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8月22日 星期四

《佛遺教經》解說第90句【不知足者,常為,五欲所牽;】 The Buddha's Last Bequest 90

       

《佛遺教經》淺譯與解說【第90句】( 請調高畫質至35分24秒

    [90] 不知足者,常為,五欲所牽;

    【譯文】{不知道滿足的人──
    由於追逐外在色聲香味觸的刺激;
    所以經常被五種慾望牽著鼻子走。}


    〖解說〗{所以墮入二惡趣,在眼耳鼻舌身意──
    五趣的生死、輪迴的苦海當中流轉,無法自拔!

    《小部經典‧法句經‧垢穢品‧比丘往生昆蟲經》說示(比丘執著新袈裟的果報):
    ☆ 四食(四念住之解說、譬喻) ➾
    ① 摶食(觀身念住離五欲繫縛);
    ② 觸食(觀受念住可超越感受);
    ③ 意思食(觀心念住可超越渴愛);
    ④ 識食(觀法念住可超越名色)。
    『(二四○偈:)
    「如鐵自生垢(如從鐵塊中長出鐵銹),
    生已自蝕鐵(生銹後反而腐蝕鐵塊);
    罪垢者亦然(不淨行的人也是如此)!
    自業導惡趣(惡業使自己墮落惡趣)。」
    (❄ 法句經故事:往生成昆蟲的比丘 ~☺)
    提沙是舍衛城的比丘。
    有一天,他獲得一些很好的袈裟而顯得非常高興。
    他想要在第二天就穿上它們。
    但是當天晚上,他卻去世了!
    由於對這些袈裟不當的執著,他竟然往生成一隻昆蟲;
    並且住在這些袈裟的褶層內。
    因為沒人可以繼承他的遺物,比丘們決定把袈裟分給大家。
    當他們正準備分袈裟時,這隻昆蟲非常憤怒,大聲哭吼著:
    「他們在損毀我的袈裟。」
    這時,佛陀透過神通力量,聽見牠的哭叫聲!
    於是,建議比丘們七天後,再處置這些袈裟。
    第八天,原屬於提沙的袈裟就分給其他比丘。
    佛陀事後解釋,為什麼要如此建議:
    「提沙在臨終時,執著於這些袈裟!
    所以他往生後的前幾天──
    先變成昆蟲,並且住在這些袈裟裡面。
    當你們要處理那些袈裟時,他非常痛苦地在袈裟內跑來跑去。
    如果,當時你們真的處理掉那些袈裟!
    他絕對會因為對你們的極端痛恨,而往生到更苦難的境界去。
    現在,由於他以前的善業,他已經往生到幸福的境界了!
    我才允許你們處理這些袈裟。
    比丘們!執著是非常危險的!
    就好像鐵銹腐壞本來的鐵塊一樣!
    執著也毀滅一個人,使人墮落到更差的生命形態去。
    比丘不應該沉溺或執著於四食──
    摶食(也稱段食)、觸食、意思食、識食。
    因為,執著會延緩一個人修行的進步。」』

    《長部經典‧波梨品‧第三十三經‧合誦經》說示(六出離界):
    ☆ 六出離界( Cha nissaraṇiyā dhātuyo ) ➾
    ➊ 慈心解脫 ☞ 出離瞋恚;
    ➋ 悲心解脫 ☞ 出離傷害;
    ➌ 喜心解脫 ☞ 出離不滿;
    ➍ 捨心解脫 ☞ 出離貪染;
    ➎ 無相心解脫 ☞ 出離色想;
    ➏ 遠離我慢 ☞ 出離身見疑惑。

    《論語‧憲問》「子曰:『君子道者三,我無能焉:仁者不憂,知者不惑,勇者不懼。』」
    ☆ 四無量心解脫 ➾
    ① 慈心解脫(仁者不憂:有慈心的人不會憂愁);
    ② 悲心解脫(勇者不懼:有悲心的人不會恐懼);
    ③ 喜心解脫(知足常樂:有喜心的人圓滿自足);
    ④ 捨心解脫(智者不惑:有智慧的人不會迷惑)。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十集‧五十經篇之五‧業所生身品‧業所生身經》說示(圓滿自足):
    ☆ 業所生身( Karajakāyena ) ➾
    字義叫做:由於造業所結生的生命形態;
    又或譯為:業報身、業生身。
    ☆ 故思業( Sañcetanikānaṃ kammānaṃ ) ➾
    解說:故,是故意;思,認識和意圖;業,是行為;
    根據有意圖的善惡業動機,所造成的身語意之行為。
    業和果不同!業是身語意三種行為,果是行為結果。
    『〈壹、業報總說 ➲〉
    (爾時,世尊說:)
    「諸比丘!我不曾說:『已被故思業(認識和意圖)所累積之惡行,若非已被受報,而會消滅!』
    應當發現:無論根據現在(所說)往生法門之教導,或者根據未來(所說)往生法門之教導,都是如此!
    正是如此,諸比丘!我不曾說:『已被故思業(認識和意圖)所累積之惡行,若非已被受報,而能夠作苦之邊際!』
    〈貳、解脫業報 ➲〉
    如此,諸比丘!聖弟子確實以自己之(修行方式)──
    〔一、慈心解脫 ➥〕
    經過伴隨心中慈意之加行,已離貪愛羨求、已離瞋恚惡意、已統一不散亂(於思想)、已洞察於正知、已進入深切之憶念;
    如此遍布充滿(慈心)於某一方向以後,以此類推於第二方向、第三方向、第四方向,皆以其方式而居住生活。
    諸如此類!彼依上下、橫遍、一切處、全世界,
    經過伴隨心中慈意之加行,遍布充滿以後,皆以開闊高廣、無量無邊、仁慈祥和、離瞋無惱之(慈心),而居住生活。
    彼以智慧如此了知:
    『由於從前我確實未修習此心,因此曾經(心量)狹小;
    然而,現今我更加善修習此心,因此(心量)無限寬廣。
    又但願,無論任何(所剩下)之大小業行──
    彼於其處,或許將不會被保留下來;
    彼於其處,或許非持續堅固存在也!』
    諸比丘!汝當對其如何評價耶?
    若初學者,從幼年開始,有可能修習慈心解脫;即便如此!彼是否又能不造作惡業耶?」
    「的確不然,大德!」
    「復次,若無造作惡業(因緣),而能夠招感苦(果)耶?」
    「的確不然,大德!
    因為,大德!若無造作惡業(因緣),從何處而能夠招感苦(果)耶?」
    「復次,諸比丘!(無論男女──)此慈心解脫,應能被(任何之)男子或婦女所修習。
    諸比丘!修身之正確方式,被男子或婦女接受信仰以後,將能夠被奉行實踐。
    諸比丘!超越此心中之死魔!
    彼以智慧如此了知:
    『無論如何!我確實因為此業報身──不道德之身體,過去已造作怎樣之惡業!
    一切之彼(業),將會被受報於此世;
    彼(業)將不會再有後續之生命形態。』
    當然,諸比丘!比丘如此修習慈心解脫已,能導致不還果位──不來結生之生命形態;
    於此世間,未有更超出於比丘智慧之上、更通達照見之解脫。
    〔二、悲心解脫 ➥〕
    經過伴隨心中悲意之加行,已離貪愛羨求、已離瞋恚惡意、已統一不散亂(於思想)、已洞察於正知、已進入深切之憶念;
    如此遍布充滿(悲心)於某一方向以後,以此類推於第二方向、第三方向、第四方向,皆以其方式而居住生活。
    諸如此類!彼依上下、橫遍、一切處、全世界……。
    〔三、喜心解脫 ➥〕
    經過伴隨心中喜意之加行,已離貪愛羨求、已離瞋恚惡意、已統一不散亂(於思想)、已洞察於正知、已進入深切之憶念;
    如此遍布充滿(喜心)於某一方向以後,以此類推於第二方向、第三方向、第四方向,皆以其方式而居住生活。
    諸如此類!彼依上下、橫遍、一切處、全世界……。
    〔四、捨心解脫 ➥〕
    經過伴隨心中捨意之加行,已離貪愛羨求、已離瞋恚惡意、已統一不散亂(於思想)、已洞察於正知、已進入深切之憶念;
    如此遍布充滿(捨心)於某一方向以後,以此類推於第二方向、第三方向、第四方向,皆以其方式而居住生活。
    諸如此類!彼依上下、橫遍、一切處、全世界。
    經過伴隨心中捨意之加行,遍布充滿以後,皆以開闊高廣、無量無邊、仁慈祥和、離瞋無惱之(捨心),而居住生活。
    彼以智慧如此了知:
    『由於從前我確實未修習此心,因此曾經(心量)狹小;
    然而,現今我更加善修習此心,因此(心量)無限寬廣。
    又但願,無論任何(所剩下)之大小業行──
    彼於其處,或許將不會被保留下來;
    彼於其處,或許非持續堅固存在也!』
    諸比丘!汝當對其如何評價耶?
    若初學者,從幼年開始,有可能修習捨心解脫;即便如此!彼是否又能不造作惡業耶?」
    「的確不然,大德!」
    「復次,若無造作惡業(因緣),而能夠招感苦(果)耶?」
    「的確不然,大德!
    因為,大德!若無造作惡業(因緣),從何處而能夠招感苦(果)耶?」
    「復次,諸比丘!(無論男女──)此捨心解脫,應能被(任何之)男子或婦女所修習。
    諸比丘!修身之正確方式,被男子或婦女接受信仰以後,將能夠被奉行實踐。
    諸比丘!超越此心中之死魔!
    彼以智慧如此了知:
    『無論如何!我確實因為此業報身──不道德之身體,過去已造作怎樣之惡業!
    一切之彼(業),將會被受報於此世;
    彼(業)將不會再有後續之生命形態。』
    當然,諸比丘!比丘如此修習捨心解脫已,能導致不還果位──不來結生之生命形態;
    於此世間,未有更超出於比丘智慧之上、更通達照見之解脫。」』}

卍    卍    卍

《佛遺教經》課誦本【淺譯與解說版】 The Buddha's Last Bequest
── 佛曆 2562.8.18(日)菩提僧團 ──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(感謝您的留言!歡迎藏經校對,校對稿請寄回 “翠峰精舍” palitxt@gmail.com 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