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

「心」的問答 Mind's Q & A

    ♨ 問題之一  ~☞
    【起念動心?不是起心動念嗎?「無我」不就是心不污染嗎?愚痴的是「心」,智慧的是「法」;全是「心」,不是嗎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佛法不是唯心論,「無我」也不是唯心論,「心」如果離開「法」什麼事情都不能做。
    「念頭」如果造業「心」一定會受「苦」──可見「念頭」和「心」並不是同一回事!
    如果要滅苦,不是在「心」上下功夫──「念頭」一定要有正念,「離欲」才是正念。
    關鍵在於觀念是否正確?(遵守五戒!)念頭是否正確?(保持正念!)並身體力行。
    除此之外,還應該要有慚愧心!

    ── 佛曆 2560.4.1(六)心法師 ──


    ༺ ⎈ ༻


    ♨ 問題之二  ~☞
    【愚痴和智慧都是心(Mind)的一小部分?世界的本體是「法」?如所做的都是動物行為,是不知「法」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➊ 請按照在此所定義的內涵,正確地了解「法」,否則,你會不了解我們在此所討論的內容!暫時放下你的「成見」或「道聽塗說」吧!

    ➋ 要了解正確的佛法,應該先把佛法基本的內涵先弄清楚。
    「法」──一切的內外「五蘊」都是法。(法是規律,所以又稱為四聖諦)
    「六根」──內外「身心」的認知作用。
    「念頭」──行蘊。(認知的行為)
    「心」──受蘊和想蘊。(認知的行為以後,再次被認知的對象)
    「愚痴和智慧」──識蘊。(認知的結果)

    ➌ 如所做的都是動物行為:就是沒有遵守五戒!也是沒有保持正念!更是沒有慚愧心!──這是因為沒有聽聞佛法並身體力行,所以不光是「心」的問題。

    ── 佛曆 2560.4.3(一)心法師 ──


    ༺ ⎈ ༻


    ♨ 問題之三  ~☞
    【「心」是心臟(Heart)或是心靈(Mind)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「心」是心靈(Mind)。簡單的說「心」包含兩部份:「受蘊」是身體的感覺、「想蘊」是心裡的感覺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四  ~☞
    【「佛法」和「法」的定義有任何不相同嗎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「法」是「自然法則」的規律,所以稱為(十二)因緣法,又稱為四聖諦。(只是分類的不同,所以名稱會不同:在道家稱為「道」、儒家稱為「天」。)祂不會因為時間而改變,所以又稱為「三法性」──無常、苦、無我。
    一切的「法」(五蘊身心),都離不開四聖諦,所以說「佛法」就是「法」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五  ~☞
    【請你額外給一個例子。比如「汽車」,「汽車」的「佛法」或「法」在哪裡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「汽車」的例子:汽車是「無常」的、必然將會壞滅所以是「苦」、汽車不是主宰者所以是「無我」。(你可以把汽車換成任何東西。)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六  ~☞
    【有靈魂嗎?什麼是靈魂?真的感謝你。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當然是有「靈魂」的,什麼是「靈魂」呢?靈魂,就是佛法所說的「六識」,又稱為「識蘊」。不過佛法很強調正確「認知」的智慧;所以將靈魂依照六種「認知」的作用分類,又稱為「六識身」。事實上,「靈魂」是有「身體」的,依照過去世所作的「善惡業」之不同,所招感的苦樂「果報」也就各異!另外,「靈魂」也是「無我」的,祂也是「法」的一種顯現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七  ~☞
    【請給一個例子:「造業」的定義?請給一個例子:「不造業」的定義?謝謝。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「造業」的定義:「業」是有分「善業、惡業」的。所謂「善惡」,不是依據世間人所謂的「利己或利人、自私或不自私」來分的,而是按照:「戒定慧、貪瞋痴」來區分的。

    ➊ 「善業」的例子:受持【五戒】是來世獲得「人身」的最低標準,否則會墮入「三惡道」的;若是成就「十善業」來世在「欲界天」(天堂)享受天福;成就【禪定】將化身於「色界、無色界」;成就無漏的【智慧】,將不再受輪迴之苦,而達到解脫「涅槃」。
    (「涅槃」是不造業的定義,同時也是不造業的例子;但是,「涅槃」是終極「善業」的成熟,所以,仍應歸類在「善業」裡。)

    ➋ 「惡業」的例子:如果違犯「五畏罪」將會墮入「三惡道」的!
    「三惡道」是: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
    「五畏罪」是: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、飲酒(毒品)。

    你很會問問題呀!學習佛法是要多問的。佛法需要有耐心的人,所以你已經成功一半了!

    ── 佛曆 2560.4.3(一)心法師 ──


    ༺ ⎈ ༻


    ♨ 問題之八  ~☞
    【對不起,我需要時間來理解這些信息!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現在佛教界的死結,就是大家對於佛教界的問題,不用頭腦去思考、不想去理解、也不勇於去發問。可能是從小到大,受到教育和環境的影響,教育工作者大多不喜歡學生發問,每個人都希望做個乖乖牌的好學生。所以,確實需要時間,仔細、反覆地去思考、理解這些「原始佛法」的訊息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九  ~☞
    【「因為在台灣只有蕭老師,敢冒大不諱,揭發許多『假佛教』諸多荒唐的現象……。」但信徒仍然沒有回到正確的道路。信徒也不會改變太多。「假佛教」也還是有很多信徒。看起來像浪費力氣了?問題在於信徒本身──信徒們不是尋求真理與真相,他們想要的是安慰和保險。「假佛教」也有它的作用處──適合信徒尋求真理的第一步,它也是真理尋求者的墊腳石。「假佛教」不能夠滿足一個真理尋求者。誰有真理,尋求真理者會尋求到那裡,怕的是沒有真理。真理持有者是不想要信徒的。這樣說可以嗎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如上所述,確實「問題在於信徒本身……信徒們不求真相」我成立佛教社團以來,真正問到有關佛法問題的,就只有你一位,你說問題嚴不嚴重?

    「假佛教」是真理尋求者的「墊腳石」,但也有可能是「絆腳石」,會讓不知道的人死得更慘──會下地獄!

    這是佛教界「生態平衡」的問題,所以我還是很佩服蕭老師,讓很多人得到警惕,否則受害者會更多呢!

    尋求真理者的特徵就是「發問」和「思考」,不過我看這已經是少數人類了;絕大多數的佛教徒,還是不想主動去了解「真相」的!

    真理持有者不是不想要「信徒」,就像佛陀一樣,真理持有者只是不想要「名利」罷了!(這也是祂們的智慧所在!)

    信徒們能夠辨別祂們的唯一方法,就是「戒律」──尤其是「金錢戒」,說是不拿錢,找淨人拿,換個名目拿,或是說要蓋寺院、辦法會、慈善、救濟、消災、祈福……琳瑯滿目,凡是出家眾,佛陀的「戒律」──就是不可以接受金錢的供養。

    否則,他就是自己尚未出離的凡夫一個,怎麼可以度人呢?所以,這一些在《佛遺教經》都講的很清楚,你如果能夠多讀,一定會有幫助的!

    ── 佛曆 2560.4.6(四)心法師 ──


    ༺ ⎈ ༻


    ♨ 問題之十  ~☞
    【「法師」本身都不清楚瞭解,佛教界應該如何去思考、去理解、去發問呢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看來你對「佛教界」的現象非常了解,想必也跑過不少「道場」了吧?即使「法師本身都不清楚了解」啊!為什麼呢?反正大家都沒有問題,大家是跟著「人氣」走的,所以「法師」何必要了解呢?
    如果大家都能「主動」來提問、發覺問題來「找碴」,難道不能夠刺激「法師」來了解嗎?即使完全是門外漢,按照「法師」說法的內容去「思考」,就不難發現問題來「找碴」了!
    但是大家若沒有養成「思考」的習慣,或者不敢「發問」,那就沒有辦法了!(你看佛經上,都是佛陀跟弟子們的問答。)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十一  ~☞
    【不是每個法門都是正確的嗎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如果多數「法師」都不能夠了解自己所說的「法」,要怎麼保證每個法門都是正確的呢?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十二  ~☞
    【不是每個法門都是佛法嗎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你是說在台灣嗎?如果在台灣大多數的法門都不是「佛法」,而是「名利法」。(可能大陸也差不了多少吧?或許南傳佛教國家會比較好一點。)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十三  ~☞
    【大家都是無知,愚迷呢?哪會看到問題?哪會用頭腦去思考呢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頭腦就是拿來「思考」的,沒有人一開始就有「智慧」的。「聞慧 ➜ 思慧 ➜ 修慧」是修行必經的過程,如果你刻意不讓頭腦去「思考」,「智慧」的人也會變成「愚痴」的。(關鍵在於要依照「所聽聞的佛法」來思維!)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十四  ~☞
    【大家想要的「安慰和保障」都在「錢的系統」中忙忙碌碌的尋求生活和充滿希望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放不下「安慰、保障和金錢系統」,那是因為沒有「正見」,能夠看到「安慰、保障和金錢系統」的本質是──「無常、苦、無我」,就是「正見」。有「正見」的人,並不是沒有「安慰、保障和金錢系統」,而是能夠善用它們,卻不會造成負擔。(所謂提得起、放得下,就是這個意思。)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十五  ~☞
    【內心靈魂的「安慰和保障」都在「宗教信仰的系統」裡買一個保險。很多宗教老師都成功把握住這個「業障和地獄」都很成就順利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如果在有形的世界會有「安慰、保障和金錢系統」,那麼在無形的世界怎麼會沒有「天堂、地獄和因果業報」呢?
    問題點:不在於這個世界上有什麼?而是你有沒有認識清楚它們的本質是──「無常、苦、無我」?(「無常、苦、無我」就是智慧。)
    不是說你要有「智慧」才能夠認識它們;而是說你在尚未清楚認識它們以前,是不可能有「智慧」的!
    因為它們本身「安慰、保障……和因果業報」等,和這個世界的所有一切都是「智慧」,你如果活在「心」的象牙塔裡,就不可能看到這一點。(一切問題的根源都是「心」,而不是外面的世界。)
    恐怕那些搞名利的「宗教老師」也無法認識到這一點吧?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十六  ~☞
    【要「宗教信仰的系統」就得要離開今時社會生活的「錢的系統」。那要如何生活呢?若兩者都想要,是否就像現在一樣呢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如上所述,不用離開任何系統,問題不要推給任何人,或大眾媒體想要打擊的對象,問題不在於外在環境或任何事物,而在於自己的這一顆「心」。
    是否看到它們的本質是──「無常、苦、無我」?這就是智慧!(說多了沒用,要趕快修內觀唷!)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十七  ~☞
    【佛曆2560年了,社會已經有大變化了。尤其是「原始佛法」,更加難理解。要離開「錢的系統」和放下「今時社會正常生活」。必須解釋瞭解「原始佛法」的好處和「原始佛法」的「生活系統」。最終成就獲得什麼?這不是最重要的嗎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(最重要的就是:)最終能夠獲得──「無常、苦、無我」的「智慧」。「無常、苦、無我」不難理解、清楚可見,只要學會「內觀」你的「心」和「身邊的事物」,那就足夠開啟你的智慧了。是「心」的遠離,而非「物質」上面的,所以並不需要離開任何「系統」。(不假外求唷!)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十八  ~☞
    【「錢的系統」比「原始佛法」的系統,較適合今時社會的生活?「系統」比「系統」的問題嗎?這不是佛法的法嗎?佛法的系統──不是說佛法需要跟上今時社會的生活嗎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重複上述,沒有要你放下「安慰、保障和金錢系統」,而是要「提得起、放得下」,「不執著」就是這個意思。至於「金錢戒」是佛陀針對「出家人」和「出家人的團體」所說的。至於「道場」的運作,由在家人護持,金錢不要經過出家人就可以了!例如:社會公益行善團體,目前嘉義市【嘉邑行善團興】是一個很好的模式,造橋舖路也是可以不需要動到一分錢的!(以後會不會變質那就不知道了?聽說還出現幾個同名的。)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十九  ~☞
    【「想要」和「需要」所定義的,跟「業障」有關係嗎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沒有所謂「業障」,「業」不是過去的事,當下的「念頭」就是「業」。如果只是單純的「想要和需要」(沒有動念)那是情緒,屬於「心」(受蘊和想蘊)的範疇,這已經是「果」了,所以不是「業」。一切生理或心理的需求,那也是「果」並不是「業」。「身業」和「語業」都要經過「念頭」,所以,當下的「念頭」才是「業」的主人和擁有者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二十  ~☞
    【「生慧」哪裡可求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「慧」不是要獲得什麼?「慧」是「捨」的意思!「捨」什麼呢?是要「捨念」,是要捨「貪瞋痴」的念,「離貪、離瞋、離痴」才叫「慧」的生起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二十一  ~☞
    【「見法」哪裡可看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剛才所說的「安慰、保障和金錢系統」和「天堂、地獄和因果業報」都是「法」,在你的「心」和「身邊的事物」都可「見法」,不假外求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二十二  ~☞
    【好!很多「想要」都放下了!餘下的如果也都放下了多自在啊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確實,當你「寫」完了以後,這些都能夠放下了;當你認真「思考」了以後,其他的「想要」也都能夠放下了,這就是「內觀」。的確很不容易!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二十三  ~☞
    【對「佛」來說,問題嚴重!對「佛教」來說,問題嚴重不嚴重?不好說!對「法師和師父」來說,認為問題不嚴重,所以發生問題了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對佛陀來說,「假佛教」就不是「佛教」,所以並沒有所謂「真」佛教嚴重、「假」佛教不嚴重的問題,也沒有誰比較不「嚴重」的問題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二十四  ~☞
    【做事和面對問題的是「法師和師父」。「法師和師父」已經很忙了,哪有「法師和師父」在哪裡找問題麻煩自己呢?(都希望乖乖牌的好信徒們。)這樣說可以嗎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如果師父不想解決「徒弟」的問題,那麼師父忙著要解決誰的「問題」呢?(名利的問題呀!)又,「徒弟」的問題要交由誰來解決呢?所以,沒有心在「辦道」,都在求「名利」,卻想找藉口,才是真正的「問題」。(法不假外求,如果找到名利的師父,還不如自修來得好。)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二十五  ~☞
    【佛陀是信仰的嗎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「四不壞信」確實就是值得我們信仰的──佛、法、僧、戒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二十六  ~☞
    【佛教是信仰的嗎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「佛教」的定義是「佛陀的教法」(不是宗教),祂是「法」,所以是值得我們「信仰」的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二十七  ~☞
    【信徒是信仰的嗎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不知道「信徒」的定義是什麼?能夠依教奉行,成就「四不壞信」、「四雙八輩」的聖者,稱為「聖僧」或「聖弟子」,他們不只是我們人類信仰的對象,同時也是「人天」的師表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二十八  ~☞
    【地獄是信仰的嗎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所謂:「果報還自受!」如是因、如是果。所以「天堂、地獄」不但是要堅定信仰,也是要拿來警惕自己的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二十九  ~☞
    【真理尋求者,佛弟子(disciple)和佛信徒(beliver)有區別嗎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佛弟子就是「真理尋求者」;真理尋求者如果沒遇見「佛法」就不是「佛弟子」;不知道「佛信徒」的定義是什麼?如果只是拿錢供養「寺院」的信徒,就不一定是「佛弟子」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三十  ~☞
    【尋求真理者的特徵就是「發問」、「思考」和「修證」嗎?我幾個朋友都給法門絆住了,停在聞和思中間。各種法門各說各的法──要入對門,不給法門絆住,也是問題呢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「修證、真相」要在「發問」和「思考」當中去培養,這就是「智慧」。如果有「智慧」就不會被法門絆住。如果一位師父經不起學生「提問」,這位師父,沒有資格教導學生,而他的「法門」恐怕也是有問題的。
    如果沒有師父,就應該自己問自己,才能夠激發自己「思考」的能力,這是了解「真相」最快的方法。(在這裡,不是要你問「世俗」的事,而是要問如何提升「戒定慧」有關的事。)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三十一  ~☞
    【找不到有誰敢宣佈他瞭解「真相」的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我現在宣佈我了解「真相」:你自己和每一個人的身心「真相」,都是──「無常、苦、無我」。你除了要趕快自己做「內觀」以外,不知道這樣子的「宣佈」對你會有什麼幫助?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三十二  ~☞
    【「信徒」的內涵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我也不知道「信徒」的定義是什麼?在佛經裡,只稱「佛弟子」或世尊的「聖弟子」。
    (題外話:)在《巴利佛經》裡,你是看不到「釋迦牟尼佛」這樣的稱呼,佛陀的「聖弟子」是不會直呼佛陀名諱的,大多尊稱:「大德!世尊!」(連「佛陀」二字都很少用。)在外道的經典裡,才會出現像「釋迦牟尼佛」這樣的名稱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三十三  ~☞
    【「信徒」 = 「名利」嗎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,「信徒」當中有為「名利」、也有為「求法」,有的是「愚痴」、也有的很有「智慧」,不能一蓋而論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三十四  ~☞
    【佛陀當年再入世,是為了「那些能夠『獨立覺悟』的眾生」是嗎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如果有人能夠「獨立覺悟」那麼何必需要佛陀再入世呢?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三十五  ~☞
    【佛信徒和佛弟子,不需要「依靠」法師、師父、法門和佛陀嗎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佛弟子是需要「法」──「無常、苦、無我」的指導(不是法門),並不是需要「佛陀」,師父是指導「法」的人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三十六  ~☞
    【當年佛陀成佛,需要「依靠」法師、師父、法門和佛陀嗎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佛陀是覺悟他自己身心的「法」──「無常、苦、無我」。因為每個人都「有我」,沒有「老師」的指導怎麼會相信自己的身心是「無我」呢?所以「法」就是佛陀的「老師」!「法」不是「法門」,而是「真理或智慧」的意思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三十七  ~☞
    【「戒律」尤其是「金錢戒」,為什麼說是「智慧」的所在?有說「戒律」是「死」的,怎麼說呢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「以戒為師」怎麼會是「死」的呢?「戒律」不是「戒條」祂的精神是「慚愧心」,所以即使一點小小的缺失,即使是「戒條」沒有規定,若有愧於心,也是不應違犯。「戒律」不是頭上點戒疤,是可以由「戒律」而生禪定,由「禪定」而生智慧的,才可以稱為「戒律」。
    「法」本來是無形的,可是,當實踐顯現出來的時候,就稱為「戒律」!所以「法」就是「智慧」,那麼「戒律」更是「智慧」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三十八  ~☞
    【現時有沒有「法師、師父、出家眾和在家眾」開悟成佛陀的呢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「開悟」這個詞有問題,在《巴利佛經》裡稱為「現等覺」,「現」是「發現、洞察」的意思,可見「法」本來就存在在那裡,不過是等著我們去「發現」而已,並不是眛於「法」而從心裡面去「悟」。所以說:現在講「開悟」的人,絕對是沒有「悟」的人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三十九  ~☞
    【請分享這《佛遺教經》對「金錢戒」怎麼說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《佛遺教經》已經做成影片,請觀賞──
    「一切種植,及諸財寶,皆當遠離,如避火坑。」「因依此『戒』,得生諸『禪定』,及滅苦『智慧』。是故比丘,當持淨戒,勿令毀缺。若人,能持淨戒,是則,能有『善』法;若無淨戒,諸『善』功德,皆不得生。是以當知,戒為:『第一安穩,功德住處!』」
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四十  ~☞
    【佛陀跟羅漢,有區別嗎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(巴利文:)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 Sambuddhassa.
    (禮佛偈:)皈命──於世尊、應供阿羅漢、無上正等正覺者。
    (佛不壞信:)如是,世尊實是:「① 阿羅漢──應供者、② 正遍知──正等覺、③ 明行足者、④ 善逝者、⑤ 世間解者、⑥ 無上士者、⑦ 調御丈夫者、⑧ 天人師、⑨ 佛、⑩ 世尊。」
    「阿羅漢」是世尊十個聖號當中的「第一位」,在《巴利佛經》裡「阿羅漢」就是「佛陀」最尊貴的聖號。並沒有「羅漢」這個詞,是以訛傳訛!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四十一  ~☞
    【請多多指教。謝謝!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以上的答覆很長,要慢慢讀、耐心讀、細心讀、細細讀,必要時也要請你多讀幾遍,才會懂得。

    ── 佛曆 2560.4.8(六)心法師 ──


    ༺ ⎈ ༻


    ♨ 問題之四十二  ~☞
    【五蘊是指──色受想行識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五蘊──色(客體:被認知的對象);受(身體的感覺);想(心裡的感覺);行(認知的行為);識(認知的結果)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四十三  ~☞
    【一切的內外「五蘊」都是法。內外「五蘊」法──是指什麼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內外五蘊──內五蘊(內六處);外五蘊(外六處)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四十四  ~☞
    【六根:內外「身心」的認知作用。六根是指──色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六根(認知作用)──六根包含五蘊,五蘊也包含六根(是名也是色)。例如,眼根緣色境而生起:眼識、眼觸、眼受、色想、色思、色愛、色尋、色伺。
    其他亦同──耳根緣聲境……意根緣法境而生起:意識、意觸、意受、法想、法思、法愛、法尋、法伺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四十五  ~☞
    【心:受蘊和想蘊。心是指──受想行識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「心」不可以量化的原因是──「受蘊和想蘊」就包含「行蘊和識蘊」了。「五蘊」也是不可以量化的──「五蘊」當中的每一蘊,也是包含其他各蘊;因為這些都是緣起的,不可能單獨存在的!
    所以,對於「心」我們只能從「緣起」的角度來看──在修行上的意義來說,因為已經提到「識蘊」(認知的結果)了,又有「念頭」(Sati:認知的行為)是「行蘊」,故在此所討論的「心」就是「受蘊和想蘊」。至於別人怎麼去定義「心」?不是這裡所討論的範圍。
    請參考《有明小經》(MN 44) 所說:「居士毘舍佉!➊ 『入出息』為身行也;➋ 『尋、伺』為語行也;➌ 『想及受』為心行也。」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四十六  ~☞
    【識:認知的結果。識蘊如何成為是「結果」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佛陀說:「緣行而有識」、「緣名色而有識」、「緣眼於色,而眼識生,三事和合而有觸……緣意於法,而意識生,三事和合而有觸」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四十七  ~☞
    【識:又如何成為「愚痴和智慧」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請參考《六處相應‧拘絺羅經》(SN 35.232) 所說:「友拘絺羅!眼非諸色之繫縛,諸色非眼之繫縛,於此,兩者為緣,所生之欲染,此始為繫縛……友!世尊有此眼,世尊以眼見色,世尊無欲染,世尊善得心解脫。」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四十八  ~☞
    【慚愧心也是心的一部分?慚愧心是──色蘊的?受蘊的?想蘊的?行蘊的?識蘊的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慚愧心是「想蘊」,也是「心」的一部分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四十九  ~☞
    【修心是修──色蘊的?受蘊的?想蘊的?行蘊的?識蘊的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我沒說「修心」啊?你所說的「修心」是什麼意思呢?
    你是說修「清淨心」還是「妄想心」?
    這些所謂「阿賴耶識、如來藏心、常住真心……」都是「我見」屬於「想蘊」的範疇,是無法出離輪迴生死的!
    在原始佛法裡,所謂「修心」是「修定」的意思──既不是修「清淨心」;也不是修「妄想心」。
    「修定」(修心)是包含「受蘊」(色界禪)和「想蘊」(無色界禪)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五十  ~☞
    【要遵守五戒是要修心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應該知道學佛的次第:「戒 ➜ 定 ➜ 慧」。還沒有「遵守五戒」要如何「修定」(修心)呢?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五十一  ~☞
    【要保持正念是要修心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先要「遵守五戒」以後,才能守護根門稱為「正念」;修習「正念」就是「修定」(修心)的開始。修習止觀,「正念」是第一個,沒有「正念」是無法「修定」(修心)的。

    修習「七菩提分」的次第:➊ 念菩提分、➋ 擇法菩提分、➌ 精進菩提分、➍ 喜菩提分、➎ 輕安菩提分、➏ 定菩提分、➐ 捨菩提分。

    請參考《有明小經》(MN 44) 所說:「居士毘舍佉!➊ 得『一心頂點、最初心意』是定也;➋ 『四念住』為定之禪相也;➌ 『四正勤』為定之助緣也;➍ 以上諸法之『練習、修習、多所作』,是定之修習也。」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五十二  ~☞
    【慚愧心是「mind」?要有慚愧心是要修心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「修心」是「修定」的意思──(修定)不是修「慚愧心」──沒有「慚愧心」就沒有「遵守五戒」;沒有「遵守五戒」就沒有「正念 ➜ 正定」。
    所以要有「慚愧心」,不是「修心」,而是要圓滿「遵守五戒」的意思。

    ── 佛曆 2560.4.12(三)心法師 ──


    ༺ ⎈ ༻


    ♨ 問題之五十三  ~☞
    【十二因緣法是「法」或者是「法」的一部分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「法」是緣起,「法」是真理──無常、苦、無我。既然「法」是真理,所以「法」是「常法」。「法」不是任何「東西」,也不是任何「東西」的一部份;然而「法」也是任何「東西」,因為任何「東西」都離不開「法」。
    所以「四聖諦 = 十二因緣法 = 法」是完全相同的「法」,而不是誰是誰的一部份。
    在世界上,沒有完全相同的「東西」,卻有完全相同的「法」──無常、苦、無我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五十四  ~☞
    【六道中──儒家只談「天道」和「人道」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儒家和道家一樣,也有祭祀宗廟和鬼神。所以,天道、人道、鬼道都有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五十五  ~☞
    【「佛法」是「法」的一部分?例子:狗是動物,動物不是狗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➊ 「佛法」不是「法」的一部分,「佛法」就是「法」。
    ➋ 「狗、動物、汽車……」都是「法」。例如:「狗」是無常、「動物」是無常、「汽車」也是無常……「狗」是苦、「動物」是苦、「汽車」也是苦……「狗」是無我、「動物」是無我、「汽車」也是無我……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五十六  ~☞
    【比如「汽車」,「汽車」的「佛法」和「法」都在哪裡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「汽車」是──無常(不斷衰老)、苦(壞滅性:必然會壞)、無我(無法擁有與主宰)。你在「汽車」上的每個地方,都可發現這些「法」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五十七  ~☞
    【汽車沒生命,也能受苦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如果說「汽車」沒生命,它就「不會折舊、不會故障、不會損傷、不會事故、不被偷盜、不會違規、不被拖吊、不繳罰單、沒有稅單……嗎?」以上這些──「苦」只要發生其中之一在你身上,而且──因為車子是「你的」,你必然會因此而「受苦」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五十八  ~☞
    【汽車沒生命,沒有「我」,哪談得上「無我」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沒有任何「東西」,是可以擁有或主宰的,稱為──「無我」。如果你認為車子是「你的」,那它為什麼「會折舊、會故障、會損傷、會事故、被偷盜、會違規、被拖吊……呢?」這些都不是你所能「控制」的,所以是「無我」。不只是車子,連你自己四大假合的「色身」,它什麼時候要「生、老、病、死……」也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,所以是「無我」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五十九  ~☞
    【「六識」跟世間人說的「靈魂」有什麼不相同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世間人說的「靈魂」,一般是說「亡靈」多指「鬼道」眾生。
    「六識」的範圍很廣,所有眾生都有「六識」,並不只是「鬼道」而已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六十  ~☞
    【「靈魂」有什麼「身體」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每一眾生都有「五蘊」,每一「蘊」代表一種身體,所以,可以這麼說:每一眾生至少有「五種」不同的身體。如「五蘊身」──六色身、六受身、六想身、六行身、六識身等。因為每一眾生「身體」的種類很多,所以,這就是為什麼?「佛法」不講「靈魂」只講「五蘊身:六色身……六識身」的原因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六十一  ~☞
    【是「靈魂」達到解脫「涅槃」的嗎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不是「靈魂」(也不是五蘊身:六色身、六受身……六識身)達到解脫「涅槃」,而是「貪心、瞋心、痴心」達到解脫「涅槃」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六十二  ~☞
    【「靈魂」也是帶有「善惡業」的嗎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「靈魂」(五蘊身)是不能離開「法」的,沒有「善惡業」就沒有「靈魂」(五蘊身)。「法」也就是「因緣果報」的意思;在佛法裡,最好是講「五蘊身」不要講「靈魂」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六十三  ~☞
    【「靈魂」也是「無常」?「苦」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「靈魂」(五蘊身)都是「法」,當然離不開:無常、苦、無我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六十四  ~☞
    【貓要吃老鼠,我把老鼠救了。我對老鼠造善業?如何使用「戒定慧、貪瞋痴」來區分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所謂「戒定慧」並不是要你「對老鼠造善業」,這與「戒定慧」無關,而是你先要把「五戒」持守好,然後才能講到其他「戒定慧」修行的事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六十五  ~☞
    【我對貓造惡業?如何使用「戒定慧、貪瞋痴」來區分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佛法裡所講的「善惡」,和世間人所講的「人我是非」(對貓造惡業)是不同的!你第一步應該先把「五戒」持守好,其他「人我是非」的戲論,不要再去管它了。
    (「佛說善惡」和「人我是非」的差別請參考《眾善奉行》)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六十六  ~☞
    【在同一個時刻,我到底有造業嗎?是善業還是惡業?如何使用「戒定慧、貪瞋痴」來區分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五戒:不殺生(仁)、不偷盜(義)、不邪淫(禮)、不飲酒(智)、不妄語(信)。
    如果你希望貓不造「殺業」當然很好,但是自己要先守好「不殺生戒」。同理可證,如果你希望其他人都能持守「五戒」當然很好,但是自己要先守好「五戒」。
    如果你持守「五戒」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歎或出名,如果不是為了「解脫」,就不是單純的「善」;而貪「名聞利養」卻是「惡」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六十七  ~☞
    【如何成就無漏的「智慧」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佛法是講次第的:「戒 ➜ 定 ➜ 慧」。「五戒」守不好,就沒有「定」;沒有「定」,又何必奢侈談:如何成就無漏的「智慧」呢?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六十八  ~☞
    【輪迴之苦跟「三法性」之苦,有什麼不相同嗎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看你怎麼解釋「輪迴」?「三法性」之苦──身心內外的「壞滅性」,是片刻不離、隨時發生的。在佛法裡所說的「輪迴」之苦──也是片刻不離、隨時都在發生的!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六十九  ~☞
    【無漏智慧,是「四聖諦」之「道諦」嗎?有什麼相同嗎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「無漏智慧」是「四聖諦」的全部,不只是「道聖諦」而已。換句話說「戒 ➜ 定 ➜ 慧」完整的每一過程──全部都是「無漏智慧」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七十  ~☞
    【造善業的「果」──這個「果」就是「涅槃」嗎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世間人都以為「果子」是「生」出來的,一定會有「生」的過程。
    但是涅槃這個「果子」是「滅」出來的,一定會有「滅」的過程。
    是由什麼「滅」出來的呢?是由戒定慧「滅」出來的!
    一定會有什麼樣「滅」的過程呢?一定會有貪瞋痴「滅」的過程!
    故出離三界的「善業」和「佛果」完全不是像一般人所能想像的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七十一  ~☞
    【謝謝!學習了很多,可是還有不清楚的請教師父,謝謝!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難得有人問這麼多的問題,我沒辦法一下子打那麼多字,所以耽誤了幾天,謝謝你的耐心!對於你所問的問題,建議能先整理一下再發問,問題會比較看得清楚;另外「聞慧 ➜ 思慧 ➜ 修慧」最關鍵的還是「修慧」,希望能多思考及修持。
    如果還有不清楚的地方,歡迎再來問我、切磋討論!

    ── 佛曆 2560.4.12(三)心法師 ──


    ༺ ⎈ ༻


    ♨ 問題之七十二  ~☞
    【這些問題都不好理解,請多多的指教:「法」不是任何「東西」,也不是任何「東西」的一部份;然而「法」也是任何「東西」,因為任何「東西」都離不開「法」? 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對於法還不明瞭,是正常的,因為是屬於「慧」的範圍。
    佛法是講次第的:「戒 ➜ 定 ➜ 慧」。
    應該先把「戒」先守好,你的智慧就會慢慢出來了,現在多說也是無益處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七十三  ~☞
    【「法 = 三法性 = 四聖諦 = 五蘊 = 十二因緣法」是完全相同的「法」,而不是誰是誰的一部份。如何使用這些卻有完全相同的「法」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如何使用?就是要「持戒」,「持戒」就是智慧,智慧不是用嘴巴講的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七十四  ~☞
    【為什麼人要「持守五戒」?其他動物、植物、無生物……不需要「持戒」呢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➊ 如果你真心想要「持戒」,何必問其他人或動物有沒有「持戒」?除非你想當動物、植物、無生物……嗎?如果你能把妄想心、精力節省起來,你不是就有智慧了嗎?這就是「持戒」的意思!

    ➋ 一切人類、動物、植物、無生物……如果都是「離慾」的,那麼它們就不用「持戒」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七十五  ~☞
    【汽車沒生命,也能受苦?汽車不「受苦」,是汽車的主人「受苦」嗎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別人的車子與你無關!如果是你自己的車子,為什麼要那麼愛惜呢?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七十六  ~☞
    【汽車折舊、故障、損傷、事故、違規、被拖吊,一切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」──這些都是無常嗎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那還用說?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七十七  ~☞
    【持守五戒是為了「解脫」。「解脫」什麼?什麼「綁住」了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貪瞋痴綁住、妄想綁住。
    解脫貪瞋痴、解脫妄想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七十八  ~☞
    【如何滅去惡,而保留善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持戒!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七十九  ~☞
    【是人死後,貪瞋痴「滅」,才可能出離三界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誰說要等死後?人死後還能夠做什麼?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八十  ~☞
    【「樹」是如何出離三界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你想要當樹嗎?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八十一  ~☞
    【「聞慧 ➜ 思慧 ➜ 修慧」希望能多思考及修持。最關鍵的還是「智慧」吧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「持戒」就是智慧,智慧不是用嘴巴講的。

    ── 佛曆 2560.4.18(二)心法師 ──


    ༺ ⎈ ༻


    ♨ 問題之八十二  ~☞
    【我的「法師」祇瞭解本身法門,都不清楚瞭解其他法門。「法師」都使用本身法門之定義,去詮釋其他法門的「法」,所以「法師」都不能夠了解自己所說的其他法門的「法」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如果你的老師能夠給你答案,你今天就不用來問我了!
    如果你今天要學習的是原始佛法,你應該放下你的老師所交給你的法。如果腳踏兩條船是沒有辦法學習的!

    ♨ 問題之八十三  ~☞
    【獲得「無常、苦、無我」的「智慧」,能夠成就什麼「最終目標」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遠離貪欲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八十四  ~☞
    【是先有「貪、瞋、痴」才生起「念」的。是嗎?還是先有「念」才生起「貪、瞋、痴」呢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正念:沒有貪瞋痴。
    妄念:先有攀緣五根境界的「念頭」,然後才會生起「貪、瞋、痴」的「心」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八十五  ~☞
    【「見法」是──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。是嗎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「戒具足」是見法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八十六  ~☞
    【佛是「覺」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佛是「戒、定、慧」,「戒、定、慧」就是法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八十七  ~☞
    【「戒律」跟「戒條」有何區別?不一樣嗎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對於不「持戒」的人才有差別。
    佛法的實踐,稱為「戒律」;戒律的學習,稱為「戒條」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八十八  ~☞
    【怎麼能夠相信自己的身心「慚愧心」的「標準」是對的?「心」可是一切問題的根源嗎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「慚愧心」的「標準」就是「持戒」,「持戒」的人才會知道有「慚愧心」的「標準」。
    一切問題的根源都是「心」,但「心」也不是真正問題的所在。更確切的說:「一切問題的根源是──『心』不知道『法』、『心』誤用了『法』」。你的「方法」用得不對,一直問問題而不「持戒」。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    ♨ 問題之八十九  ~☞
    【請師父詳細描述。當「法」實踐顯現出來的時候,就稱為「戒律」,更是「智慧」?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    比如說你剛剛在問:「慚愧心」的「標準」是什麼?
    「慚愧心」的「標準」就是「法」,但是你對「慚愧心」的「標準」是模糊的!你不知道什麼才是「慚愧心」?
    但是有佛出世,告訴你要「持戒」,這就是「法」的真實顯現,讓你很清楚知道「慚愧心」的「標準」是什麼?當然是「戒律」!
    所以說:當「法」實踐顯現出來的時候,就稱為「戒律」,更是「智慧」。

    後記:
    你並沒有把以前的消化;所問問題也沒有整理,一直重複問同樣的問題。
    看來!你還是不想持戒,這樣子我以後就不用浪費時間回答你的問題了!

    ── 佛曆 2560.4.18(二)心法師 ──


    ༺ ⎈ ༻


    ♨ 問題之九十  ~☞
    【不好問!持戒只是束綁?謝謝指教了!】

    ☼ 解答 ~➲

    ღ 談:戒貪 ~❤
    辛苦付出方收成,無勞而獲危險生。
    冷靜戒貪斷迷惑,破除騙局心自清。

    持戒的人,有所為、有所不為,才是真自由。
    不持戒的人,被情慾控制不自主,才是束綁。

    ⚆ 自私未必惡、利他未必善 ~❤
    因為一切佛法的根本精神,就是在講「戒定慧」。
    佛陀只教人要放下「貪欲」,不是放下「利益」!

    所以「貪財」是不符合戒律的;然而「廉潔」卻是符合戒律的。
    「貪財」與「廉潔」誰善誰惡?是以「持戒」與否?作為標準!
    而不應該是以「自私自利」與否?作為標準!(完) ~☕

    ── 佛曆 2560.4.21(五)心法師 ──


    ༺ ⎈ 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