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8月22日 星期四

《佛遺教經》解說第110句【是故汝等,常當精勤,修習諸定;若得定者,心則不散。】 The Buddha's Last Bequest 110

       

《佛遺教經》淺譯與解說【第110句】( 請調高畫質至45分24秒

    [110] 是故汝等,常當精勤,修習諸定;若得定者,心則不散。

    【譯文】{所以,比丘們!你們平常應當精進禪修,學習四禪八定;
    唯有由戒而生定、由定而生慧,『心』才不散亂,生起滅苦的智慧。}


    〖解說〗{★ 什麼叫做:『滅盡六根』(滅苦)呢?(就是) ➾

    《相應部經典‧根相應‧拘薩羅品‧有學經》說示(有學和無學的差別):
    『〔一、稱為有學:〕
    「諸比丘!有何之理趣,依其理趣故,
    有學之比丘住有學地,知『我為有學』耶?
    ➊ 諸比丘!此處有有學之比丘:
    對此為苦亦如實知,此為苦集亦如實知;
    此為苦滅亦如實知,此為導向苦滅之道跡亦如實知。
    諸比丘!有此理趣,依此理趣故,
    有學之比丘住有學地,知『我為有學』。
    ➋ 諸比丘!復次,有學之比丘如是思擇:
    『其餘之沙門、婆羅門,
    有如世尊之如是真實、如是說法者耶?』
    彼如是知:『其餘之沙門、婆羅門,
    無有如世尊之如是真實、如是說法者也。』
    諸比丘!有此理趣,依此理趣故,
    有學之比丘住有學地,知『我為有學』。
    ➌ 諸比丘!復次有學之比丘,知於五根,即:
    『信根、精進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』是。
    以其趣、其最勝、其果、其究竟,
    於身不觸而住,於慧通達而觀。
    諸比丘!有此理趣,依此理趣故,
    有學之比丘住有學地,知『我為有學』。」
    〔二、稱為無學:〕
    「諸比丘!有何之理趣、依何之理趣故,
    無學之比丘,住無學地,知『我為無學』耶?
    ➊ 諸比丘!於此無學之比丘,知於五根。即:
    『信根、精進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』是。
    以其趣、其最勝、其果、其究竟,
    於身觸而住,於慧通達而觀。
    諸比丘!有此理趣,依此理趣故,
    無學之比丘,住無學地,知『我為無學』。
    ➋ 諸比丘!復次,無學之比丘,知於六根,即:
    『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』是。
    總此六根一切殘餘、在每一方面,皆可滅盡無餘,
    於任何他處不再生六根,當以智慧了知此。
    諸比丘!有此理趣,依此理趣故,
    無學之比丘,住無學地,知『我為無學』。」』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擇滅無為』(隨觀於滅)呢?(就是) ➾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六集‧五十經篇之二‧大品‧具壽守籠那經》說示(具壽守籠那證果的事例):
    ☆ 六處勝解(六入處擇滅無為) ➾
    ① 信解出離(出離貪瞋痴,非唯依信);
    ② 信解遠離(遠離貪瞋痴,非離名利);
    ③ 信解無瞋害(依貪瞋痴盡,非戒禁取);
    ④ 信解愛盡(依貪瞋痴盡,唯觀於滅);
    ⑤ 信解取盡(依貪瞋痴盡,唯觀於滅);
    ⑥ 信解無痴(依貪瞋痴盡,唯觀於滅)。
    『一時,世尊住王舍城之靈鷲山。
    又,爾時具壽守籠那(亦名:二十億耳、輸屢那),
    住王舍城之寒林(亦名:尸陀林)。
    〔一、守籠那灰心 ➥〕
    其時,具壽守籠那宴坐屏處而心起此念:
    「我乃世尊諸弟子中,發精進而住者之隨一;
    雖然如此,我心不得從無取著諸漏而解脫。
    我家有財寶,我受用財寶而能得作福;
    我寧可棄學而返劣,受用財寶且作福。」
    其時,世尊以心了知具壽守籠那心之所念;
    猶如力士伸屈臂,或屈伸臂;
    正如是,消失於靈鷲山,現於寒林具壽守籠那之前。
    世尊坐於設席。
    具壽守籠那問訊世尊,而坐一面。
    〔二、世尊教誡 ➥〕
    世尊告坐於一面之具壽守籠那曰:
    「守籠那!汝宴坐屏處而心豈非作如是念耶:
    『我乃世尊諸弟子之中,發精進而住者之隨一;
    雖然如此,我心不得從無取著諸漏而解脫。
    我家有財寶,我受用財寶而能得作福;
    我寧可棄學而返劣,受用財寶且作福?』」
    「大德!唯然。」
    〔三、琴絃譬喻 ➥〕
    「守籠那!汝於意云何,汝往昔在家時,曾巧於彈琴耶?」
    「大德!唯然。」
    「守籠那!汝於意云何,每當汝之琴絃調得太緊繃;
    則汝之琴其時音具足耶?或堪於使用耶?」
    「大德!不然。」
    「守籠那!汝於意云何,每當汝之琴絃調得太鬆弛;
    則汝之琴其時音具足耶?或堪於使用耶?」
    「大德!不然。」
    「又,守籠那!當汝之琴絃既不緊繃,也不鬆弛,
    把絃調到中庸平等而恰到好處;
    則汝之琴其時音具足耶?或堪於使用耶?」
    「大德!唯然。」
    〔四、觀察禪相 ➥〕
    「守籠那!正如是,若發勤精進過於急切則為『掉舉』,
    若精進過於鬆散則為『懈怠』。
    是故守籠那!汝應平等精進於修止而安住(禪定);
    且要洞察五根(信進念定慧:不急不緩)保持平衡(定慧)平等;
    觀察六根門生滅,並於其中取得禪相(再詳細觀察)。」
    「大德!唯然。」具壽守籠那回答世尊。
    其時,世尊以此教授具壽守籠那已;
    猶如力士伸屈臂,或屈伸臂;
    正如是,於寒林消失,現於靈鷲山。
    後時,具壽守籠平等精進於修止而安住(禪定);
    又洞察五根(信進念定慧:不急不緩)保持平衡(定慧)平等;
    觀察六根門生滅,並於其中取得禪相(再詳細觀察)。
    〔五、證無生智 ➥〕
    時,具壽守籠那,單獨遠離,不放逸,熾然精勤而住;
    不久善男子等正由家而趣向非家,所希求者:
    彼無上梵行之究竟,於現法中,自以通慧作證,具足而住。
    證知:「生已漏盡,梵行已立;應作已辦,不受後有!」
    而又,具壽守籠那為阿羅漢之一。
    其時,具壽守籠那得阿羅漢果已,而作此念:
    「我寧可詣世尊之處。
    詣已,於世尊前,說(漏盡)智。」
    於是,具壽守籠那詣世尊之處。
    詣已,問訊世尊,坐於一面。
    坐於一面之具壽守籠那白世尊:
    「大德!凡比丘為阿羅漢──
    諸漏已盡,(梵行)已住,已辦所辦,棄諸重擔,
    逮得已利,盡諸有結。
    〔六、六處勝解 ➥〕
    正智解脫者乃信解六處(勝解),即:
    ⑴ 信解出離(勝解);
    ⑵ 信解遠離(勝解);
    ⑶ 信解無瞋害(勝解);
    ⑷ 信解愛盡(勝解);
    ⑸ 信解取盡(勝解);
    ⑹ 信解無痴(勝解)。
    ﹙➊ 信解出離 ☛﹚
    大德!世間有一類之具壽,有如是思惟者,謂:
    『此具壽唯依信而信解出離。』
    大德!不可如是見。
    大德!諸漏已盡,(梵行)已住,已辦所辦之比丘,
    不見己之所辦、已辦之增益;
    依貪之盡,離貪之故,信解出離;
    依瞋之盡,離瞋之故,信解出離;
    依痴之盡,離痴之故,信解出離。
    ﹙➋ 信解遠離 ☛﹚
    大德!世間有一類之具壽,有如是思惟者,謂:
    『此具壽貪著利養、恭敬、名聞而信解遠離。』
    大德!不可如是見。
    大德!諸漏已盡,(梵行)已住,已辦所辦之比丘,
    不見己之所辦、已辦之增益;
    依貪之盡,離貪之故,信解遠離;
    依瞋之盡,離瞋之故,信解遠離;
    依痴之盡,離痴之故,信解遠離。
    ﹙➌ 信解無瞋害 ☛﹚
    大德!世間有一類之具壽,有如是思惟者,謂:
    『此具壽信戒禁取為最勝,信解無瞋害。』
    大德!不可如是見。
    大德!諸漏已盡,(梵行)已住,已辦所辦之比丘,
    不見己之所辦、已辦之增益;
    依貪之盡,離貪之故,信解無瞋害;
    依瞋之盡,離瞋之故,信解無瞋害;
    依痴之盡,離痴之故,信解無瞋害。
    ﹙➍ 信解愛盡 ☛﹚
    大德!諸漏已盡,梵行已住,已辦所辦之比丘,
    不見己之所辦、已辦之增益;
    依貪之盡,離貪之故,信解愛盡;
    依瞋之盡,離瞋之故,信解愛盡;
    依痴之盡,離痴之故,信解愛盡。
    ﹙➎ 信解取盡 ☛﹚
    大德!諸漏已盡,梵行已住,已辦所辦之比丘,
    不見己之所辦、已辦之增益;
    依貪之盡,離貪之故,信解取盡;
    依瞋之盡,離瞋之故,信解取盡;
    依痴之盡,離痴之故,信解取盡。
    ﹙➏ 信解無痴 ☛﹚
    大德!諸漏已盡,梵行已住,已辦所辦之比丘,
    不見己之所辦、已辦之增益;
    依貪之盡,離貪之故,信解無痴;
    依瞋之盡,離瞋之故,信解無痴;
    依痴之盡,離痴之故,信解無痴。
    〔七、滅盡六根 ➥〕
    大德!如是心正解脫之比丘──
    ➊ 即使見眼前多眼所識之色,彼心不捉,
    彼心不雜,堅住而不動,唯隨觀於滅。
    ➋ (即使聞)多耳所識之聲,彼心不捉,彼心不雜,
    堅住而不動,唯隨觀於滅。
    ➌ (嗅多)鼻所識之香,彼心不捉,彼心不雜,
    堅住而不動,唯隨觀於滅。
    ➍ (舔多)舌所識之味,彼心不捉,彼心不雜,
    堅住而不動,唯隨觀於滅。
    ➎ (觸多)身所識之觸,彼心不捉,彼心不雜,
    堅住而不動,唯隨觀於滅。
    ➏ (乃至)了別多意所識之法,彼心不捉,
    彼心不雜,堅住而不動,唯隨觀於滅。
    〔八、穩如泰山 ➥〕
    大德!譬如石山之不缺,不脆,堅合於一;
    即使從東方而來之暴風雨亦不動,極不動不震。
    又,即使從西方而來之暴風雨亦不動,極不動不震。
    又,即使從北方而來之暴風雨亦不動,極不動不震。
    又,即使從南方而來之暴風雨亦不動,極不動不震。
    正如是,大德!如是心正解脫之比丘──
    ➊ 即使見眼前多眼所識之色,彼心不捉,
    彼心不雜,堅住而不動,唯隨觀於滅。
    ➋ (即使聞)多耳所識之聲,彼心不捉,彼心不雜,
    堅住而不動,唯隨觀於滅。
    ➌ (嗅多)鼻所識之香,彼心不捉,彼心不雜,
    堅住而不動,唯隨觀於滅。
    ➍ (舔多)舌所識之味,彼心不捉,彼心不雜,
    堅住而不動,唯隨觀於滅。
    ➎ (觸多)身所識之觸,彼心不捉,彼心不雜,
    堅住而不動,唯隨觀於滅。
    ➏ (乃至)了別多意所識之法,彼心不捉,
    彼心不雜,堅住而不動,唯隨觀於滅。」
    〔九、結語 ➥〕
    (具壽守籠那偈語:)
    「信解慾出離,乃至心遠離;
    信解無瞋害,乃至取滅盡。
    信解渴愛盡,乃至心無痴;
    曉了處生滅,心正得解脫。
    已得正解脫,比丘心寂靜;
    無已作聚集,亦無有所作。
    譬如一石山,不為風所動;
    生滅色味聲,香觸亦純一。
    可愛非可愛,不搖如是人;
    心堅得自由,唯隨觀謝滅。」』}

卍    卍    卍

《佛遺教經》課誦本【淺譯與解說版】 The Buddha's Last Bequest
── 佛曆 2562.8.18(日)菩提僧團 ──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(感謝您的留言!歡迎藏經校對,校對稿請寄回 “翠峰精舍” palitxt@gmail.com 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