧;
    引申涵義:寂靜的佛陀、道德完美的賢聖僧。
    (注意:寂默 ≠ 寂寞。)
    ☆ 純一涅槃( Parinibbāyati, Parinibbāyī ) ➾
    白話解釋:離開相對的狀態變成絕對。
    字義叫做:貪瞋痴的煩惱完全被熄滅。
    又或譯為:完成涅槃、般涅槃、圓寂。
    ☆ 〝末那〞( pp. Maññita )應翻譯為 ➾
    『已被憍慢所評價』( Mada );
    而非只是『思量』( Saṅkhāyakaṃ )。
    〝末那〞是〝我〞( Me )+〝了知〞( Añña )的組合,也就是『自以為是』的知見。
    聖典多次說明:佛法並不是『不思善、不思惡!』
    ☆ 被憍慢所轉是病( Maññitaṃ Rogo ) ➾
    ① 我是永恆存在著( Asmī ) ☞
    如:壽者相,憍慢於時間觀念;
    ② 我是存在於此者( Ayamahamasmī ) ☞
    如:我相,憍慢於空間位置;
    ③ 我會繼續存在著( Bhavissan ) ☞
    如:靈魂永不滅,憍慢於常見的戲論;
    ④ 我非繼續存在著( Na bhavissan ) ☞
    如:人死如燈滅,憍慢於斷見的邪說;
    ⑤ 我是物質的存在( Rūpī bhavissan ) ☞
    如:唯物論者、人相、眾生相,憍慢於見聞覺知;
    ⑥ 我非物質的存在( Arūpī bhavissan ) ☞
    如:鬼神界、天色身、意所成身,憍慢於神通遊戲;
    ⑦ 我是精神的存在( Saññī bhavissan ) ☞
    如:唯心論者、極樂世界,憍慢於空妙玄談;
    ⑧ 我非精神的存在( Asaññī bhavissan ) ☞
    如:無神論者,憍慢於意識型態的偏見;
    ⑨ 我非心非物而存在( Nevasaññīnāsaññī bhavissan ) ☞
    如: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眾生、禪宗執著的本來面目,憍慢於最初心意的取著;
    ⑩ 被憍慢所評價 ☞
    如:疾病( Rogo )、腫瘤( Gaṇḍo )、刺箭( Sallaṃ )。
    『〈第壹經品 前言 ➲〉
    如是我聞──
    一時,世尊遊行於摩揭陀國內,入彼王舍城,近至彼陶師跋伽瓦之處。至已而如是告陶師跋伽瓦曰:
    「跋伽瓦!汝若無妨礙者,我將一夜住[汝]家之入口處。」
    [陶師曰:]「大德!於我無妨礙。
    然,於此先前有出家者已入宿。
    彼若承諾,請大德隨意住。」
    因為,恰好另有名為弗區沙提之善男子,皈依世尊為師以後,因為信仰,而由在家人,成為無家之已出家者。
    彼先入宿於陶師家之入口處。
    爾時,世尊至彼具壽弗區沙提之處;至已,如是告具壽弗區沙提曰:
    「比丘!若汝無妨礙者,我將一夜住[此]家之入口處。」
    [弗區沙提曰:]「友!陶師家之入口處寬敞,請具壽隨意住。」
    爾時,世尊入於陶師家之入口已,設草蓆於旁邊──
    鋪設座席寢具後,交叉雙腿、結跏趺坐已;
    端正身體,熱切志向遍滿於前方、令臉嘴附近放鬆後,已深切注意於眼前。
    後時,世尊坐至深夜甚晚。
    具壽弗區沙提亦坐至深夜甚晚。
    其時,世尊有如是思念:「實此善男子何以有如此清淨威儀(信樂修行)耶?因此我最好詢問彼!」
    然後,世尊告具壽弗區沙提如是曰:
    「比丘!汝皈依誰為師而出家耶?或誰為汝師耶?或誰之教法令汝喜歡耶?」
    [弗區沙提曰:]「友!有稱為沙門瞿曇,釋子由釋迦族出家。
    復次,彼世尊實如是善名流布:
    『更如稱說──彼世尊是阿羅漢、正等覺者、明行足者、善逝者、世間解者、無上士者、調御丈夫者、天人師、佛陀、世尊也!』
    我皈依彼世尊為師而出家。
    彼世尊既是我師!我又依彼世尊之教法而喜歡!」
    [世尊曰:]「然者,比丘!彼世尊、阿羅漢、正等覺者今住何處耶?」
    [弗區沙提曰:]「友!於北方之國土有名為舍衛城之都市,今彼世尊、阿羅漢、正等覺者住於彼處。」
    [世尊曰:]「然者,比丘!汝曾見彼世尊耶?又若見後,汝認得彼[世尊]耶?」
    [弗區沙提曰:]「友!我實未曾奉見彼世尊;即使見後,我亦認不得彼[世尊]!」
    其時,世尊有如是思念:「此善男子實皈依我為師而出家。因此我應當對彼說法!」
    然後,世尊言彼具壽弗區沙提曰:「比丘!當為汝說法!
    汝須作意,依諦聽而善思惟!我將說明。」
    具壽弗區沙提奉答世尊曰:「友!如是。」
    〈第貳經品 六界分別 ➲〉
    〔第一章 總說 ➥〕
    世尊如是曰:
    「『比丘!此人(身中)有六界、有六觸入處、十八意行、四住處。
    由於其憍慢之漏流已經被停止,則無(生死)流轉;確實!當其憍慢之漏流已經被停止,更無(生死)流轉之時,則彼牟尼被稱為:「已寂靜者」!
    ➊ 不放逸慧──
    為(圓滿)智慧(住處),不要粗心放逸!
    ➋ 隨護於諦──
    為(親證四諦)真理,應當隨時內觀!
    ➌ 增長於捨──
    應(迴向)施捨(住處),隨時增上(三學)!
    ➍ 當學寂靜──
    正是!彼為(到達)寂靜(住處),應當隨時練習!』
    此即『六界分類』之總說。
    ﹙第㈠節 六界 ☙﹚
    然又,如是所說:『比丘!此人(身中)有六界。』
    此緣何而說?
    有地界、水界、火界、風界、空界、識界。
    如是所說:『比丘!此人(身中)有六界。』乃緣此而說。
    ﹙第㈡節 六觸入處 ☙﹚
    然又,如是所說:『比丘!此人(身中)有六觸入處。』
    此緣何而說?
    有眼觸入處、耳觸入處、鼻觸入處、舌觸入處、身觸入處、意觸入處。
    如是所說:『比丘!此人(身中)有六觸入處。』乃緣此而說。
    ﹙第㈢節 十八意行 ☙﹚
    然又,如是所說:『比丘!此人(身中)有十八意行。』
    此緣何而說?
    由眼見色已,① 伺察可喜處之色,② 伺察可憂處之色,③ 伺察可捨處之色。
    由耳聞聲已,④ 伺察可喜處之聲,⑤ 伺察可憂處之聲,⑥ 伺察可捨處之聲。
    由鼻嗅香已,⑦ 伺察可喜處之香,⑧ 伺察可憂處之香,⑨ 伺察可捨處之香。
    由舌味味已,⑩ 伺察可喜處之味,⑪ 伺察可憂處之味,⑫ 伺察可捨處之味。
    由身觸觸已,⑬ 伺察可喜處之觸,⑭ 伺察可憂處之觸,⑮ 伺察可捨處之觸。
    由意識法已,⑯ 伺察可喜處之法,⑰ 伺察可憂處之法,⑱ 伺察可捨處之法。
    如是有六喜行、六憂行、六捨行。如是所說:『比丘!此人(身中)有十八意行。』乃緣此而說。
    ﹙第㈣節 四住處 ☙﹚
    然又,如是所說:『比丘!此人(身中)有四住處。』
    此緣何而說?
    有慧住處、諦住處、捨住處、寂靜住處。
    如是所說:『比丘!此人(身中)有四住處。』乃緣此而說。
    〔第二章 不放逸慧 ➥〕
    『➊ 不放逸慧──
    為(圓滿)智慧(住處),不要粗心放逸!
    ➋ 隨護於諦──
    為(親證四諦)真理,應當隨時內觀!
    ➌ 增長於捨──
    應(迴向)施捨(住處),隨時增上(三學)!
    ➍ 當學寂靜──
    正是!彼為(到達)寂靜(住處),應當隨時練習!』
    然又,如是所說。
    此緣何而說?
    又,比丘!如何『不放逸慧──為(圓滿)智慧(住處),彼(應當)不放逸』耶?
    有此六界:地界、水界、火界、風界、空界、識界。
    ﹙第㈠節 地界 ☙﹚
    又,比丘!如何為地界?
    應有體內(之地界)、應有體外之地界。
    又,比丘!如何(被稱)為:體內之地界?
    凡是體內──個別堅硬之固體,已被執取者,例如:
    ① 頭髮、② 膚毛、③ 指甲、④ 牙齒、⑤ 皮膚;
    ⑥ 肌肉、⑦ 筋腱、⑧ 骨、⑨ 髓、⑩ 腎;
    ⑪ 心、⑫ 肝臟、⑬ 肋膜、⑭ 脾臟、⑮ 肺;
    ⑯ 腸、⑰ 腸膈膜、⑱ 胃臟、⑲ 糞便;
    ⑳ 又或者,其他一切體內──個別堅硬之固體,已被執取者。
    比丘!此者被稱為:體內之地界。
    復次,不但舉凡體內之地界,又凡是體外之地界,此等皆(被稱)為地界。
    諸如此類!應以如實正慧而被洞察:『此非我所有,此非是我,此非我已取得之真我本體。』
    正應如此!能以如實正慧而被洞察已,
    彼則由地界厭離,使心由地界離染。
    ﹙第㈡節 水界 ☙﹚
    又,比丘!如何為水界?
    應有體內(之水界)、應有體外之水界。
    又,比丘!如何(被稱)為:體內之水界?
    凡是體內──個別流動之液體,已被執取者,例如:
    ① 膽汁、② 痰、③ 膿、④ 血、⑤ 汗、⑥ 脂肪;
    ⑦ 眼淚、⑧ 油、⑨ 唾液、⑩ 鼻涕、⑪ 骨液、⑫ 尿水;
    ⑬ 又或者,其他一切體內──個別流動之液體,已被執取者。
    比丘!此者被稱為:體內之水界。
    復次,不但舉凡體內之水界,又凡是體外之水界,此等皆(被稱)為水界。
    諸如此類,應以如實正慧而被洞察:『此非我所有,此非是我,此非我已取得之真我本體。』
    正應如此!能以如實正慧而被洞察已,
    彼則由水界厭離,使心由水界離染。
    ﹙第㈢節 火界 ☙﹚
    又,比丘!如何為火界?
    應有體內(之火界)、應有體外之火界。
    又,比丘!如何(被稱)為:體內之火界?
    凡是體內──個別溫暖之火氣,已被執取者,例如:
    ⓵ 既用以體溫;
    ⓶ 又依此成長,而有老化作用;
    ⓷ 又受此熱氣,因而發燒;
    ⓸ 又因飲食嚼味,用以正常之消化作用;
    ⓹ 又或者,其他一切體內──個別溫暖之火氣,已被執取者。
    比丘!此者被稱為:體內之火界。
    復次,不但舉凡體內之火界,又凡是體外之火界,此等皆(被稱)為火界。
    諸如此類,應以如實正慧而被洞察:『此非我所有,此非是我,此非我已取得之真我本體。』
    正應如此!能以如實正慧而被洞察已,
    彼則由火界厭離,使心由火界離染。
    ﹙第㈣節 風界 ☙﹚
    又,比丘!如何為風界?
    應有體內(之風界)、應有體外之風界。
    又,比丘!如何(被稱)為:體內之風界?
    凡是體內──個別流通之氣息,已被執取者,例如:
    ➊ 向上流通(循環)之脈息;
    ➋ 向下流通(循環)之脈息;
    ➌ 位於子宮內(妊娠)之脈息;
    ➍ 位於腹腔內(腸胃蠕動)之氣息;
    ➎ 跟隨各肢體(動作)之氣流;
    ➏ 入息和出息(之呼吸系統)等;
    ➐ 又或者,其他一切體內──個別流通之氣息,已被執取者。
    比丘!此者被稱為:體內之風界。
    復次,不但舉凡體內之風界,又凡是體外之風界,此等皆(被稱)為風界。
    諸如此類,應以如實正慧而被洞察:『此非我所有,此非是我,此非我已取得之真我本體。』
    正應如此!能以如實正慧而被洞察已,
    彼則由風界厭離,使心由風界離染。
    ﹙第㈤節 空界 ☙﹚
    又,比丘!如何為空界?
    應有體內(之空界)、應有體外之空界。
    又,比丘!如何(被稱)為:體內之空界?
    凡是體內──個別間隔之空間,已被執取者,例如:
    ➀ 耳孔;
    ➁ 鼻孔;
    ➂ 口腔;
    ➃ 又因飲食嚼味,(食道)之嚥下處;
    ➄ 又經飲食嚼味,(胃腸)之停留處;
    ➅ 又因飲食嚼味,(肛門)之下排處;
    ➆ 又或者,其他一切體內──個別間隔之空間──無蓋之開口、裂縫之間隙、未被血肉所接觸(之空間),已被執取者。
    比丘!此者被稱為:體內之空界。
    復次,不但舉凡體內之空界,又凡是體外之空界,此等皆(被稱)為空界。
    諸如此類,應以如實正慧而被洞察:『此非我所有,此非是我,此非我已取得之真我本體。』
    正應如此!能以如實正慧而被洞察已,
    彼則由空界厭離,使心由空界離染。
    ﹙第㈥節 識界 ☙﹚
    更進一步,正有已被淨化、已成皎潔之識心被殘留。
    又,彼由其識心如何了知?
    彼既了知:『樂!』亦了知:『苦!』又了知:『不苦不樂!』
    ﹝㊀ 樂受 ☞﹞
    比丘!能被經驗快樂,緣接觸生起樂受。
    當彼感覺樂受之時,其智慧知:『我感覺樂受!』
    其智慧知:『彼正由於快樂經驗之接觸停止,則一切對應之感受──能被經驗快樂,緣接觸所生樂受──彼被消失、彼被熄滅!』
    ﹝㊁ 苦受 ☞﹞
    比丘!能被經驗痛苦,緣接觸生起苦受。
    當彼感覺苦受之時,其智慧知:『我感覺苦受!』
    其智慧知:『彼正由於痛苦經驗之接觸停止,則一切對應之感受──能被經驗痛苦,緣接觸所生苦受──彼被消失、彼被熄滅!』
    ﹝㊂ 不苦不樂受 ☞﹞
    比丘!能被經驗不違不順,緣接觸生起不苦不樂受。
    當彼感覺不苦不樂受之時,其智慧知:『我感覺不苦不樂受!』
    其智慧知:『彼正由於不違不順經驗之接觸停止,則一切對應之感受──能被經驗不違不順,緣接觸所生不苦不樂受──彼被消失、彼被熄滅!』
    ﹝㊃ 取火譬喻 ☞﹞
    比丘!譬喻由二木之結合、磨觸而生熱、起火,由此等二木之分離、擲散,凡彼所生之熱滅,彼乃止息。
    ﹝㊄ 緣觸生受 ☞﹞
    恰如是,比丘!能被經驗快樂,緣接觸生起樂受。
    能被經驗快樂,緣接觸生起樂受。
    其智慧知:『彼正由於快樂經驗之接觸停止,則一切對應之感受──能被經驗快樂,緣接觸所生樂受──彼被消失、彼被熄滅!』
    比丘!能被經驗痛苦,緣接觸生起苦受。
    當彼感覺苦受之時,其智慧知:『我感覺苦受!』
    其智慧知:『彼正由於痛苦經驗之接觸停止,則一切對應之感受──能被經驗痛苦,緣接觸所生苦受──彼被消失、彼被熄滅!』
    比丘!能被經驗不違不順,緣接觸生起不苦不樂受。
    當彼感覺不苦不樂受之時,其智慧知:『我感覺不苦不樂受!』
    其智慧知:『彼正由於不違不順經驗之接觸停止,則一切對應之感受──能被經驗不違不順,緣接觸所生不苦不樂受──彼被消失、彼被熄滅!』
    ﹙第㈦節 捨界 ☙﹚
    更進一步,正有已被淨化、已成皎潔之捨心被殘留──既柔軟、又堪能、又極光明。
    比丘!譬喻有巧妙之煉金師,或煉金師之弟子,預備鍛冶場,
    預備鍛冶場已,於熔爐起火,
    於熔爐起火已,以火著取金投入熔爐中,
    而對彼或時時吹火、或時時注水、或時時觀察,
    彼金受火吹、善受吹、一直吹、令潔淨、取去垢濘成為──既柔軟、又堪能、又極光明。
    喜歡作任何裝飾品──若腕環,若耳環、若首飾、若為金環──而且以達其[各各之]目的。
    恰如是,比丘!更進一步,正有已被淨化、已成皎潔之捨心被殘留──既柔軟、又堪能、又極光明。
    ﹝㊀ 空無邊處 ☞﹞
    彼如是智慧知:
    『我若願將此等──如是已被淨化、如是已成皎潔之捨心,收集移入空無邊處;則我又應當──修習隨順其(空無邊處)法之(捨)心。
    如是,此捨心(幫助我)!彼實已被依止、彼實維持長久,我(之禪定)應可長時穩固。』
    ﹝㊁ 識無邊處 ☞﹞
    (彼如是智慧知:)『我若願將此等──如是已被淨化、如是已成皎潔之捨心,收集移入識無邊處;則我又應當──修習隨順其(識無邊處)法之(捨)心。
    如是,此捨心(幫助我)!彼實已被依止、彼實維持長久,我(之禪定)應可長時穩固。』
    ﹝㊂ 無所有處 ☞﹞
    (彼如是智慧知:)『我若願將此等──如是已被淨化、如是已成皎潔之捨心,收集移入無所有處;則我又應當──修習隨順其(無所有處)法之(捨)心。
    如是,此捨心(幫助我)!彼實已被依止、彼實維持長久,我(之禪定)應可長時穩固。』
    ﹝㊃ 非非想處 ☞﹞
    (彼如是智慧知:)『我若願將此等──如是已被淨化、如是已成皎潔之捨心,收集移入非想非非想處;則我又應當──修習隨順其(非想非非想處)法之(捨)心。
    如是,此捨心(幫助我)!彼實已被依止、彼實維持長久,我(之禪定)應可長時穩固。』
    ﹝㊄ 涅槃圓成 ☞﹞
    彼如是智慧知:
    『我若願將此等──如是已被淨化、如是已成皎潔之捨心,收集移入空無邊處;則我又應當──修習隨順其(空無邊處)法之(捨)心。此願以造作為條件!
    我若願將此等──如是已被淨化、如是已成皎潔之捨心,收集移入識無邊處;則我又應當──修習隨順其(識無邊處)法之(捨)心。此願以造作為條件!
    我若願將此等──如是已被淨化、如是已成皎潔之捨心,收集移入無所有處;則我又應當──修習隨順其(無所有處)法之(捨)心。此願以造作為條件!
    我若願將此等──如是已被淨化、如是已成皎潔之捨心,收集移入非想非非想處;則我又應當──修習隨順其(非想非非想處)法之(捨)心。此願以造作為條件!』
    彼對其生命之存在(即對於有愛)?或不存在(即對於無有愛)?既無(憍慢之)造作,亦無(憍慢之)思惟。
    當彼對其生命之存在(即對於有愛)?或不存在(即對於無有愛)?既無(憍慢之)造作,亦無(憍慢之)思惟時;則於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。
    當彼不執取(任何事物)之時,則無恐怖;
    當彼無恐怖之時,則正確於此獨自(了知)純一之涅槃(煩惱完全地被熄滅)。
    其智慧知:『生已漏盡,梵行已立;應作已辦,不受後有!』
    ﹝㊅ 解脫智見 ☞﹞
    ﹙⒈ 離繫而受 ☛﹚
    ➊ 彼若感受快樂之感覺者,
    其智慧知:『此是無常!』知:『已不被繫著!』知:『已不被歡喜!』
    ➋ 若感受痛苦之感覺者,
    其智慧知:『此是無常!』知:『已不被繫著!』知:『已不被歡喜!』
    ➌ 若感受不苦不樂之感覺者,
    其智慧知:『此是無常!』知:『已不被繫著!』知:『已不被歡喜!』
    ➊ 彼若感受快樂之感覺者,已使其離開繫縛而感受;
    ➋ 若感受痛苦之感覺者,已使其離開繫縛而感受;
    ➌ 若感受不苦不樂之感覺者,已使其離開繫縛而感受。
    ﹙⒉ 身與命之最後受 ☛﹚
    ⑴ 當彼(心意)感覺被身體所限制之受時,其智慧知:『我感覺被身體所限制之受!』
    ⑵ 當(心意)感覺被壽命所限制之受時,其智慧知:『我感覺被壽命所限制之受!』
    ⑶ 當此生結束,身體崩潰(熱氣)上升之時,其智慧知:『一切感覺經驗,已非愉快對象;所剩下之遺骸,將成為冰冷平靜!』
    ﹙⒊ 聖慧住處 ☛﹚
    又譬喻,比丘!既緣於胡麻油,又緣於燈心,而燃燒麻油燈;
    正由於其胡麻油及燈心之滅盡,又由於無其他之供給,無燃料則(使麻油燈)被熄滅。
    ➊ 恰如是,比丘!當(心意)感覺被身體所限制之受時,其智慧知:『我感覺被身體所限制之受!』
    ➋ 當(心意)感覺被壽命所限制之受時,其智慧知:『我感覺被壽命所限制之受!』
    ➌ 當此生結束,身體崩潰(熱氣)上升之時,其智慧知:『一切感覺經驗,已非愉快對象;所剩下之遺骸,將成為冰冷平靜!』
    是故,如此成就之比丘,乃因具足此最上智慧之住處。
    實然,比丘(具足)如是聖者之最上智慧──此即『滅盡一切苦患之(觀)智』(指離開六界和捨界)。
    〔第三章 隨觀四諦 ➥〕
    由於(四諦)真理,彼對於自身之解脫,已經堅穩、達到不動。
    比丘!其虛妄法之(自諦)謊言──(彼內觀)緣此『渴愛』;
    其不虛妄法之(四諦)真理──(彼內觀)緣此『無欲之涅槃』。
    是故,如此成就之比丘,乃因具足此最上(聖)諦之住處。
    實然,比丘(具足)如是聖者之最上真諦──此即『不虛妄法(無欲之)涅槃』(指滅盡六觸入處)。
    〔第四章 增上於捨 ➥〕
    然又,由於彼從前為無智者,當存在渴愛再生、依賴對象之時,則整個(苦蘊)已完全被執取。
    然而,當彼已拋棄此等之時,則如斷根拔起之多羅樹,現在完全已無生命,未來亦將成為不生之法。
    是故,如此成就之比丘,乃因具足此最上施捨之住處。
    實然,比丘(具足)如是聖者之最上施捨──此即『捨離一切依賴對象(之渴愛再生)』(指防止十八意行)。
    〔第五章 學習寂靜 ➥〕
    ➊ 然又,由於彼從前為無智者──存在著貪求,而使意志被染著。
    而今,彼既拋棄此等,則如斷根拔起之多羅樹,現在完全已無生命,未來亦將成為不生之法。
    ➋ 然又,由於彼從前為無智者──存在著嫌隙,而有瞋恚、惡意等過失。
    而今,彼既拋棄此等,則如斷根拔起之多羅樹,現在完全已無生命,未來亦將成為不生之法。
    ➌ 然又,由於彼從前為無智者──存在著無明、愚痴、蒙蔽。
    而今,彼既拋棄此等,則如斷根拔起之多羅樹,現在完全已無生命,未來亦將成為不生之法。
    是故,如此成就之比丘,乃因具足此最上寂靜之住處。
    實然,比丘(具足)如是聖者之最上寂靜──此即『貪染、瞋恚、愚痴之寂靜』(指圓滿四住處)。
    ➊ 『不放逸慧──
    為(圓滿)智慧(住處),不要粗心放逸!
    ➋ 隨護於諦──
    為(親證四諦)真理,應當隨時內觀!
    ➌ 增長於捨──
    應(迴向)施捨(住處),隨時增上(三學)!
    ➍ 當學寂靜──
    正是!彼為(到達)寂靜(住處),應當隨時練習!』
    如是所說,乃緣此而言。
    〔第六章 牟尼稱為寂靜 ➥〕
    然而,又如是言:『由於其憍慢之漏流已經被停止,則無(生死)流轉;確實!當其憍慢之漏流已經被停止,更無(生死)流轉之時,則彼牟尼被稱為:「已寂靜者」!』
    此緣何而說?
    ﹙第㈠節 憍慢是病 ☙﹚
    ➊ 比丘!『我是(永恆存在著)!』(憍慢於時間觀念!)
    其已被憍慢所評價;
    ➋ 『我是(存在於)此者!』(憍慢於空間距離!)
    其已被憍慢所評價;
    ➌ 『未來我會(繼續)存在著!』(憍慢於常見歪論!)
    其已被憍慢所評價;
    ➍ 『未來我不會(繼續)存在著!』(憍慢於斷見邪理!)
    其已被憍慢所評價;
    ➎ 『我是以物質之形態存在著!』(憍慢於見聞覺知!)
    其已被憍慢所評價;
    ➏ 『我非以物質之形態存在著!』(憍慢於有漏五通!)
    其已被憍慢所評價;
    ➐ 『我是以精神之形態存在著!』(憍慢於唯心空談!)
    其已被憍慢所評價;
    ➑ 『我非以精神之形態存在著!』(憍慢於無神偏見!)
    其已被憍慢所評價;
    ➒ 『我既非以精神之形態,亦非以物質之形態存在著!』(憍慢於最上取著!)
    其已被憍慢所評價;
    ➓ 比丘!已被憍慢所評價是『疾病!』
    已被憍慢所評價是『腫瘤!』
    已被憍慢所評價是『刺箭!』
    ﹙第㈡節 超越憍慢 ☙﹚
    比丘!對於已被憍慢所評價之一切(六想)汝當自超越,則彼牟尼被稱為:『已寂靜者!』
    又,比丘!實然牟尼為已寂靜者,是『不被出生、不被衰老、不被死殺、不可動搖、無使希求』也!
    ➊ 因此,比丘!渴愛、羨慕、嫉妒、惡意……既無可能會被再生,當不(再)出生之時,未來如何會有老化?
    ➋ 當無老化之時,未來如何會有死殺?
    ➌ 當無死殺之時,未來如何會有動搖?
    ➍ 當無動搖之時,未來如何會有希求?
    如是所說:『由於其憍慢之漏流已經被停止,則無(生死)流轉;確實!當其憍慢之漏流已經被停止,更無(生死)流轉之時,則彼牟尼被稱為:「已寂靜者」!』乃緣此而說。
    比丘!此是『六界分類』,已被我簡略地解說,汝依此而受持!」
    〈第叁經品 弗區沙提證不還果 ➲〉
    其時,具壽弗區沙提(說):
    「傳說中之大師真實地已被我遇見!
    傳說中之善逝真實地已被我遇見!
    傳說中之正等覺者真實地已被我遇見!」
    即從座起,衣[露]一肩,頭面頂禮世尊之足後,而白世尊如是言:
    「大德!罪過曾將我障礙,如愚者、如痴者、如不善者──(無論何時)我若曾憍慢評價──因世尊能被我稱呼為『友!』之語。
    大德!我為此(懺悔)所違犯之罪過!向世尊請求原諒接受,可以防護於未來!」
    [世尊曰:]「當然,比丘!罪過曾將汝障礙,如愚者、如痴者、如不善者──(無論何時)汝若曾憍慢評價──因我能被汝稱呼為『友!』之語。
    又因為,比丘!汝實已發現所違犯之罪過,汝依照教法而反省改過;因此,對於汝之請求原諒,我等(僧團)應該可以接受!
    比丘!依照聖者之律,確實將會興盛──彼已發現所違犯之罪過,彼依照教法而反省改過;以達到防護於未來!」
    [弗區沙提曰:]「大德!我想應該(皈依)於世尊面前,求受具足戒!」
    [世尊曰:]「然而,比丘!汝之衣、缽,皆已完全具備耶?」
    [弗區沙提曰:]「大德!我之衣、缽,確實尚未完全具備!」
    [世尊曰:]「比丘!如來不可為衣、缽尚未完全具備者,傳授具足戒!」
    於是,具壽弗區沙提,隨喜感激、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已;
    從座而起、向世尊行右繞禮以後,為尋求衣、缽,很快地啟程離去。
    後時,具壽弗區沙提,當步行尋求衣、缽之時,被已走錯路之母牛,不久以後奪走性命。
    爾時,眾多比丘,詣彼世尊之處;詣已,敬禮世尊,坐於一旁。
    然而,坐於一旁之彼等比丘,白世尊如是曰:
    「有善男子,大德!彼名為弗區沙提之接受世尊略說教誡者,彼已命終矣!
    對於彼來說,有如何投胎轉世之去向?有如何投胎轉世之來生耶?」
    [世尊曰:]「諸比丘!善男子弗區沙提是賢者。
    彼曾經(實修)法隨法行;又不曾由於教法緣故,給我帶來麻煩。
    諸比丘!善男子弗區沙提,滅盡五下分結而成化生;
    由於(證得)不還果法之緣故,彼於其世界就在不久完成涅槃。」世尊曾經如是說。
    〈第肆經品 結語 ➲〉
    彼等比丘心滿意足、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!』}

卍    卍    卍

《佛遺教經》課誦本【淺譯與解說版】 The Buddha's Last Bequest
── 佛曆 2562.8.18(日)菩提僧團 ──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(感謝您的留言!歡迎藏經校對,校對稿請寄回 “翠峰精舍” palitxt@gmail.com 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