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遺教經》淺譯與解說【第42句】(
請調高畫質至15分32秒)
[42] 如蜂採華,但取其味,不損色香。
【譯文】{就如同蜜蜂採集花蜜,只取一點花粉的味道……
並不會對花朵的顏色、花朵的香味造成損害。}
〖解說〗{《增支部經典‧六集‧初五十經篇‧天品‧六支施物經》說示(清淨的佈施):
☆ 符合清淨供養的六個條件 ➾
① 佈施的人:在佈施之前,善意快樂;
② 佈施的人:在佈施之時,讓心清淨;
③ 佈施的人:在佈施之後,心滿意足;
④ 受施的人:是離貪聖者(指阿羅漢果)或預流向、一來向、不還向、阿羅漢向;
⑤ 受施的人:是離瞋聖者(指含不還果以上)或預流向、一來向、不還向;
⑥ 受施的人:是離痴聖者(指阿羅漢果)或預流向、一來向、不還向、阿羅漢向。
☆ 三種福田 ➾
① 恩田(孝順父母);
② 敬田(供養三寶);
③ 悲田(佈施貧苦)。
『〔一、前言 ➥〕
某時,世尊住舍衛城,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烈香種樹村之難陀母優婆夷,向舍利弗、目犍連等為上首之比丘僧團,令作已符合六種條件之(清淨)供養。
世尊確實依已超人類之清淨天眼,觀察到:烈香種樹村之難陀母優婆夷,正向舍利弗、目犍連等為上首之比丘僧團,令作已符合六種條件之(清淨)供養。
見已,而告諸比丘曰:
〔二、清淨供養 ➥〕
「諸比丘!彼烈香種樹村之難陀母優婆夷,向舍利弗、目犍連等為上首之比丘僧團,令作已符合六種條件之(清淨)供養。
又,諸比丘!云何為已符合六種條件之(清淨)供養耶?
於此處,諸比丘!現有佈施者之三條件;受施者之三條件。
﹙➊ 施者三緣 ☙﹚
何等為佈施者之三條件耶?
諸比丘!世間有佈施者──
⑴ 佈施之前,善意快樂;
⑵ 當佈施之時,令心清淨、具足淨信;
⑶ 佈施之後,心滿意足。
此等為佈施者之三條件。
﹙➋ 受者三緣 ☙﹚
何等為受施者之三條件耶?
於此處,諸比丘!受施者──
⑴ 或已離貪,或已向調伏貪之智慧道跡而勤行;
⑵ 或已離瞋,或已向調伏瞋之智慧道跡而勤行;
⑶ 或已離痴,或已向調伏痴之智慧道跡而勤行。
此等為受施者之三條件。
如此為佈施者之三條件、受施者之三條件。
諸比丘!如此為符合六種條件之(清淨)供養。
﹙➌ 供養功德 ☙﹚
諸比丘!已符合如此六種條件之(清淨)供養,能帶來多少福德?不容易計算──
『唯此潤澤福德之果實、潤澤善行之果實、增長幸福,投生天界之原因;
能帶來安樂之異熟、導致生天、心滿意足、利益幸福!』
然而,(果報)實在不易測知、無法計算,唯有講述此等廣大聚集之福德,所定義之(大)數而已!
﹙➍ 功德海喻 ☙﹚
正如,諸比丘!於大海中,能擁有多少海水之容量?不容易計算──
『或已持來多少升(海)水;
或已持來多少百升(海)水;
或已持來多少千升(海)水;
或已持來多少百千升(海)水。』
然而,(大海)實在不易測知、無法計算,唯有講述此等廣大聚集之(海)水,所定義之(大)數而已!
﹙➎ 無量功德 ☙﹚
正像這樣,諸比丘!已符合如此六種條件之(清淨)供養,能帶來多少福德?實在不容易計算──
『唯此潤澤福德之果實、潤澤善行之果實、增長幸福,投生天界之原因;
能帶來安樂之異熟、導致生天、心滿意足、利益幸福!』
然而,(果報)實在不易測知、無法計算,唯有講述此等廣大聚集之福德,所定義之(大)數而已!」
〔三、總結 ➥〕
(世尊偈語:)
﹙➊ 施主淨信 ☙﹚
「佈施先善意(在佈施之前善意快樂);
施時心淨信(在佈施之時讓心清淨);
施已心滿足(在佈施之後心滿意足);
施主施圓足(施主之功德圓滿具足)。
﹙➋ 聖僧淨行 ☙﹚
離貪與離瞋(不但遠離貪欲和瞋恚),
離痴而無漏(又已遠離愚痴與漏流);
佈施福田地(賢聖僧已成圓滿福田),
淨行已認出(真修行者已辨認出來)!
﹙➌ 自利利他 ☙﹚
獨自洗淨已(施主靠自己洗滌乾淨),
親手作佈施(以自己雙手親自佈施);
自利與利他(因此自利又幫助他人),
供養成大果(這樣供養成就大福果)。
﹙➍ 功果圓滿 ☙﹚
明智供養已(智慧人這樣供養以後),
淨信心解脫(因為心解脫而有淨信);
無瞋世安樂(現世安樂已遠離惱害),
再生為賢智(來生他將再生為聖賢)。」』
《小部經典‧法句經‧華品‧往生忉利天女經》說示(貪著摘花的果報):
『(四八偈:)
「採集諸花冠(當摘取花卉添裝飾時),
世人心貪著(眾生的內心已被染著);
無智愛無饜(對於愛欲如果不知足),
走近死魔屠(當下已受死神的宰制)。」
(❄ 法句經故事:往生忉利天的女信徒 ~☺)
枯瑪莉是舍衛城的女信徒,十六歲時就結婚了,並且育有四個兒子。
她很有德行,喜歡以食物和其它必需品佈施修行的人。
她經常到僧伽精舍去清洗房舍,裝滿所有瓶罐的水,並且做其它的雜事。
她知道自己的前世,是忉利天王的妻子之一。
同時,她還清楚記得:
她是在所有的人都到花園摘花嬉戲時往生到人間的!
所以,每次供養比丘或做其它的功德時──
她都渴望將來能往生忉利天,再做忉利天王的妻子,一如前世般。
有一天,她生病去逝了!
並且,正如她熱烈期望地往生忉利天,成為忉利天王的妻子。
由於,忉利天的一天等於人間的一百年……
她再往生忉利天時,忉利天王等人還在花園裡玩,幾乎忘了她的存在。
所以,當她再度加入時,忉利天王問她一早上都到哪裡去了?
她告訴他,自己已經到人間走一回了!
這時候,比丘們向佛陀報告枯瑪莉去世的事。
佛陀說:
「生命是短暫的!
人還未能滿足感官慾望時,死亡已經奪走人的生命。」』
《相應部經典‧界相應‧種種品‧非種種受經》說示(六界的緣生):
『世尊說:「➊ 眼界、➋ 耳界、➌ 鼻界、➍ 舌界、➎ 身界、➏ 意界等。比丘們!這些,叫做種種界。
比丘們!什麼,叫做『緣種種界,生種種觸;緣種種觸,生種種受。緣種種受,非生種種觸;緣種種觸,非生種種界』呢?
比丘們!緣眼界,生眼觸;緣眼觸,生眼觸所生之受。緣眼觸所生之受,非生眼觸;緣眼觸,非生眼界。
緣耳界……
緣鼻界……
緣舌界……
緣身界……
緣意界,生意觸;緣意觸,生意觸所生之受。緣意觸所生之受,非生意觸;緣意觸,非生意界。」』
《相應部經典‧六處相應‧無明品‧遍知一切取著經》說示(緣鼻與香):
☆ 六入處(也叫一切、六界或種種界 Dhātunānattaṃ ) ➾
① 眼入處(眼根、色境、眼識、眼觸、以眼觸為緣所生之感受);
② 耳入處(耳根、聲境、耳識、耳觸、以耳觸為緣所生之感受);
③ 鼻入處(鼻根、香境、鼻識、鼻觸、以鼻觸為緣所生之感受);
④ 舌入處(舌根、味境、舌識、舌觸、以舌觸為緣所生之感受);
⑤ 身入處(身根、觸境、身識、身觸、以身觸為緣所生之感受);
⑥ 意入處(意根、法境、意識、意觸、以意觸為緣所生之感受)。
『〔一、總說 ➥〕
(爾時,世尊說:)「諸比丘!我將為汝等說示『完全洞察一切取著之教法』。
汝應諦聽!
又,諸比丘!何者稱為『完全洞察一切取著之教法』耶?
〔二、細說六界 ➥〕
﹙➊ 眼界緣生 ☙﹚
依眼根攀緣於色境,而形成眼識;
結合(根境識)三者,(稱為眼入處之)接觸;
依(眼入處之)接觸為助緣,而產生感受作用。
如此內觀,諸比丘!已聽聞(教法)之聖弟子──
既厭倦於眼根;
亦厭倦於色境;
亦厭倦於眼識;
亦厭倦於眼觸;
亦厭倦於(以此眼觸為緣所生之)感受作用。
對其(眼入處)厭倦,則彼脫離貪染;
脫離貪染,則彼(心)被解脫;
彼(心)被解脫,則其智慧知:『對我之取著,已完全洞察!』
﹙➋ 耳界緣生 ☙﹚
依耳根攀緣於聲境,而形成耳識……
﹙➌ 鼻界緣生 ☙﹚
依鼻根攀緣於香境,而形成鼻識……
﹙➍ 舌界緣生 ☙﹚
依舌根攀緣於味境,而形成舌識……
﹙➎ 身界緣生 ☙﹚
依身根攀緣於觸境,而形成身識……
﹙➏ 意界緣生 ☙﹚
依意根攀緣於法境,而形成意識;
結合(根境識)三者,(稱為意入處之)接觸;
依(意入處之)接觸為助緣,而產生感受作用。
如此內觀,諸比丘!已聽聞(教法)之聖弟子──
既厭倦於意根;
亦厭倦於法境;
亦厭倦於意識;
亦厭倦於意觸;
亦厭倦於(以此意觸為緣所生之)感受作用。
對其(意入處)厭倦,則彼脫離貪染;
脫離貪染,則彼(心)被解脫;
彼(心)被解脫,則其智慧知:『對我之取著,已完全洞察!』
〔三、結語 ➥〕
諸比丘!此者稱為『完全洞察一切取著之教法』。」』}
卍 卍 卍
《佛遺教經》課誦本【淺譯與解說版】 The Buddha's Last Bequest
── 佛曆 2562.8.18(日)菩提僧團 ──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(感謝您的留言!歡迎藏經校對,校對稿請寄回 “翠峰精舍” palitxt@gmail.com 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