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遺教經》淺譯與解說【第45句】(
請調高畫質至16分40秒)
第四品 ✩ 遠離惛眠──受持警寤 Exhortation on Sleeping (45~59)
[45] 汝等比丘!晝則勤心,修習善法,無令失時;
【譯文】{比丘們!在白天的時候應該用心觀察自己──
身受心法『四念住』,圓滿修習『七菩提分』等善法。
精進努力、不可懈怠!不要浪費自己生命的寶貴時間!}
〖解說〗{★ 什麼叫做:『四念住』呢?(就是) ➾
➀ 身念住、➁ 受念住、➂ 心念住、➃ 法念住。
《相應部經典‧根相應‧清淨品‧解說五根之二經》說示(詳細觀察四念住):
『聖弟子有念、成就最勝之念慧,對久前之所作、久前之所說,憶念、隨念。
➊ (隨觀身體:)彼隨時,在身體中,詳細觀看、立即發現(五蘊)身體,持續保持熱誠、正知、正念,於此──(身心)世界中,應可除去過去之貪愛、憂惱!
➋ (隨觀感受:)彼隨時,在感受中,詳細觀看、立即發現(苦樂)感受,持續保持熱誠、正知、正念,於此──(身心)世界中,應可除去過去之貪愛、憂惱!
➌ (隨觀心意:)彼隨時,在內心中,詳細觀看、立即發現種種心意,持續保持熱誠、正知、正念,於此──(身心)世界中,應可除去過去之貪愛、憂惱!
➍ (隨觀諸法:)彼隨時,在諸法中,詳細觀看、立即發現佛法真理,持續保持熱誠、正知、正念,於此──(身心)世界中,應可除去過去之貪愛、憂惱!』
★ 什麼叫做:『七菩提分』呢?(就是) ➾
七菩提分,也叫做:七圓覺支、七等覺支、七覺支、七覺分。
七菩提分,是覺行圓滿的七個條件 ➾
➊ 遍念菩提分;➋ 遍擇法菩提分;➌ 遍精進菩提分;
➍ 遍喜菩提分;➎ 遍輕安菩提分;➏ 遍定菩提分;
➐ 遍捨菩提分。
為什麼在七菩提分的前面,都要加一個『遍』字呢?
『七菩提分』是圓滿覺悟的條件,『遍』就是圓滿修持、完全不遺漏;
也就是七個覺悟的條件,都要圓滿修持、完全不遺漏(無漏)的意思。
《長部經典‧波梨品‧第三十三經‧合誦經》說示(法隨法行):
☆ 法隨法行( Dhammānudhammappaṭipatti ) ➾
又或譯為:法次法向。
漸次跟隨法之次第,向著法之道跡而行。
➊ 入出息念 ➾ ➋ 四念住 ➾ ➌ 七菩提分 ➾ ➍ 明與解脫。
《相應部經典‧無為相應‧第二品‧無為經》說示(四神足):
☆ 四神足( Cattāro iddhipādā ) ➾
又或譯為:四如意足。
① 欲神足( Chandasamādhipadhānasaṅkhārasamannāgataṃ ) ☞
具足欲定勝行之神足(已隨時獲得精神統一為修禪定而預備的決心神足)。
② 勤神足( Vīriyasamādhipadhānasaṅkhārasamannāgataṃ ) ☞
具足勤定勝行之神足(已隨時獲得精神統一為修禪定而預備的精進神足)。
③ 心神足( Cittasamādhipadhānasaṅkhārasamannāgataṃ ) ☞
具足心定勝行之神足(已隨時獲得精神統一為修禪定而預備的一心神足)。
④ 觀神足( Vīmaṃsasamādhipadhānasaṅkhārasamannāgataṃ ) ☞
具足觀定勝行之神足(已隨時獲得精神統一為修禪定而預備的觀智神足)。
☆ 內觀( Vipassanā ) ➾
又或譯為:毘婆舍那。
照見一切身心無常、苦、無我的本質,是培育觀智的方法。
☆ 觀智( Vīmaṃsa, Paññāya disvā ) ➾
經由直接觀察身心的禪法,以達到透視身心現象的洞察力。
☆ 照見( Ajjhupekkhitā ) ➾
把握當下、冷眼旁觀,從上方準確而仔細地直觀身心變化。
《相應部經典‧覺支相應‧覺支總攝品‧不共教說經》說示(七菩提分):
☆ 七菩提分( Satta bojjhaṅgā ) ➾
能導致完全覺悟的七個條件。
遍( Sam, Sama )是完全、平等、自己的意思;
引申涵義:和平、寂靜、不偏不倚、中道、自覺。
① 遍念菩提分( Satisambojjhaṅgo ) ☞
『內法之念,為遍念菩提分;外法之念,亦為遍念菩提分。』
念:活在當下、明確不忘、深切的注意。
② 遍擇法菩提分( Dhammavicayasambojjhaṅgo ) ☞
『於內法以慧抉擇、伺察、思慮,為遍擇法菩提分;於外法以慧抉擇、伺察、思慮、亦為遍擇法菩提分。』
擇法:由內觀的身心變化檢驗直接經驗。
③ 遍精進菩提分( Vīriyasambojjhaṅgo ) ☞
『身之精進,為遍精進菩提分;心之精進,亦為遍精進菩提分。』
精進:堅毅不撓、勇往直前不斷的內觀。
④ 遍喜菩提分( Pītisambojjhaṅgo ) ☞
『有尋、有伺之喜,為遍喜菩提分;無尋、無伺之喜,亦為遍喜菩提分。』
喜:由內觀生起現法樂住並以禪悅為食。
⑤ 遍輕安菩提分( Passaddhisambojjhaṅgo ) ☞
『身之輕安,為遍輕安菩提分;心之輕安,亦為遍輕安菩提分。』
輕安:生理與心理完全達到寂止的狀態。
⑥ 遍定菩提分( Samādhisambojjhaṅgo ) ☞
『有尋、有伺之定,亦為遍定菩提分;無尋、無伺之定,亦為遍定菩提分。』
定:現法樂住、精神統一、無量心解脫。
又或譯為:禪定、等持、三昧、三摩地。
⑦ 遍捨菩提分( Upekkhāsambojjhaṅgo ) ☞
『內法之捨,亦為遍捨菩提分;外法之捨,亦為遍捨菩提分。』
捨:以不干涉的方式平等而超然的觀照。
《中部經典‧不斷品‧第一百一十八經‧入出息念經》說示(如何圓滿四念住與七菩提分):
☆ 法念住 ➾ 觀四聖諦。
① 苦聖諦:依觀遠離,發現無常;
② 集聖諦:依觀離貪,於是離貪;
③ 滅聖諦:依觀滅盡,心得滅盡;
④ 道聖諦:向觀於捨,如實出離。
☆ 修習入出息念 ➾ 圓滿四念住
① 修習入出息念 ☞ 圓滿『身念住』
② 修習入出息念 ☞ 圓滿『受念住』
③ 修習入出息念 ☞ 圓滿『心念住』
④ 修習入出息念 ☞ 圓滿『法念住』
☆ 修習四念住 ➾ 圓滿七菩提分
① 修習身念住 ☞ 圓滿七菩提分
② 修習受念住 ☞ 圓滿七菩提分
③ 修習心念住 ☞ 圓滿七菩提分
④ 修習法念住 ☞ 圓滿七菩提分
☆ 修習身念住 ➾ 圓滿七菩提分
① 修習身念住 ☞ 圓滿『念菩提分』
② 修習身念住 ☞ 圓滿『擇法菩提分』
③ 修習身念住 ☞ 圓滿『精進菩提分』
④ 修習身念住 ☞ 圓滿『喜菩提分』
⑤ 修習身念住 ☞ 圓滿『輕安菩提分』
⑥ 修習身念住 ☞ 圓滿『定菩提分』
⑦ 修習身念住 ☞ 圓滿『捨菩提分』
☆ 修習受念住 ➾ 圓滿七菩提分
① 修習受念住 ☞ 圓滿『念菩提分』
② 修習受念住 ☞ 圓滿『擇法菩提分』
③ 修習受念住 ☞ 圓滿『精進菩提分』
④ 修習受念住 ☞ 圓滿『喜菩提分』
⑤ 修習受念住 ☞ 圓滿『輕安菩提分』
⑥ 修習受念住 ☞ 圓滿『定菩提分』
⑦ 修習受念住 ☞ 圓滿『捨菩提分』
☆ 修習心念住 ➾ 圓滿七菩提分
① 修習心念住 ☞ 圓滿『念菩提分』
② 修習心念住 ☞ 圓滿『擇法菩提分』
③ 修習心念住 ☞ 圓滿『精進菩提分』
④ 修習心念住 ☞ 圓滿『喜菩提分』
⑤ 修習心念住 ☞ 圓滿『輕安菩提分』
⑥ 修習心念住 ☞ 圓滿『定菩提分』
⑦ 修習心念住 ☞ 圓滿『捨菩提分』
☆ 修習法念住 ➾ 圓滿七菩提分
① 修習法念住 ☞ 圓滿『念菩提分』
② 修習法念住 ☞ 圓滿『擇法菩提分』
③ 修習法念住 ☞ 圓滿『精進菩提分』
④ 修習法念住 ☞ 圓滿『喜菩提分』
⑤ 修習法念住 ☞ 圓滿『輕安菩提分』
⑥ 修習法念住 ☞ 圓滿『定菩提分』
⑦ 修習法念住 ☞ 圓滿『捨菩提分』
☆ 修習七菩提分 ➾ 圓滿『明與解脫』
① 修習念菩提分 ☞ 圓滿『明與解脫』
② 修習擇法菩提分 ☞ 圓滿『明與解脫』
③ 修習精進菩提分 ☞ 圓滿『明與解脫』
④ 修習喜菩提分 ☞ 圓滿『明與解脫』
⑤ 修習輕安菩提分 ☞ 『明與解脫』
⑥ 修習定菩提分 ☞ 圓滿『明與解脫』
⑦ 修習捨菩提分 ☞ 圓滿『明與解脫』
☆ 入出息念三十四行相( Ānāpānassati ) ➾
字義叫做:憶念呼吸的止觀法門。
白話解釋:依照入息、出息、四念住、七菩提分──
明與解脫的修行次第,將禪修分為三十四種方式;
類似「六妙門」:數息、隨息、止、觀、還、淨。
又或譯為:入出息念、安那般那、安般念、安般。
☆ 身即是息 ➾
修安般念,圓滿念身;
所謂身者,即入出息!
① 憶念入息;
② 憶念出息;
③ 念長入息;
④ 念長出息;
⑤ 念短入息;
⑥ 念短出息;
⑦ 念身入息;
⑧ 念身出息;
⑨ 身安入息;
⑩ 身安出息。
☆ 受即注意 ➾
修安般念,圓滿念受;
所謂受者,對入出息,善加注意!
⑪ 念喜入息;
⑫ 念喜出息;
⑬ 念樂入息;
⑭ 念樂出息;
⑮ 念受入息;
⑯ 念受出息;
⑰ 捨受入息;
⑱ 捨受出息。
☆ 心即念知 ➾
修安般念,圓滿念心;
所謂心者,即正念、正知!
⑲ 念心入息;
⑳ 念心出息;
㉑ 捨念入息;
㉒ 捨念出息;
㉓ 心定入息;
㉔ 心定出息;
㉕ 解脫入息;
㉖ 解脫出息。
☆ 法即離貪 ➾
修安般念,圓滿念法;
所謂法者,對於貪、憂,善加觀察!
㉗ 無相入息;
㉘ 無相出息;
㉙ 離貪入息;
㉚ 離貪出息;
㉛ 滅盡入息;
㉜ 滅盡出息;
㉝ 出離入息;
㉞ 出離出息。
☆ 佛世時期印度的季節與月份 ➾
① 熱季( Gimha ,印度月份一月至四月) ☞
相當於公曆3月至6、7月;農曆2月16日至6月15日。
② 雨季( Vassa ,印度月份五月至八月) ☞
相當於公曆7月至10、11月;農曆6月16日至10月15日。
③ 寒季( Sisira ,印度月份九月至十二月) ☞
相當於公曆11月至2、3月;農曆10月16日至2月15日。
☆ 雨期安居( Vassa ) ➾
前安居相當於從農曆6月16日到9月15日;
前自恣日( Pavāraṇā )在農曆9月15日。
後安居相當於從農曆7月16日到10月15日;
後自恣日( Komudiṃ )在農曆10月15日。
☆ 後自恣日( Komudiṃ ) ➾
在迦刺底迦月( Kattikā )的滿月之日。
☆ 迦刺底迦月( Kattikā ) ➾
印度月份的第八月名,它相當於──
公曆10、11月;農曆9月16日至10月15日。
☆ 由旬( Yojana ) ➾
指一隻公牛行走一天的距離,大約可走二、三十公里。或指帝王一日行軍的路程,徒步行軍時速為四、五公里,一日約可行軍二十五至三十五公里。
『〈壹、說法緣起 ➲〉
如是我聞。
爾時,世尊住舍衛城東園之鹿母講堂,與許多眾所周知、已證通智之長老弟子俱,[名為:]
⑴ 具壽舍利弗;
⑵ 具壽大目犍連;
⑶ 具壽大迦葉;
⑷ 具壽大迦旃延;
⑸ 具壽大拘稀羅;
⑹ 具壽大劫賓那;
⑺ 具壽大純陀;
⑻ 具壽阿那律;
⑼ 具壽離婆多;
⑽ 及具壽阿難;
與其他許多眾所周知、已證通智之長老弟子俱。
復次,適逢其時,長老比丘,正為新學比丘隨教誡──勉勵敦促、反覆叮嚀。
有某些長老比丘,正為十位(新學)比丘隨教誡──勉勵敦促、反覆叮嚀;
又有某些長老比丘,正為二十位(新學)比丘隨教誡──勉勵敦促、反覆叮嚀;
又有某些長老比丘,正為三十位(新學)比丘隨教誡──勉勵敦促、反覆叮嚀;
又有某些長老比丘,正為四十位(新學)比丘隨教誡──勉勵敦促、反覆叮嚀。
且彼等新學比丘,因被長老比丘隨教誡──勉勵敦促、反覆叮嚀之時;
立即以智慧詳悉較先前更殊勝之禪相(順進分想──省察精勤禪相)。
由於,適逢其時,十五布薩日,當(雨季安居最後一天之儀式──)自恣日;
於滿月之夜晚,世尊已被比丘僧團所圍繞,露地而坐。
〈貳、教誡新學 ➲〉
其時,世尊環顧寂靜無聲之比丘僧團已,即刻告諸比丘言:
「諸比丘!我已精勤於此道跡之行道;
諸比丘!我之心已精勤於此道跡之行道。
是故,諸比丘!汝等急需更多程度為──
未獲得而應獲得(之道果)、為未到達而應到達(之聖道)、為未證得而應證得(之聖果),而發勤精進。
我於(雨安居後)第四月份(下個月 Kattikā )之滿月(──後自恣日),當歸來此舍衛城。」
當此地方之比丘,確實風聞「世尊於(雨安居後)第四月份(下個月 Kattikā )之滿月(──後自恣日),當歸來此舍衛城。」
其地方之比丘,即仰待世尊再入舍衛城訪問。
於是,彼等長老比丘,更盡心為新學比丘隨教誡──勉勵敦促、反覆叮嚀。
有某些長老比丘,正為十位(新學)比丘隨教誡──勉勵敦促、反覆叮嚀;
又有某些長老比丘,正為二十位(新學)比丘隨教誡──勉勵敦促、反覆叮嚀;
又有某些長老比丘,正為三十位(新學)比丘隨教誡──勉勵敦促、反覆叮嚀;
又有某些長老比丘,正為四十位(新學)比丘隨教誡──勉勵敦促、反覆叮嚀。
且彼等新學比丘,因被長老比丘隨教誡──勉勵敦促、反覆叮嚀之時;
立即以智慧詳悉較先前更殊勝之禪相(順進分想──省察精勤禪相)。
後時,適逢其時,十五布薩日,當(雨安居後)第四月份( Kattikā 之滿月)──後自恣日;
於滿月之夜晚,世尊已被比丘僧團所圍繞,露地而坐。
其時,世尊環顧寂靜無聲之比丘僧團已,即刻告諸比丘言:
〈叁、修習三十七道品及四無量心等 ➲〉
〔一、如來僧團 ➥〕
﹙➊ 涅槃法流 ☙﹚
「諸比丘!(此是)離饒舌之會眾;
諸比丘!(此是)不閒聊之會眾;
已使堅固安立於可以朝向(涅槃)之清淨(法)流。
﹙➋ 無上福田 ☙﹚
諸比丘!此是如來之比丘僧團;
諸比丘!此是如來之會眾;
關於此會眾之形象正如──
⑴ 應該值得景仰奉食;
⑵ 應該值得尊重款待;
⑶ 應該值得奉獻施物;
⑷ 應該值得合十禮敬;
⑸ 是世間之無上福田。
﹙➌ 少施多福 ☙﹚
諸比丘!此是如來之比丘僧團;
諸比丘!此是如來之會眾;
對於此會眾之(佈施)正如──
已給少量之佈施以後,變成豐富之(善果);
已給豐富之佈施以後,(獲得之善果)更多。
﹙➍ 世難值遇 ☙﹚
諸比丘!此是如來之比丘僧團;
諸比丘!此是如來之會眾;
關於此會眾之形象正如──
很難得被世間人所遇見。
﹙➎ 遠近馳名 ☙﹚
諸比丘!此是如來之比丘僧團;
諸比丘!此是如來之會眾;
關於此會眾之形象正如──
如為見彼,有持食器行走幾由旬(天數)之價值。
﹙➏ 漏盡聖者 ☙﹚
諸比丘!於此比丘僧團中,正有已修行成滿之漏盡阿羅漢──
應作(聖道)已作、已捨(五蘊)重擔、已達自己之福利、已遍盡再生(輪迴)之有結,已(獲得)完全智之解脫。
諸比丘!有如是形象之比丘,亦存在於此比丘僧團中。
﹙➐ 不還聖者 ☙﹚
諸比丘!於此比丘僧團中,正有已遍盡五下分結之結縛──
由於(證得聖果)不還法之緣故,於其世界成為化生之有情,不久(於彼處)完成涅槃。
諸比丘!有如是形象之比丘,亦存在於此比丘僧團中。
﹙➑ 二果聖者 ☙﹚
諸比丘!於此比丘僧團中,正有已遍盡三結之結縛──
由於貪、瞋、痴已減少,(成為)斯陀含之一來(聖者),唯有一次還來此世間以後,將盡苦邊際。
諸比丘!有如是形象之比丘,亦存在於此比丘僧團中。
﹙➒ 初果聖者 ☙﹚
諸比丘!於此比丘僧團中,正有已遍盡三結之結縛──
(由於證得)不墮惡趣之(聖)法,(成為)須陀洹之已入流聖者;已決定可到達彼岸、親證(無上)正覺之最終目標。
諸比丘!有如是形象之比丘,亦存在於此比丘僧團中。
〔二、修四念住 ➥〕
諸比丘!於此比丘僧團中,當實踐修行生活而安住之時,有已精進修習『四念住』者。
諸比丘!有如是形象之比丘,亦存在於此比丘僧團中。
〔三、修四正勤 ➥〕
諸比丘!於此比丘僧團中,當實踐修行生活而安住之時,有已精進修習『四正勤』者。
諸比丘!有如是形象之比丘,亦存在於此比丘僧團中。
〔四、修四神足 ➥〕
諸比丘!於此比丘僧團中,當實踐修行生活而安住之時,有已精進修習『四神足』者。
諸比丘!有如是形象之比丘,亦存在於此比丘僧團中。
〔五、修習五根 ➥〕
諸比丘!於此比丘僧團中,當實踐修行生活而安住之時,有已精進修習『五根』者。
諸比丘!有如是形象之比丘,亦存在於此比丘僧團中。
〔六、修習五力 ➥〕
諸比丘!於此比丘僧團中,當實踐修行生活而安住之時,有已精進修習『五力』者。
諸比丘!有如是形象之比丘,亦存在於此比丘僧團中。
〔七、七菩提分 ➥〕
諸比丘!於此比丘僧團中,當實踐修行生活而安住之時,有已精進修習『七菩提分』者。
諸比丘!有如是形象之比丘,亦存在於此比丘僧團中。
〔八、八聖道分 ➥〕
諸比丘!於此比丘僧團中,當實踐修行生活而安住之時,有已精進修習『八聖道分』者。
諸比丘!有如是形象之比丘,亦存在於此比丘僧團中。
〔九、四無量心 ➥〕
﹙➊ 慈無量心 ☙﹚
諸比丘!於此比丘僧團中,當實踐修行生活而安住之時,有已精進修習『慈無量心』者。
諸比丘!有如是形象之比丘,亦存在於此比丘僧團中。
﹙➋ 悲無量心 ☙﹚
諸比丘!於此比丘僧團中,當實踐修行生活而安住之時,有已精進修習『悲無量心』者。
諸比丘!有如是形象之比丘,亦存在於此比丘僧團中。
﹙➌ 喜無量心 ☙﹚
諸比丘!於此比丘僧團中,當實踐修行生活而安住之時,有已精進修習『喜無量心』者。
諸比丘!有如是形象之比丘,亦存在於此比丘僧團中。
﹙➍ 捨無量心 ☙﹚
諸比丘!於此比丘僧團中,當實踐修行生活而安住之時,有已精進修習『捨無量心』者。
諸比丘!有如是形象之比丘,亦存在於此比丘僧團中。
〔十、修不淨觀 ➥〕
諸比丘!於此比丘僧團中,當實踐修行生活而安住之時,有已精進修習『不淨觀』者。
諸比丘!有如是形象之比丘,亦存在於此比丘僧團中。
〔十一、修無常想 ➥〕
諸比丘!於此比丘僧團中,當實踐修行生活而安住之時,有已精進修習『無常想』者。
諸比丘!有如是形象之比丘,亦存在於此比丘僧團中。
〔十二、安那般那 ➥〕
諸比丘!於此比丘僧團中,當實踐修行生活而安住之時,有已精進修習『入出息念』者。
諸比丘!已修習入出息念者,彼更加多次認真地修習以後,則有大果報、大功德。
〈肆、明與解脫 ➲〉
〔一、安那般那法門總說 ➥〕
➊ 諸比丘!已修習入出息念者,彼更加多次認真地修習以後,則令四念住圓滿實踐。
➋ 已修習四念住者,彼更加多次認真地修習以後,即是令七菩提分圓滿成就之時。
➌ 已修習七菩提分者,彼更加多次認真地修習以後,即是令(漏盡)明與(慧)解脫圓滿成就之時。
〔二、安般法門,修四念住 ➥〕
又,諸比丘!如何稱為:『已修習入出息念者,彼更加多次認真地修習以後,則有大果報、大功德』耶?
諸比丘!比丘於此世間──
或往林中阿蘭若已,或往樹下已,或往隱僻無人之處已;
交叉雙腿、結跏趺坐已;
端正身體,熱切志向遍滿於前方、令臉嘴附近放鬆後,已深切注意於眼前。
﹙➊ 安般法門,修身念住 ☙﹚
他如此練習:『憶念而入息,憶念而出息。』
⑴ 當入息時──長(而明顯),徹知:『我入息──長。』
⑵ 當出息時──長(而明顯),徹知:『我出息──長。』
⑶ 當入息時──短(而微細),徹知:『我入息──短。』
⑷ 當出息時──短(而微細),徹知:『我出息──短。』
⑸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入息,同時快速對全身覺知。』
⑹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出息,同時快速對全身覺知。』
⑺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入息,應已使身行輕安──徹底安靜。』
⑻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出息,應已使身行輕安──徹底安靜。』
﹙➋ 安般法門,修受念住 ☙﹚
⑴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入息,同時快速對喜(禪支)覺知。』
⑵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出息,同時快速對喜(禪支)覺知。』
⑶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入息,同時快速對樂(禪支)覺知。』
⑷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出息,同時快速對樂(禪支)覺知。』
⑸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入息,同時快速對心行覺知。』
⑹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出息,同時快速對心行覺知。』
⑺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入息,應已使心行輕安──徹底安靜。』
⑻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出息,應已使心行輕安──徹底安靜。』
﹙➌ 安般法門,修心念住 ☙﹚
⑴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入息,同時快速對種種心意覺知。』
⑵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出息,同時快速對種種心意覺知。』
⑶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入息,讓心全面超越、導向徹底喜足。』
⑷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出息,讓心全面超越、導向徹底喜足。』
⑸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入息,我要讓心即刻得定。』
⑹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出息,我要讓心即刻得定。』
⑺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入息,即是令心解脫之時。』
⑻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出息,即是令心解脫之時。』
﹙➍ 安般法門,修法念住 ☙﹚
⑴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入息,隨時詳細觀看、迅速發現無常(而遠離)。』
⑵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出息,隨時詳細觀看、迅速發現無常(而遠離)。』
⑶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入息,隨時詳細觀看、迅速發現遠離而無貪染。』
⑷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出息,隨時詳細觀看、迅速發現遠離而無貪染。』
⑸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入息,隨時詳細觀看、迅速發現(貪染)而滅盡。』
⑹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出息,隨時詳細觀看、迅速發現(貪染)而滅盡。』
⑺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入息,隨時詳細觀看、迅速發現(滅盡)而導向捨離我執之所有依止。』
⑻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出息,隨時詳細觀看、迅速發現(滅盡)而導向捨離我執之所有依止。』
諸比丘!如是稱為:『已修習入出息念者,彼更加多次認真地修習以後,則有大果報、大功德。』
〈伍、修習入出息念,圓滿四念住 ➲〉
又,諸比丘!如何稱為:『已修習入出息念者,彼更加多次認真地修習以後,則令四念住圓滿實踐』耶?
〔一、修安般念,圓滿念身 ➥〕
諸比丘!如果比丘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則:
﹙➊ 身行寂靜 ☙﹚
⑴ 當入息時──長(而明顯),徹知:『我入息──長。』
⑵ 當出息時──長(而明顯),徹知:『我出息──長。』
⑶ 當入息時──短(而微細),徹知:『我入息──短。』
⑷ 當出息時──短(而微細),徹知:『我出息──短。』
⑸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入息,同時快速對全身覺知。』
⑹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出息,同時快速對全身覺知。』
⑺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入息,應已使身行輕安──徹底安靜。』
⑻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出息,應已使身行輕安──徹底安靜。』
諸比丘!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在身體中,詳細觀看、立即發現(五蘊)身體;
持續保持熱誠、正知、正念,於此──(身心)世界中,應可除去過去之貪愛、憂惱!
﹙➋ 身即是息 ☙﹚
諸比丘!凡於各式各樣之(五蘊)身體中,我曾必須說如是身者,即此:『入出息也!』
彼於其處,諸比丘!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在身體中,詳細觀看、立即發現(五蘊)身體;
持續保持熱誠、正知、正念,於此──(身心)世界中,應可除去過去之貪愛、憂惱!
〔二、修安般念,圓滿念受 ➥〕
諸比丘!如果比丘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則:
﹙➊ 心行寂靜 ☙﹚
⑴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入息,同時快速對喜(禪支)覺知。』
⑵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出息,同時快速對喜(禪支)覺知。』
⑶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入息,同時快速對樂(禪支)覺知。』
⑷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出息,同時快速對樂(禪支)覺知。』
⑸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入息,同時快速對心行覺知。』
⑹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出息,同時快速對心行覺知。』
⑺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入息,應已使心行輕安──徹底安靜。』
⑻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出息,應已使心行輕安──徹底安靜。』
諸比丘!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在感受中,詳細觀看、立即發現(苦樂)感受;
持續保持熱誠、正知、正念,於此──(身心)世界中,應可除去過去之貪愛、憂惱!
﹙➋ 受即注意 ☙﹚
諸比丘!凡於各式各樣之(苦樂)感受中,我曾必須說如是受者,即此:『對於入出息,準確而仔細之作意也!』
彼於其處,諸比丘!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在感受中,詳細觀看、立即發現(苦樂)感受;
持續保持熱誠、正知、正念,於此──(身心)世界中,應可除去過去之貪愛、憂惱!
〔三、修安般念,圓滿念心 ➥〕
諸比丘!如果比丘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則:
﹙➊ 心善解脫 ☙﹚
⑴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入息,同時快速對種種心意覺知。』
⑵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出息,同時快速對種種心意覺知。』
⑶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入息,讓心全面超越、導向徹底喜足。』
⑷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出息,讓心全面超越、導向徹底喜足。』
⑸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入息,我要讓心即刻得定。』
⑹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出息,我要讓心即刻得定。』
⑺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入息,即是令心解脫之時。』
⑻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出息,即是令心解脫之時。』
諸比丘!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在內心中,詳細觀看、立即發現種種心意;
持續保持熱誠、正知、正念,於此──(身心)世界中,應可除去過去之貪愛、憂惱!
﹙➋ 心即念知 ☙﹚
諸比丘!我必不曾言:『已被不正知者所疏忽健忘之入出息念!』
彼於其處,諸比丘!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在內心中,詳細觀看、立即發現種種心意;
持續保持熱誠、正知、正念,於此──(身心)世界中,應可除去過去之貪愛、憂惱!
〔四、修安般念,圓滿念法 ➥〕
諸比丘!如果比丘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則:
﹙➊ 慧善解脫 ☙﹚
⑴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入息,隨時詳細觀看、迅速發現無常(而遠離)。』
⑵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出息,隨時詳細觀看、迅速發現無常(而遠離)。』
⑶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入息,隨時詳細觀看、迅速發現遠離而無貪染。』
⑷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出息,隨時詳細觀看、迅速發現遠離而無貪染。』
⑸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入息,隨時詳細觀看、迅速發現(貪染)而滅盡。』
⑹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出息,隨時詳細觀看、迅速發現(貪染)而滅盡。』
⑺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入息,隨時詳細觀看、迅速發現(滅盡)而導向捨離我執之所有依止。』
⑻ 他如此練習:『我將出息,隨時詳細觀看、迅速發現(滅盡)而導向捨離我執之所有依止。』
諸比丘!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在諸法中,詳細觀看、立即發現佛法真理;
持續保持熱誠、正知、正念,於此──(身心)世界中,應可除去過去之貪愛、憂惱!
﹙➋ 法即離貪 ☙﹚
經由其觀智準確而仔細之即刻照見以後;
彼徹底捨斷──凡此一切之貪愛、憂惱。
彼於其處,諸比丘!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在諸法中,詳細觀看、立即發現佛法真理;
持續保持熱誠、正知、正念,於此──(身心)世界中,應可除去過去之貪愛、憂惱!
諸比丘!如是稱為:『已修習入出息念者,彼更加多次認真地修習以後,則令四念住圓滿實踐。』
〈陸、修習四念住,圓滿七菩提分 ➲〉
又,諸比丘!如何稱為:『已修習四念住者,彼更加多次認真地修習以後,即是令七菩提分圓滿成就之時』耶?
〔一、修習身念住,圓滿七菩提分 ➥〕
﹙➊ 修身念住,圓滿遍念 ☙﹚
諸比丘!如果比丘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在身體中,詳細觀看、立即發現(五蘊)身體;
持續保持熱誠、正知、正念,於此──(身心)世界中,應可除去過去之貪愛、憂惱!
則隨時(安住於修行),正念現前於彼(身念住)以後,已不被(不正知者所)疏忽健忘。
諸比丘!如果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
比丘之正念現前以後,已不被(不正知者所)疏忽健忘,則:
⑴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已開始精勤遍念菩提分於彼(身念住);
⑵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使發展培養遍念菩提分於彼(身念住);
⑶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至修習圓滿遍念菩提分於彼(身念住)。
﹙➋ 修身念住,圓滿擇法 ☙﹚
由於(身念住)真實清楚之覺念,當彼安住於(修行)生活之時──
依智慧詳悉,先行選擇分析、再徹底調查、研究其法已,則完全深入觀(神足)。
諸比丘!如果比丘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
由於(身念住)真實清楚之覺念,當安住於(修行)生活之時,
依智慧詳悉,先行選擇分析、再徹底調查、研究其法已,完全深入觀(神足),則:
⑴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已開始精勤遍擇法菩提分於彼(身念住);
⑵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使發展培養遍擇法菩提分於彼(身念住);
⑶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至修習圓滿遍擇法菩提分於彼(身念住)。
﹙➌ 修身念住,圓滿精進 ☙﹚
由於依彼之智慧詳悉,先行選擇分析、再徹底調查、研究其法已,完全深入觀(神足)──
則已開始精勤於不屈不撓之精進。
諸比丘!如果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
比丘之智慧詳悉,先行選擇分析、再徹底調查、研究其法已,完全深入觀(神足);
已開始精勤於不屈不撓之精進,則:
⑴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已開始精勤遍精進菩提分於彼(身念住);
⑵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使發展培養遍精進菩提分於彼(身念住);
⑶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至修習圓滿遍精進菩提分於彼(身念住)。
﹙➍ 修身念住,圓滿遍喜 ☙﹚
已開始精勤者,則出現不味著之禪悅歡喜。
諸比丘!如果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
已開始精勤之比丘,出現不味著之禪悅歡喜,則:
⑴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已開始精勤遍喜菩提分於彼(身念住);
⑵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使發展培養遍喜菩提分於彼(身念住);
⑶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至修習圓滿遍喜菩提分於彼(身念住)。
﹙➎ 修身念住,圓滿輕安 ☙﹚
彼心禪悅歡喜者,則身既輕安、心亦輕安。
諸比丘!如果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
心禪悅歡喜之比丘,身既輕安、心亦輕安,則:
⑴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已開始精勤遍輕安菩提分於彼(身念住);
⑵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使發展培養遍輕安菩提分於彼(身念住);
⑶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至修習圓滿遍輕安菩提分於彼(身念住)。
﹙➏ 修身念住,圓滿遍定 ☙﹚
彼身已輕安者,則定心於(現法)樂住。
諸比丘!如果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
身已輕安之比丘,定心於(現法)樂住,則:
⑴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已開始精勤遍定菩提分於彼(身念住);
⑵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使發展培養遍定菩提分於彼(身念住);
⑶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至修習圓滿遍定菩提分於彼(身念住)。
﹙➐ 修身念住,圓滿遍捨 ☙﹚
彼心統一已入真實清楚之禪定者,則(觀智)即刻有準確而仔細之照見。
諸比丘!如果比丘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
心已統一而入真實清楚之禪定,即刻有準確而仔細之(觀智)照見者,則:
⑴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已開始精勤遍捨菩提分於彼(身念住);
⑵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使發展培養遍捨菩提分於彼(身念住);
⑶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至修習圓滿遍捨菩提分於彼(身念住)。
〔二、修習受念住,圓滿七菩提分 ➥〕
﹙➊ 修受念住,圓滿遍念 ☙﹚
諸比丘!如果比丘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在感受中,詳細觀看、立即發現(苦樂)感受;
持續保持熱誠、正知、正念,於此──(身心)世界中,應可除去過去之貪愛、憂惱!
則隨時(安住於修行),正念現前於彼(受念住)以後,已不被(不正知者所)疏忽健忘。
諸比丘!如果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
比丘之正念現前以後,已不被(不正知者所)疏忽健忘,則:
⑴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已開始精勤遍念菩提分於彼(受念住);
⑵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使發展培養遍念菩提分於彼(受念住);
⑶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至修習圓滿遍念菩提分於彼(受念住)。
﹙➋ 修受念住,圓滿擇法 ☙﹚
由於(受念住)真實清楚之覺念,當彼安住於(修行)生活之時──
依智慧詳悉,先行選擇分析、再徹底調查、研究其法已,則完全深入觀(神足)。
諸比丘!如果比丘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
由於(受念住)真實清楚之覺念,當安住於(修行)生活之時,
依智慧詳悉,先行選擇分析、再徹底調查、研究其法已,完全深入觀(神足),則:
⑴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已開始精勤遍擇法菩提分於彼(受念住);
⑵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使發展培養遍擇法菩提分於彼(受念住);
⑶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至修習圓滿遍擇法菩提分於彼(受念住)。
﹙➌ 修受念住,圓滿精進 ☙﹚
由於依彼之智慧詳悉,先行選擇分析、再徹底調查、研究其法已,完全深入觀(神足)──
則已開始精勤於不屈不撓之精進。
諸比丘!如果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
比丘之智慧詳悉,先行選擇分析、再徹底調查、研究其法已,完全深入觀(神足);
已開始精勤於不屈不撓之精進,則:
⑴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已開始精勤遍精進菩提分於彼(受念住);
⑵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使發展培養遍精進菩提分於彼(受念住);
⑶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至修習圓滿遍精進菩提分於彼(受念住)。
﹙➍ 修受念住,圓滿遍喜 ☙﹚
已開始精勤者,則出現不味著之禪悅歡喜。
諸比丘!如果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
已開始精勤之比丘,出現不味著之禪悅歡喜,則:
⑴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已開始精勤遍喜菩提分於彼(受念住);
⑵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使發展培養遍喜菩提分於彼(受念住);
⑶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至修習圓滿遍喜菩提分於彼(受念住)。
﹙➎ 修受念住,圓滿輕安 ☙﹚
彼心禪悅歡喜者,則身既輕安、心亦輕安。
諸比丘!如果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
心禪悅歡喜之比丘,身既輕安、心亦輕安,則:
⑴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已開始精勤遍輕安菩提分於彼(受念住);
⑵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使發展培養遍輕安菩提分於彼(受念住);
⑶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至修習圓滿遍輕安菩提分於彼(受念住)。
﹙➏ 修受念住,圓滿遍定 ☙﹚
彼身已輕安者,則定心於(現法)樂住。
諸比丘!如果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
身已輕安之比丘,定心於(現法)樂住,則:
⑴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已開始精勤遍定菩提分於彼(受念住);
⑵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使發展培養遍定菩提分於彼(受念住);
⑶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至修習圓滿遍定菩提分於彼(受念住)。
﹙➐ 修受念住,圓滿遍捨 ☙﹚
彼心統一已入真實清楚之禪定者,則(觀智)即刻有準確而仔細之照見。
諸比丘!如果比丘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
心已統一而入真實清楚之禪定,即刻有準確而仔細之(觀智)照見者,則:
⑴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已開始精勤遍捨菩提分於彼(受念住);
⑵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使發展培養遍捨菩提分於彼(受念住);
⑶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至修習圓滿遍捨菩提分於彼(受念住)。
〔三、修習心念住,圓滿七菩提分 ➥〕
﹙➊ 修心念住,圓滿遍念 ☙﹚
諸比丘!如果比丘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在內心中,詳細觀看、立即發現種種心意;
持續保持熱誠、正知、正念,於此──(身心)世界中,應可除去過去之貪愛、憂惱!
則隨時(安住於修行),正念現前於彼(心念住)以後,已不被(不正知者所)疏忽健忘。
諸比丘!如果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
比丘之正念現前以後,已不被(不正知者所)疏忽健忘,則:
⑴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已開始精勤遍念菩提分於彼(心念住);
⑵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使發展培養遍念菩提分於彼(心念住);
⑶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至修習圓滿遍念菩提分於彼(心念住)。
﹙➋ 修心念住,圓滿擇法 ☙﹚
由於(心念住)真實清楚之覺念,當彼安住於(修行)生活之時──
依智慧詳悉,先行選擇分析、再徹底調查、研究其法已,則完全深入觀(神足)。
諸比丘!如果比丘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
由於(心念住)真實清楚之覺念,當安住於(修行)生活之時,
依智慧詳悉,先行選擇分析、再徹底調查、研究其法已,完全深入觀(神足),則:
⑴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已開始精勤遍擇法菩提分於彼(心念住);
⑵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使發展培養遍擇法菩提分於彼(心念住);
⑶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至修習圓滿遍擇法菩提分於彼(心念住)。
﹙➌ 修心念住,圓滿精進 ☙﹚
由於依彼之智慧詳悉,先行選擇分析、再徹底調查、研究其法已,完全深入觀(神足)──
則已開始精勤於不屈不撓之精進。
諸比丘!如果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
比丘之智慧詳悉,先行選擇分析、再徹底調查、研究其法已,完全深入觀(神足);
已開始精勤於不屈不撓之精進,則:
⑴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已開始精勤遍精進菩提分於彼(心念住);
⑵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使發展培養遍精進菩提分於彼(心念住);
⑶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至修習圓滿遍精進菩提分於彼(心念住)。
﹙➍ 修心念住,圓滿遍喜 ☙﹚
已開始精勤者,則出現不味著之禪悅歡喜。
諸比丘!如果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
已開始精勤之比丘,出現不味著之禪悅歡喜,則:
⑴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已開始精勤遍喜菩提分於彼(心念住);
⑵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使發展培養遍喜菩提分於彼(心念住);
⑶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至修習圓滿遍喜菩提分於彼(心念住)。
﹙➎ 修心念住,圓滿輕安 ☙﹚
彼心禪悅歡喜者,則身既輕安、心亦輕安。
諸比丘!如果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
心禪悅歡喜之比丘,身既輕安、心亦輕安,則:
⑴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已開始精勤遍輕安菩提分於彼(心念住);
⑵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使發展培養遍輕安菩提分於彼(心念住);
⑶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至修習圓滿遍輕安菩提分於彼(心念住)。
﹙➏ 修心念住,圓滿遍定 ☙﹚
彼身已輕安者,則定心於(現法)樂住。
諸比丘!如果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
身已輕安之比丘,定心於(現法)樂住,則:
⑴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已開始精勤遍定菩提分於彼(心念住);
⑵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使發展培養遍定菩提分於彼(心念住);
⑶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至修習圓滿遍定菩提分於彼(心念住)。
﹙➐ 修心念住,圓滿遍捨 ☙﹚
彼心統一已入真實清楚之禪定者,則(觀智)即刻有準確而仔細之照見。
諸比丘!如果比丘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
心已統一而入真實清楚之禪定,即刻有準確而仔細之(觀智)照見者,則:
⑴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已開始精勤遍捨菩提分於彼(心念住);
⑵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使發展培養遍捨菩提分於彼(心念住);
⑶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至修習圓滿遍捨菩提分於彼(心念住)。
〔四、修習法念住,圓滿七菩提分 ➥〕
﹙➊ 修法念住,圓滿遍念 ☙﹚
諸比丘!如果比丘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在諸法中,詳細觀看、立即發現佛法真理;
持續保持熱誠、正知、正念,於此──(身心)世界中,應可除去過去之貪愛、憂惱!
則隨時(安住於修行),正念現前於彼(法念住)以後,已不被(不正知者所)疏忽健忘。
諸比丘!如果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
比丘之正念現前以後,已不被(不正知者所)疏忽健忘,則:
⑴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已開始精勤遍念菩提分於彼(法念住);
⑵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使發展培養遍念菩提分於彼(法念住);
⑶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至修習圓滿遍念菩提分於彼(法念住)。
﹙➋ 修法念住,圓滿擇法 ☙﹚
由於(法念住)真實清楚之覺念,當彼安住於(修行)生活之時──
依智慧詳悉,先行選擇分析、再徹底調查、研究其法已,則完全深入觀(神足)。
諸比丘!如果比丘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
由於(法念住)真實清楚之覺念,當安住於(修行)生活之時,
依智慧詳悉,先行選擇分析、再徹底調查、研究其法已,完全深入觀(神足),則:
⑴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已開始精勤遍擇法菩提分於彼(法念住);
⑵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使發展培養遍擇法菩提分於彼(法念住);
⑶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至修習圓滿遍擇法菩提分於彼(法念住)。
﹙➌ 修法念住,圓滿精進 ☙﹚
由於依彼之智慧詳悉,先行選擇分析、再徹底調查、研究其法已,完全深入觀(神足)──
則已開始精勤於不屈不撓之精進。
諸比丘!如果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
比丘之智慧詳悉,先行選擇分析、再徹底調查、研究其法已,完全深入觀(神足);
已開始精勤於不屈不撓之精進,則:
⑴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已開始精勤遍精進菩提分於彼(法念住);
⑵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使發展培養遍精進菩提分於彼(法念住);
⑶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至修習圓滿遍精進菩提分於彼(法念住)。
﹙➍ 修法念住,圓滿遍喜 ☙﹚
已開始精勤者,則出現不味著之禪悅歡喜。
諸比丘!如果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
已開始精勤之比丘,出現不味著之禪悅歡喜,則:
⑴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已開始精勤遍喜菩提分於彼(法念住);
⑵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使發展培養遍喜菩提分於彼(法念住);
⑶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至修習圓滿遍喜菩提分於彼(法念住)。
﹙➎ 修法念住,圓滿輕安 ☙﹚
彼心禪悅歡喜者,則身既輕安、心亦輕安。
諸比丘!如果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
心禪悅歡喜之比丘,身既輕安、心亦輕安,則:
⑴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已開始精勤遍輕安菩提分於彼(法念住);
⑵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使發展培養遍輕安菩提分於彼(法念住);
⑶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至修習圓滿遍輕安菩提分於彼(法念住)。
﹙➏ 修法念住,圓滿遍定 ☙﹚
彼身已輕安者,則定心於(現法)樂住。
諸比丘!如果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
身已輕安之比丘,定心於(現法)樂住,則:
⑴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已開始精勤遍定菩提分於彼(法念住);
⑵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使發展培養遍定菩提分於彼(法念住);
⑶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至修習圓滿遍定菩提分於彼(法念住)。
﹙➐ 修法念住,圓滿遍捨 ☙﹚
彼心統一已入真實清楚之禪定者,則(觀智)即刻有準確而仔細之照見。
諸比丘!如果比丘無論何時(皆安住於修行),
心已統一而入真實清楚之禪定,即刻有準確而仔細之(觀智)照見者,則:
⑴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已開始精勤遍捨菩提分於彼(法念住);
⑵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使發展培養遍捨菩提分於彼(法念住);
⑶ 比丘隨時(安住於修行),至修習圓滿遍捨菩提分於彼(法念住)。
諸比丘!如是稱為:『已修習四念住者,彼更加多次認真地修習以後,即是令七菩提分圓滿成就之時。』
〈柒、修習七菩提分,圓滿明與解脫 ➲〉
又,諸比丘!如何稱為:『已修習七菩提分者,彼更加多次認真地修習以後,即是令(漏盡)明與(慧)解脫圓滿成就之時』耶?
〔一、修遍念覺,圓明明德 ➥〕
諸比丘!比丘於此世間──
已遠離依止、已離貪依止、已滅盡依止、(使我執)立即被迴向為棄捨,以從事修習『遍念菩提分』。
〔二、修擇法覺,圓明明德 ➥〕
已遠離依止、已離貪依止、已滅盡依止、(使我執)立即被迴向為棄捨,以從事修習『遍擇法菩提分』。
〔三、修精進覺,圓明明德 ➥〕
已遠離依止、已離貪依止、已滅盡依止、(使我執)立即被迴向為棄捨,以從事修習『遍精進菩提分』。
〔四、修遍喜覺,圓明明德 ➥〕
已遠離依止、已離貪依止、已滅盡依止、(使我執)立即被迴向為棄捨,以從事修習『遍喜菩提分』。
〔五、修輕安覺,圓明明德 ➥〕
已遠離依止、已離貪依止、已滅盡依止、(使我執)立即被迴向為棄捨,以從事修習『遍輕安菩提分』。
〔六、修遍定覺,圓明明德 ➥〕
已遠離依止、已離貪依止、已滅盡依止、(使我執)立即被迴向為棄捨,以從事修習『遍定菩提分』。
〔七、修遍捨覺,圓明明德 ➥〕
已遠離依止、已離貪依止、已滅盡依止、(使我執)立即被迴向為棄捨,以從事修習『遍捨菩提分』。
諸比丘!如是稱為:『已修習七菩提分者,彼更加多次認真地修習以後,即是令(漏盡)明與(慧)解脫圓滿成就之時。』」
〈捌、結語 ➲〉
世尊曾如此敘述。
由於(法門)已被世尊所宣說,彼等比丘,即刻心滿意足、感到非常歡喜。』
★ 什麼叫做:『四無量心』(慈悲喜捨)呢?(就是) ➾
四無量心,也稱為『四梵住』就是遍滿──
慈心、悲心、喜心、捨心,四種無量心。
《相應部經典‧覺支相應‧覺支總攝品‧四無量心解脫經》說示(四無量心):
〝(一、觀察進入禪定之四無量心:)
比丘們!你們想要斷除『五蓋』──使智慧無力之五隨煩惱心;
應以慈心(悲心……喜心……捨心),遍滿一方而住。
同第二方,同第三方,同第四方,如是,於上、下、四維、一切處、一切方;
伴隨著慈心(悲心……喜心……捨心),遍滿一切世界、廣、大、無量,以無怨、無瞋之心遍滿而住。
(二、四無量心依四聖諦,令圓滿明與解脫:)……比丘們!這裡有比丘:
➊ 依(苦)遠離、依(集)離貪、依(滅)滅盡、向(道)於捨,以修習──
伴隨著慈心(悲心……喜心……捨心)之『遍念菩提分』;
➋ 依遠離、依離貪、依滅盡、向於捨,以修習──
伴隨著慈心(悲心……喜心……捨心)之『遍擇法菩提分』;
➌ 依遠離、依離貪、依滅盡、向於捨,以修習──
伴隨著慈心(悲心……喜心……捨心)之『遍精進菩提分』;
➍ 依遠離、依離貪、依滅盡、向於捨,以修習──
伴隨著慈心(悲心……喜心……捨心)之『遍喜菩提分』;
➎ 依遠離、依離貪、依滅盡、向於捨,以修習──
伴隨著慈心(悲心……喜心……捨心)之『遍輕安菩提分』;
➏ 依遠離、依離貪、依滅盡、向於捨,以修習──
伴隨著慈心(悲心……喜心……捨心)之『遍定菩提分』;
➐ 依遠離、依離貪、依滅盡、向於捨,以修習──
伴隨著慈心(悲心……喜心……捨心)之『遍捨菩提分』。
(三、修習四無量心之違逆想,以熄滅貪心與瞋心:)
⓵ 彼若欲『於非違逆,以違逆想』而住者,則以『違逆想』而住。
⓶ 若欲『於違逆,以非違逆想』而住者,則以『非違逆想』而住。
⓷ 若欲『於非違逆與違逆,以違逆想』而住者,則以『違逆想』而住。
⓸ 若欲『於違逆與非違逆,以非違逆想』而住者,則以『非違逆想』而住。
⓹ 若欲『俱遮非違逆與違逆,以捨正念、正知』而住者,則住於『捨正念、正知』……。〞}
卍 卍 卍
《佛遺教經》課誦本【淺譯與解說版】 The Buddha's Last Bequest
── 佛曆 2562.8.18(日)菩提僧團 ──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(感謝您的留言!歡迎藏經校對,校對稿請寄回 “翠峰精舍” palitxt@gmail.com 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