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

☼ 我乃可老者 ☞ 常思五處經(節錄) I will become old

常思五處經
Abhiṇhapaccavekkhitabbaṭhānasuttaṃ (AN 5.57)

    「諸比丘!此等五處者,或女人、或男子、或在家、或出家,皆應一再省思。何等為五?

    ☆ 常思五處(一再省思) ➾ ① 我乃可老、② 我乃可病、③ 我乃可死、④ 可愛別離、⑤ 業為歸處。

    ➊ 『我乃可老者,未超越於老!』或女人、或男子、或在家、或出家,皆應一再省思。
    ➋ 『我乃可病者,未超越於病!』或女人、或男子、或在家、或出家,皆應一再省思。
    ➌ 『我乃可死者,未超越於死!』或女人、或男子、或在家、或出家,皆應一再省思。
    ➍ 『一切我所愛、可意之物,皆可別離!』或女人、或男子、或在家、或出家,皆應一再省思。
    ➎ 『我擁有業、繼承於業、由業所生、業為親族、業為歸處,
    不論我造何業──或善、或惡,不可避免,我將繼承!』或女人、或男子、或在家、或出家,皆應一再省思。


 
    第一章 ✫     捨棄憍慢 Mada  pahīyati
    ☆ 三憍慢 ➾ ① 年壯憍慢、② 無病憍慢、③ 活命憍慢。

    ➊ 又,諸比丘!緣何道理『我乃可老者,未超越於老!』或女人、或男子、或在家、或出家,皆應一再省思耶?
    諸比丘!有情之壯年者,則有『年壯憍慢』,醉此憍慢,而以身造惡行、以語造惡行、以意造惡行;
    若於此處(道理),一再省思,則一切『年壯憍慢』,彼可完全捨棄,或者減輕。
    諸比丘!緣此道理『我乃可老者,未超越於老!』或女人、或男子、或在家、或出家,皆應一再省思。

    ➋ 又,諸比丘!緣何道理『我乃可病者,未超越於病!』或女人、或男子、或在家、或出家,皆應一再省思耶?
    諸比丘!有情之無病者,則有『無病憍慢』,醉此憍慢,而以身造惡行、以語造惡行、以意造惡行;
    若於此處(道理),一再省思,則一切『無病憍慢』,彼可完全捨棄,或者減輕。
    諸比丘!緣此道理『我乃可病者,未超越於病!』或女人、或男子、或在家、或出家,皆應一再省思。

    ➌ 又,諸比丘!緣何道理『我乃可死者,未超越於死!』或女人、或男子、或在家、或出家,皆應一再省思耶?
    諸比丘!有情之活命者,則『活命憍慢』,醉此憍慢,而以身造惡行、以語造惡行、以意造惡行;
    若於此處(道理),一再省思,則一切『活命憍慢』,彼可完全捨棄,或者減輕。
    諸比丘!緣此道理『我乃可死者,未超越於死!』或女人、或男子、或在家、或出家,皆應一再省思。

    ➍ 又,諸比丘!緣何道理『一切我所愛、可意之物,皆可別離!』或女人、或男子、或在家、或出家,皆應一再省思耶?
    諸比丘!凡於有情之所愛、可意、欲染(想要貪染)之物,則因貪染、沉醉難捨,而以身造惡行、以語造惡行、以意造惡行;
    若於此處(道理),一再省思,則一切所愛、可意、欲染(想要貪染)之物,彼可完全捨棄,或者減輕。
    諸比丘!緣此道理『一切我所愛、可意之物,皆可別離!』或女人、或男子、或在家、或出家,皆應一再省思。

    ➎ 又,諸比丘!緣何道理『我擁有業、繼承於業、由業所生、業為親族、業為歸處,
    不論我造何業──或善、或惡,不可避免,我將繼承!』或女人、或男子、或在家、或出家,皆應一再省思耶?
    諸比丘!對於有情,則有:身惡行、語惡行、意惡行;
    若於此處(道理),一再省思,則一切惡行,彼可完全捨棄,或者減輕。
    諸比丘!緣此道理『我擁有業、繼承於業、由業所生、業為親族、業為歸處,
    不論我造何業──或善、或惡,不可避免,我將繼承!』或女人、或男子、或在家、或出家,皆應一再省思。

 
    ── 佛曆 2559.7.30(六) ──

☼ 信樂第一佛 ☞ 准提王童女經 Faith first Buddha

准提王童女經
Cundīsuttaṃ (AN 5.32)

    一時,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園(竹林栗鼠餵餌處、竹林精舍)。
    爾時,准提王童女為五百乘車與五百童女所圍繞,往詣世尊之處。
    至已,問訊世尊,坐於一面,

    一面坐已之准提王童女,白世尊言:

    「大德!我兄名准陀之王童子,彼作如是言:
    『若有人,不論女人或男子,只歸依佛陀、歸依法、歸依僧伽,離殺生,離不與取,離慾邪行,離虛誑語,離有穀酒、果酒、酒類之放逸處時,彼身壞死後,唯生善趣,非惡趣。』
    大德!我請問世尊:

    ➊ 大德!信如何之師,身壞死後,唯生善趣,非惡趣?
    ➋ 信如何之法者,身壞死後,唯生苦趣,非惡趣?
    ➌ 信如何之僧伽者,身壞死後,唯生善趣,非惡趣?
    ➍ 圓滿如何之戒者,身壞死後,唯生善趣,非惡趣?」
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
    第一章 ✫     信樂第一佛 Agge buddhe pasannānaṃ

    ☆ 最上淨信(四不壞信、四不壞淨、四證淨、四法鏡、四信) (AN 5.32)(AN 4.34)(Iti 3.41, 90) ➾ ① 信樂第一佛、② 信樂第一法(八正道、離欲)、③ 信樂第一僧、④ 信樂第一戒。

    「准提!一切有情,或無足、或二足、或四足、或多足、或有色、或無色、或有想、或無想、或非想非非想之中,如來、應供、正等覺者(圓覺者),可說為第一。
    准提!凡信仰佛陀者,乃信仰第一;
    復次,信仰第一者,乃有第一之異熟。
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
    第二章 ✫     信樂第一法(八正道、離欲) Agge dhamme pasannānaṃ

    ☆ 信樂第一法(八正道、離欲法) ➾ ① 八聖道分(有為法)、② 醒憍醉(破除憍慢)、③ 癒渴(調伏渴求)、④ 破窟宅(根絕阿賴耶)、⑤ 斷輪迴(無為法)、⑥ 盡渴愛(無為法)、⑦ 離欲(無為法)、⑧ 寂滅(無為法)、⑨ 涅槃(無為法)。

    ➀ 准提!於一切有為法中,八聖道分可說為第一,
    准提!凡信仰八聖道分者,乃信仰第一;
    復次,信仰第一者,乃有第一之異熟。

    ➁ 准提!於一切有為或無為法中,離欲可說為第一,即是:
    醒憍醉(破除憍慢)、癒渴(調伏渴求)、破窟宅(根絕阿賴耶)、斷輪迴、盡渴愛、離欲、寂滅、涅槃者是。
    准提!凡信仰離欲之法者,乃信仰第一;
    復次,信仰第一者,乃有第一之異熟。


    第三章 ✫     信樂第一僧 Agge saṅghe pasannānaṃ

    准提!一切之僧伽或會眾中,如來之弟子僧伽,可說為第一,即是:
    四雙八輩人士,
    世尊之此弟子僧伽者為:應請、極應請、應施、應合掌、世間之無上福田是。
    准提!凡信仰僧伽者,乃信仰第一;
    復次,信仰第一者,乃有第一之異熟。
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
    第四章 ✫     信樂第一戒 Agge sīlāni pasannānaṃ

    准提!一切戒之中,聖所愛樂之戒,可說為第一,即是:
    不破、不穿、不雜、不穢、具自在、智者所讚、不惛昧、能生三昧等是。
    准提!凡圓滿聖所愛樂之戒者,乃為圓滿第一者。
    復次,圓滿第一者,乃有第一之異熟。」
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
    ① 信樂第一者,應知第一法;
    ② 信樂第一佛,應供無上施。
    ③ 信樂第一法,離欲樂寂靜;
    ④ 信樂第一僧,福滿無上田。
    ⑤ 應布第一施,培養第一福;
    ⑥ 名望頌樂力、莊嚴壽第一!
    ⑦ 智者第一施,定心第一法;
    ⑧ 生天或人間,喜足得第一。

    准提王童女經 ~須摩那品‧第二經終
    ~《增支部經典‧五集‧Cundīsutta 准提王童女經》(AN 5.32)

 
    ── 佛曆 2559.7.30(六) ──

☼ 現見之法、能超越時 ☞ 優波摩那問現法經 To be seen Here & Now & Timeless

    優波摩那問現法經
Upavāṇasandiṭṭhikasuttaṃ (SN 35.70)

    一時,尊者優波摩那,詣世尊住處。
    詣已,與世尊互相交談慶慰、歡喜、感銘之語。
    互相問候後,坐於一面。

    坐於一面之尊者優波摩那,白世尊言:

    「大德!所謂『現見之法!現見之法!』者。
    大德!如何?稱此現見之法,為『能超越時、即身近觀、言能知見、示導涅槃、唯智者所親證』耶?」


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        卍


    第一章 ✫     覺知貪染 Rāga

    ➊ 「優波摩那!此處有比丘以眼見色、感知色、對色感知且有貪染,
    若在心中,對色感知且有貪染,彼則覺知:『我在心中,對色感知且有貪染。』
    優波摩那!任何比丘以眼見色、感知色、對色感知且有貪染,
    若在心中,對色感知且有貪染,彼則覺知:『我在心中,對色感知且有貪染。』
    優波摩那!如是!稱此現見之法,為『能超越時、即身近觀、言能知見、示導涅槃、唯智者所親證』。

    ➋ 優波摩那!復次又有比丘,以耳聞聲、感知聲、對聲感知且有貪染,若在心中,對聲感知且有貪染,彼則覺知:『我在心中,對聲感知且有貪染。』
    優波摩那!任何比丘以耳聞聲、感知聲、對聲感知且有貪染,若在心中,對聲感知且有貪染,彼則覺知:『我在心中,對聲感知且有貪染。』
    優波摩那!如是!稱此現見之法,為『能超越時、即身近觀、言能知見、示導涅槃、唯智者所親證』。

    ➌ 優波摩那!復次又有比丘,以鼻嗅香、感知香、對香感知且有貪染,若在心中,對香感知且有貪染,彼則覺知:『我在心中,對香感知且有貪染。』
    優波摩那!任何比丘以鼻嗅香、感知香、對香感知且有貪染,若在心中,對香感知且有貪染,彼則覺知:『我在心中,對香感知且有貪染。』
    優波摩那!如是!稱此現見之法,為『能超越時、即身近觀、言能知見、示導涅槃、唯智者所親證』。

    ➍ 優波摩那!復次又有比丘,以舌嚐味、感知味、對味感知且有貪染,
    若在心中,對味感知且有貪染,彼則覺知:『我在心中,對味感知且有貪染。』
    優波摩那!任何比丘以舌嚐味、感知味、對味感知且有貪染,
    若在心中,對味感知且有貪染,彼則覺知:『我在心中,對味感知且有貪染。』
    優波摩那!如是!稱此現見之法,為『能超越時、即身近觀、言能知見、示導涅槃、唯智者所親證』。

    ➎ 優波摩那!復次又有比丘,以身接觸、感知觸、對觸感知且有貪染,若在心中,對觸感知且有貪染,彼則覺知:『我在心中,對觸感知且有貪染。』
    優波摩那!任何比丘以身接觸、感知觸、對觸感知且有貪染,若在心中,對觸感知且有貪染,彼則覺知:『我在心中,對觸感知且有貪染。』
    優波摩那!如是!稱此現見之法,為『能超越時、即身近觀、言能知見、示導涅槃、唯智者所親證』。

    ➏ 優波摩那!復次又有比丘,以意識法、感知法、對法感知且有貪染,
    若在心中,對法感知且有貪染,彼則覺知:『我在心中,對法感知且有貪染。』
    優波摩那!任何比丘以意識法、感知法、對法感知且有貪染,
    若在心中,對法感知且有貪染,彼則覺知:『我在心中,對法感知且有貪染。』
    優波摩那!如是!稱此現見之法,為『能超越時、即身近觀、言能知見、示導涅槃、唯智者所親證』。」


    第二章 ✫     覺知無染 No rāga

    ➊ 「優波摩那!此處有比丘以眼見色、感知色、對色感知且無貪染,
    若在心中,對色感知且無貪染,彼則覺知:『我在心中,對色感知且無貪染。』
    優波摩那!任何比丘以眼見色、感知色、對色感知且無貪染,
    若在心中,對色感知且無貪染,彼則覺知:『我在心中,對色感知且無貪染。』
    優波摩那!如是!稱此現見之法,為『能超越時、即身近觀、言能知見、示導涅槃、唯智者所親證』。

    ➋ 優波摩那!復次又有比丘,以耳聞聲、感知聲、對聲感知且無貪染,若在心中,對聲感知且無貪染,彼則覺知:『我在心中,對聲感知且無貪染。』
    優波摩那!任何比丘以耳聞聲、感知聲、對聲感知且無貪染,若在心中,對聲感知且無貪染,彼則覺知:『我在心中,對聲感知且無貪染。』
    優波摩那!如是!稱此現見之法,為『能超越時、即身近觀、言能知見、示導涅槃、唯智者所親證』。

    ➌ 優波摩那!復次又有比丘,以鼻嗅香、感知香、對香感知且無貪染,若在心中,對香感知且無貪染,彼則覺知:『我在心中,對香感知且無貪染。』
    優波摩那!任何比丘以鼻嗅香、感知香、對香感知且無貪染,若在心中,對香感知且無貪染,彼則覺知:『我在心中,對香感知且無貪染。』
    優波摩那!如是!稱此現見之法,為『能超越時、即身近觀、言能知見、示導涅槃、唯智者所親證』。

    ➍ 優波摩那!復次又有比丘,以舌嚐味、感知味、對味感知且無貪染,
    若在心中,對味感知且無貪染,彼則覺知:『我在心中,對味感知且無貪染。』
    優波摩那!任何比丘以舌嚐味、感知味、對味感知且無貪染,若在心中,對味感知且無貪染,彼則覺知:『我在心中,對味感知且無貪染。』
    優波摩那!如是!稱此現見之法,為『能超越時、即身近觀、言能知見、示導涅槃、唯智者所親證』。

    ➎ 優波摩那!復次又有比丘,以身接觸、感知觸、對觸感知且無貪染,若在心中,對觸感知且無貪染,彼則覺知:『我在心中,對觸感知且無貪染。』
    優波摩那!任何比丘以身接觸、感知觸、對觸感知且無貪染,若在心中,對觸感知且無貪染,彼則覺知:『我在心中,對觸感知且無貪染。』
    優波摩那!如是!稱此現見之法,為『能超越時、即身近觀、言能知見、示導涅槃、唯智者所親證』。

    ➏ 優波摩那!復次又有比丘,以意識法、感知法、對法感知且無貪染,
    若在心中,對法感知且無貪染,彼則覺知:『我在心中,對法感知且無貪染。』
    優波摩那!任何比丘以意識法、感知法、對法感知且無貪染,
    若在心中,對法感知且無貪染,彼則覺知:『我在心中,對法感知且無貪染。』
    優波摩那!如是!稱此現見之法,為『能超越時、即身近觀、言能知見、示導涅槃、唯智者所親證』。」

 
    優波摩那問現法經 ~鹿網品‧第八經終
    ~《六處相應‧鹿網品‧Upavāṇasandiṭṭhikasutta 優波摩那問現法經》(SN 35.70)
 
    ── 佛曆 2559.7.30(六) ──

☼ 盡苦無取、如實知見 ☞ 優波摩那經 Truthfully know & see

    優波摩那經 Upavāṇasuttaṃ (AN 4.175)

    一時,具壽優波摩那,至具壽舍利弗住處。
    至已,與具壽舍利弗互相交談慶慰、歡喜、感銘之語。
    互相問候後,坐於一面。
    坐於一面之具壽優波摩那,語具壽舍利弗曰:

    「友!舍利弗!可由(三)明,而盡(五蘊苦海)邊際否?」
    「友!此,否!」

    「復次,友,舍利弗!可由(八解脫)行,而盡(五蘊苦海)邊際否?」
    「友!此,否!」

    「友,舍利弗!可由明與行,而盡(五蘊苦海)邊際否?」
    「友!此,否!」

    「友,舍利弗!可由明與行以外,而盡(五蘊苦海)邊際否?」
    「友!此,否!」

    「友,舍利弗!或問:可由(三)明,而盡(五蘊苦海)邊際否?友!汝答以:『友!此,否!』
    復次,友,舍利弗!或問:可由(八解脫)行,而盡(五蘊苦海)邊際否?友!汝答以:『友!此,否!』
    友!舍利弗!或問:可由明與行,而盡(五蘊苦海)邊際否?友!汝答以:『友!此,否!』
    復次,友舍利弗!或問:可由明與行以外,而盡(五蘊苦海)邊際否?友!汝答以:『友!此,否!』
    然而,友!盡(五蘊苦海)邊際者,於意云何?」

    「友!若由(三)明,而盡(五蘊苦海)邊際者,則是,有執取而盡(五蘊苦海)邊際。
    友!若由(八解脫)行,而盡(五蘊苦海)邊際者,則是,有執取而盡(五蘊苦海)邊際。
    友!若由明與行,而盡(五蘊苦海)邊際者,則是,有執取而盡(五蘊苦海)邊際。
    友!若由明與行以外,而盡(五蘊苦海)邊際者,則是,有執取而盡(五蘊苦海)邊際。
    所以,友!異生(凡夫)是明與行以外者。
    友!壞失(德)行者,不如實知、不如實見;
    具足(德)行者,如實知、如實見,
    如實知、如實見者,而盡(五蘊苦海)邊際。」

    優波摩那經 ~故思品‧第五經終
    ~《增支部經典‧四集‧Upavāṇasutta 優波摩那經》(AN 4.175)

 
    ── 佛曆 2559.7.30(六) ─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