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遺教經》淺譯與解說【第137句】(
請調高畫質至59分16秒)
[137] 集(聖諦)真是因,更無異因;
【譯文】{集聖諦──貪瞋痴──是五蘊流轉的真正原因:
生死輪迴,並不是上帝、空性、阿賴耶或其他原因造成的!}
〖解說〗{根本原因,在於眾生不肯放下自己無明和有愛……
佛陀的聖弟子〝收集〞戒定慧;無明凡夫〝收集〞貪瞋痴。
所以,集聖諦(戒定慧)離貪最上有為法,也是第一義諦!
★ 什麼叫做:〝輪迴〞呢?
《相應部經典‧蘊相應‧華品‧繩繫經》說示(輪迴沒有期限):
「諸比丘!大海有乾枯歸無之時。諸比丘!而我不說無明所蓋,渴愛所繫,流轉輪迴之眾生,有苦之邊際。」
★ 什麼叫做:〝無明〞呢?
《相應部經典‧閻浮車相應‧閻浮車品‧無明經》說示(無明是不洞察四聖諦):
〝〈壹、不見四諦 ➲〉
(閻浮車遊方沙門問:)
「友,舍利弗!其被稱為:『無明、無明』者;
友!何者稱為:『無明』耶?」
「友!凡是因(五取蘊)苦而無智;
因(五取蘊)苦之集起而無智;
因(五取蘊)苦之滅盡而無智;
因迅速到達(五取蘊)苦滅之道跡而無智。
友!此被稱為:『無明!』」
〈貳、明德之道 ➲〉
「然而,友!有其捨棄無明之道跡耶?」
「實然,友!有其捨棄無明之道跡!」
「然者,友!何者是其捨棄無明之道跡耶?」
「友!此八聖道分,正是其捨棄無明之道跡,如下:
⑴ 正見、⑵ 正思惟、⑶ 正語、⑷ 正業、⑸ 正命、⑹ 正精進、⑺ 正念、⑻ 正定。
友!此道、此跡!是其捨棄無明(之道跡)!」
〈叁、結語 ➲〉
「友!此道賢善、此跡賢善!其捨棄無明(之道跡賢善)!
友,舍利弗!不放逸已,又足以(精勤)。」〞
《相應部經典‧蘊相應‧說法品‧無明經》說示(無明是不洞察五蘊流轉):
〝〈壹、前言 ➲〉
[爾時,世尊]在舍衛城因緣。
爾時,有一比丘,往詣世尊之處;至已,禮敬世尊,坐於一旁。
坐於一旁之某比丘,曾如此白世尊言:
〈貳、無明凡夫 ➲〉
「大德!其被稱為:『無明、無明』者;
大德!何者稱為:『無明』耶?
又由於何者,可被稱為:『無明之已入迷者』耶?」
〈叁、佛陀開釋 ➲〉
〔㊀ 不內觀色 ➥〕
「比丘!尚未聽聞(佛法)之凡夫於此世間──
其無慧知:『色(蘊)!』
其無慧知:『色(蘊)之集起!』
其無慧知:『色(蘊)之滅盡!』
其無慧知:『迅速到達色(蘊)滅盡之道跡!』
〔㊁ 不內觀受 ➥〕
比丘!尚未聽聞(佛法)之凡夫於此世間──
其無慧知:『受(蘊)!』
其無慧知:『受(蘊)之集起!』
其無慧知:『受(蘊)之滅盡!』
其無慧知:『迅速到達受(蘊)滅盡之道跡!』
〔㊂ 不內觀想 ➥〕
比丘!尚未聽聞(佛法)之凡夫於此世間──
其無慧知:『想(蘊)!』
其無慧知:『想(蘊)之集起!』
其無慧知:『想(蘊)之滅盡!』
其無慧知:『迅速到達想(蘊)滅盡之道跡!』
〔㊃ 不內觀行 ➥〕
比丘!尚未聽聞(佛法)之凡夫於此世間──
其無慧知:『行(蘊)!』
其無慧知:『行(蘊)之集起!』
其無慧知:『行(蘊)之滅盡!』
其無慧知:『迅速到達行(蘊)滅盡之道跡!』
〔㊄ 不內觀識 ➥〕
比丘!尚未聽聞(佛法)之凡夫於此世間──
其無慧知:『識(蘊)!』
其無慧知:『識(蘊)之集起!』
其無慧知:『識(蘊)之滅盡!』
其無慧知:『迅速到達識(蘊)滅盡之道跡!』
〈肆、總結 ➲〉
比丘!此被稱為:『無明!』
又由於此者,可被稱為:『無明之已入迷者!』」〞
《增支部經典‧十集‧五十經篇之二‧雙品‧有愛經》說示(無明是因為親近惡知識):
☆ 輪迴的因緣 ➾
① 親近惡知識──結交不正直人士;
② 聽聞惡法──迷信不道德的偏見;
③ 不信──對於佛法僧戒心存懷疑;
④ 不如理作意──不正確注意五蓋;
⑤ 失念不觀照──對四念住不正知;
⑥ 不防護根門──不清淨守護六根;
⑦ 三惡行──造作身、語、意惡業;
⑧ 五蓋──被五蓋煩惱障礙了智慧;
⑨ 無明──不以其智慧洞察四聖諦;
⑩ 有愛──渴望再生導致輪迴轉世。
☆ 涅槃的道跡 ➾
① 親近善知識──結交有道德人士;
② 聽聞正法──信受佛陀真實教導;
③ 有信仰──對於佛法僧戒有信心;
④ 如理作意──徹底內觀去除五蓋;
⑤ 注意觀照──對四念住正念正知;
⑥ 防護根門──清淨守護六根律儀;
⑦ 三善行──具足身、語、意功德;
⑧ 四念住──由身語意成就四念住;
⑨ 七菩提分──依戒定慧覺行圓滿;
⑩ 明與解脫──導致涅槃不再流轉。
〝〈壹、輪迴本際 ➲〉
(爾時,世尊說:)
「諸比丘!由於『有愛──渴望再生導致輪迴轉世』之本際,不以智慧了知者(,彼邪思惟):
『從此之前,曾不存在「有愛」;更於從此之後,隨即自己變成「有愛」!』
如此,諸比丘!僅僅可被他人欺騙言說。
與其相反,以智慧了知者(,彼正思惟):
『此是「有愛」之緣所依──必要條件!』
〈貳、近惡知識 ➲〉
〔一、有愛之因 ➥〕
﹙➊ 無明緣愛 ☛﹚
復次,諸比丘!我必須說:『「有愛」有食物之滋養,並非無食物之滋養!』
然而,『有愛』經何者食物之滋養,所以導致輪迴轉世耶?
當回答彼:『無明(──對於「四聖諦」苦、集、滅、道,不以其智慧徹知)!』
﹙➋ 五蓋緣痴 ☛﹚
復次,諸比丘!我必須說:『「無明」有食物之滋養,並非無食物之滋養!』
然而,『無明』經何者食物之滋養(,所以導致有愛)耶?
當回答彼:『五蓋(──愛欲蓋、瞋恚蓋、惛眠蓋、掉悔蓋、疑惑蓋)!』
﹙➌ 惡行緣蓋 ☛﹚
復次,諸比丘!我必須說:『「五蓋」有食物之滋養,並非無食物之滋養!』
然而,『五蓋』經何者食物之滋養(,所以導致無明)耶?
當回答彼:『三惡行(──身惡行、語惡行、意惡行)!』
﹙➍ 不護緣惡 ☛﹚
復次,諸比丘!我必須說:『「三惡行」有食物之滋養,並非無食物之滋養!』
然而,『三惡行』經何者食物之滋養(,所以導致五蓋)耶?
當回答彼:『不防護根門(──不守護根門之清淨律儀)!』
﹙➎ 邪緣不護 ☛﹚
復次,諸比丘!我必須說:『「不防護根門」有食物之滋養,並非無食物之滋養!』
然而,『不防護根門』經何者食物之滋養(,所以導致三惡行)耶?
當回答彼:『失念不觀照(──對於「四念住」身、受、心、法,不正念正知)!』
﹙➏ 非理緣邪 ☛﹚
復次,諸比丘!我必須說:『「失念不觀照」有食物之滋養,並非無食物之滋養!』
然而,『失念不觀照』經何者食物之滋養(,所以導致不防護根門)耶?
當回答彼:『不如理作意(──對於「五蓋」,既不合適、又欠思考地關注)!』
﹙➐ 疑緣非理 ☛﹚
復次,諸比丘!我必須說:『「不如理作意」有食物之滋養,並非無食物之滋養!』
然而,『不如理作意』經何者食物之滋養(,所以導致失念不觀照)耶?
當回答彼:『不信(──對於「四預流分」親近善士、聽聞正法、如理作意、法隨法行,心存懷疑)!』
﹙➑ 邪見緣疑 ☛﹚
復次,諸比丘!我必須說:『「不信」有食物之滋養,並非無食物之滋養!』
然而,『不信』經何者食物之滋養(,所以導致不如理作意)耶?
當回答彼:『聽聞惡法(──因信無道德觀念之言論,受其迷惑)!』
﹙➒ 師緣邪見 ☛﹚
復次,諸比丘!我必須說:『「聽聞惡法」有食物之滋養,並非無食物之滋養!』
然而,『聽聞惡法』經何者食物之滋養(,所以導致不信)耶?
當回答彼:『親近惡知識(──結交背離倫理道德之不正人士)!』
〔二、邪師惡友 ➥〕
諸比丘!正是如此──
﹙➊ 師緣邪見 ☛﹚
(如果)實踐『親近惡知識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聽聞惡法』圓滿;
﹙➋ 邪見緣疑 ☛﹚
(如果)實踐『聽聞惡法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不信』圓滿;
﹙➌ 疑緣非理 ☛﹚
(如果)實踐『不信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不如理作意』圓滿;
﹙➍ 非理緣邪 ☛﹚
(如果)實踐『不如理作意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失念不觀照』圓滿;
﹙➎ 邪緣不護 ☛﹚
(如果)實踐『失念不觀照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不防護根門』圓滿;
﹙➏ 不護緣惡 ☛﹚
(如果)實踐『不防護根門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三惡行』圓滿;
﹙➐ 惡行緣蓋 ☛﹚
(如果)實踐『三惡行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五蓋』圓滿;
﹙➑ 五蓋緣痴 ☛﹚
(如果)實踐『五蓋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無明』圓滿;
﹙➒ 無明緣愛 ☛﹚
(如果)實踐『無明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有愛』圓滿;
﹙➓ 有愛因食 ☛﹚
諸如此類,由於存在食物之滋養,因此『有愛──渴望再生導致輪迴轉世』跟著發生。
〔三、惡貫滿盈 ➥〕
猶如,諸比丘!從山上天降傾盆大雨之時──
其水如果先將低窪地區滿溢以後,才使山巖、溪澗成滿;
先將山巖、溪澗滿溢以後,才使小池塘成滿;
先將小池塘滿溢以後,才使大池塘成滿;
先將大池塘滿溢以後,才使小河川成滿;
先將小河川滿溢以後,才使大河川成滿;
先將大河川滿溢以後,才使大海洋成滿;
諸如此類,由於存在大海食物之滋養,因此大海洋跟著出現。
諸比丘!正是如此──
﹙➊ 師緣邪見 ☛﹚
(如果)實踐『親近惡知識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聽聞惡法』圓滿;
﹙➋ 邪見緣疑 ☛﹚
(如果)實踐『聽聞惡法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不信』圓滿;
﹙➌ 疑緣非理 ☛﹚
(如果)實踐『不信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不如理作意』圓滿;
﹙➍ 非理緣邪 ☛﹚
(如果)實踐『不如理作意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失念不觀照』圓滿;
﹙➎ 邪緣不護 ☛﹚
(如果)實踐『失念不觀照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不防護根門』圓滿;
﹙➏ 不護緣惡 ☛﹚
(如果)實踐『不防護根門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三惡行』圓滿;
﹙➐ 惡行緣蓋 ☛﹚
(如果)實踐『三惡行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五蓋』圓滿;
﹙➑ 五蓋緣痴 ☛﹚
(如果)實踐『五蓋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無明』圓滿;
﹙➒ 無明緣愛 ☛﹚
(如果)實踐『無明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有愛』圓滿;
﹙➓ 有愛因食 ☛﹚
諸如此類,由於存在食物之滋養,因此『有愛──渴望再生導致輪迴轉世』跟著發生。
〈叁、近善知識 ➲〉
〔一、有明之因 ➥〕
﹙➊ 覺支緣悟 ☞﹚
復次,諸比丘!我必須說:『「(漏盡)明與(慧)解脫」有食物之滋養,並非無食物之滋養!』
然而,『(漏盡)明與(慧)解脫』經何者食物之滋養(,所以導致離開輪迴轉世)耶?
當回答彼:『七菩提分(──念菩提分、擇法菩提分、精進菩提分、喜菩提分、輕安菩提分、定菩提分、捨菩提分)!』
﹙➋ 念住緣覺 ☞﹚
復次,諸比丘!我必須說:『「七菩提分」有食物之滋養,並非無食物之滋養!』
然而,『七菩提分』經何者食物之滋養(,所以導致漏盡明與慧解脫)耶?
當回答彼:『四念住(──身念住、受念住、心念住、法念住)!』
﹙➌ 善行緣念 ☞﹚
復次,諸比丘!我必須說:『「四念住」有食物之滋養,並非無食物之滋養!』
然而,『四念住』經何者食物之滋養(,所以導致圓滿七菩提分)耶?
當回答彼:『三善行(──身善行、語善行、意善行)!』
﹙➍ 護根緣善 ☞﹚
復次,諸比丘!我必須說:『「三善行」有食物之滋養,並非無食物之滋養!』
然而,『三善行』經何者食物之滋養(,所以導致圓滿四念住)耶?
當回答彼:『防護根門(──守護根門之清淨律儀)!』
﹙➎ 正念緣護 ☞﹚
復次,諸比丘!我必須說:『「防護根門」有食物之滋養,並非無食物之滋養!』
然而,『防護根門』經何者食物之滋養(,所以導致三善行)耶?
當回答彼:『注意觀照(──對於「四念住」身、受、心、法,正念正知)!』
﹙➏ 理緣正念 ☞﹚
復次,諸比丘!我必須說:『「注意觀照」有食物之滋養,並非無食物之滋養!』
然而,『注意觀照』經何者食物之滋養(,所以導致防護根門)耶?
當回答彼:『如理作意(──對於「五蓋」,由完整徹底、明智審慎地內觀而捨離)!』
﹙➐ 信緣如理 ☞﹚
復次,諸比丘!我必須說:『「如理作意」有食物之滋養,並非無食物之滋養!』
然而,『如理作意』經何者食物之滋養(,所以導致注意觀照)耶?
當回答彼:『有信仰(──對於「四預流分」親近善士、聽聞正法、如理作意、法隨法行,熱忱淨信)!』
﹙➑ 正見緣信 ☞﹚
復次,諸比丘!我必須說:『「有信仰」有食物之滋養,並非無食物之滋養!』
然而,『有信仰』經何者食物之滋養(,所以導致如理作意)耶?
當回答彼:『聽聞正法(──對於佛陀真實之教導,歡喜聽受)!』
﹙➒ 師緣正見 ☞﹚
復次,諸比丘!我必須說:『「聽聞正法」有食物之滋養,並非無食物之滋養!』
然而,『聽聞正法』經何者食物之滋養(,所以導致有信仰)耶?
當回答彼:『親近善知識(──結交具備倫理道德之正直人士)!』
〔二、良師益友 ➥〕
﹙➊ 師緣正見 ☞﹚
諸比丘!正是如此──
(如果)實踐『親近善知識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聽聞正法』圓滿;
﹙➋ 正見緣信 ☞﹚
(如果)實踐『聽聞正法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有信仰』圓滿;
﹙➌ 信緣如理 ☞﹚
(如果)實踐『有信仰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如理作意』圓滿;
﹙➍ 理緣正念 ☞﹚
(如果)實踐『如理作意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注意觀照』圓滿;
﹙➎ 正念緣護 ☞﹚
(如果)實踐『注意觀照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防護根門』圓滿;
﹙➏ 護根緣善 ☞﹚
(如果)實踐『防護根門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三善行』圓滿;
﹙➐ 善行緣念 ☞﹚
(如果)實踐『三善行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四念住』圓滿;
﹙➑ 念住緣覺 ☞﹚
(如果)實踐『四念住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七菩提分』圓滿;
﹙➒ 覺支緣悟 ☞﹚
(如果)實踐『七菩提分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(漏盡)明與(慧)解脫』圓滿;
﹙➓ 有明因食 ☞﹚
諸如此類,由於存在食物之滋養,因此『(漏盡)明與(慧)解脫(──導致涅槃不再流轉)』跟著實踐。
〔三、滿功德海 ➥〕
猶如,諸比丘!從山上天降傾盆大雨之時──
其水如果先將低窪地區滿溢以後,才使山巖、溪澗成滿;
先將山巖、溪澗滿溢以後,才使小池塘成滿;
先將小池塘滿溢以後,才使大池塘成滿;
先將大池塘滿溢以後,才使小河川成滿;
先將小河川滿溢以後,才使大河川成滿;
先將大河川滿溢以後,才使大海洋成滿;
諸如此類,由於存在大海食物之滋養,因此大海洋跟著出現。
諸比丘!正是如此──
﹙➊ 師緣正見 ☞﹚
(如果)實踐『親近善知識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聽聞正法』圓滿;
﹙➋ 正見緣信 ☞﹚
(如果)實踐『聽聞正法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有信仰』圓滿;
﹙➌ 信緣如理 ☞﹚
(如果)實踐『有信仰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如理作意』圓滿;
﹙➍ 理緣正念 ☞﹚
(如果)實踐『如理作意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注意觀照』圓滿;
﹙➎ 正念緣護 ☞﹚
(如果)實踐『注意觀照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防護根門』圓滿;
﹙➏ 護根緣善 ☞﹚
(如果)實踐『防護根門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三善行』圓滿;
﹙➐ 善行緣念 ☞﹚
(如果)實踐『三善行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四念住』圓滿;
﹙➑ 念住緣覺 ☞﹚
(如果)實踐『四念住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七菩提分』圓滿;
﹙➒ 覺支緣悟 ☞﹚
(如果)實踐『七菩提分』完成以後,則使『(漏盡)明與(慧)解脫』圓滿;
﹙➓ 有明因食 ☞﹚
諸如此類,由於存在食物之滋養,因此『(漏盡)明與(慧)解脫(──導致涅槃不再流轉)』跟著實踐。」〞
《相應部經典‧六處相應‧無明品‧捨離無明經》說示(捨十八界生起智明):
〝〈壹、前言 ➲〉
[爾時,世尊]在舍衛城因緣。
爾時,有一比丘,往詣世尊之處;至已,禮敬世尊,坐於一旁。
坐於一旁之某比丘,曾如此白世尊言:
〈貳、生起智明 ➲〉
「大德!應由何知、應由何見?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耶?」
〈叁、佛陀開釋 ➲〉
〔㊀ 內觀眼處 ➥〕
﹙➊ 照見眼根 ☙﹚
「比丘!實由內觀而知、徹見『眼根』是無常性,則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
﹙➋ 照見色境 ☙﹚
由內觀而知、徹見『色境』是無常性,則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
﹙➌ 照見眼識 ☙﹚
由內觀而知、徹見『眼識』是無常性,則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
﹙➍ 照見眼觸 ☙﹚
由內觀而知、徹見『眼觸』是無常性,則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
﹙➎ 照見眼受 ☙﹚
復次,凡緣此眼觸,當感受被生起之後──
或樂、或苦、或不苦不樂者……
亦由內觀而知、徹見彼是無常性,則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
〔㊁ 內觀耳處 ➥〕
﹙➊ 照見耳根 ☙﹚
由內觀而知、徹見『耳根』是無常性,則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
﹙➋ 照見聲境 ☙﹚
由內觀而知、徹見『聲境』是無常性,則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
﹙➌ 照見耳識 ☙﹚
由內觀而知、徹見『耳識』是無常性,則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
﹙➍ 照見耳觸 ☙﹚
由內觀而知、徹見『耳觸』是無常性,則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
﹙➎ 照見耳受 ☙﹚
復次,凡緣此耳觸,當感受被生起之後──
或樂、或苦、或不苦不樂者……
亦由內觀而知、徹見彼是無常性,則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
〔㊂ 內觀鼻處 ➥〕
﹙➊ 照見鼻根 ☙﹚
由內觀而知、徹見『鼻根』是無常性,則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
﹙➋ 照見香境 ☙﹚
由內觀而知、徹見『香境』是無常性,則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
﹙➌ 照見鼻識 ☙﹚
由內觀而知、徹見『鼻識』是無常性,則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
﹙➍ 照見鼻觸 ☙﹚
由內觀而知、徹見『鼻觸』是無常性,則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
﹙➎ 照見鼻受 ☙﹚
復次,凡緣此鼻觸,當感受被生起之後──
或樂、或苦、或不苦不樂者……
亦由內觀而知、徹見彼是無常性,則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
〔㊃ 內觀舌處 ➥〕
﹙➊ 照見舌根 ☙﹚
由內觀而知、徹見『舌根』是無常性,則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
﹙➋ 照見味境 ☙﹚
由內觀而知、徹見『味境』是無常性,則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
﹙➌ 照見舌識 ☙﹚
由內觀而知、徹見『舌識』是無常性,則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
﹙➍ 照見舌觸 ☙﹚
由內觀而知、徹見『舌觸』是無常性,則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
﹙➎ 照見舌受 ☙﹚
復次,凡緣此舌觸,當感受被生起之後──
或樂、或苦、或不苦不樂者……
亦由內觀而知、徹見彼是無常性,則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
〔㊄ 內觀身處 ➥〕
﹙➊ 照見身根 ☙﹚
由內觀而知、徹見『身根』是無常性,則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
﹙➋ 照見觸境 ☙﹚
由內觀而知、徹見『觸境』是無常性,則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
﹙➌ 照見身識 ☙﹚
由內觀而知、徹見『身識』是無常性,則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
﹙➍ 照見身觸 ☙﹚
由內觀而知、徹見『身觸』是無常性,則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
﹙➎ 照見身受 ☙﹚
復次,凡緣此身觸,當感受被生起之後──
或樂、或苦、或不苦不樂者……
亦由內觀而知、徹見彼是無常性,則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
〔㊅ 內觀意處 ➥〕
﹙➊ 照見意根 ☙﹚
由內觀而知、徹見『意根』是無常性,則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
﹙➋ 照見法境 ☙﹚
由內觀而知、徹見『法境』是無常性,則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
﹙➌ 照見意識 ☙﹚
由內觀而知、徹見『意識』是無常性,則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
﹙➍ 照見意觸 ☙﹚
由內觀而知、徹見『意觸』是無常性,則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
﹙➎ 照見意受 ☙﹚
復次,凡緣此意觸,當感受被生起之後──
或樂、或苦、或不苦不樂者……
亦由內觀而知、徹見彼是無常性,則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
〈肆、總結 ➲〉
比丘!實由此知、實由此見!令無明徹底被捨斷,而使(有)明首次生起。」〞
★ 什麼叫做:〝空性〞呢?(就是) ➾
〝空性〞由禪修〝戒定慧〞積累功果;
不是生死流轉的原因,不可倒果為因!
(一)《中部經典‧空品‧第一百二十一經‧空性小經》說示(如何修證空性):
「阿難!比丘不作意人想,不作意林想,唯作意『地想』之一緣。
於地想,彼心乃踴躍、欣喜、安定、勝解。
阿難!譬喻牛皮以百支之針,止住其伸張。
阿難!恰如是,於此大地有昇降之坡路、河之難步,有數、荊之處,高山,此等悉皆不作意,唯作意『地想』之一緣……。
如是,阿難!又彼思惟:
『此如實性、心不顛倒、圓滿清淨、進入空性。』」
(二)《相應部經典‧六處相應‧闡陀品‧空世間經》說示(進入空性的條件):
「阿難!於我、或於我所是空,是故,稱之為空世間。
阿難!何者於我、或於我所是空耶?
阿難!眼於我、或於我所是空。
色於我、或於我所是空。
眼識於我、或於我所是空。
眼觸於我、或於我所是空。
凡以眼觸為緣所生之受,或樂、或苦、或非苦非樂;
此於我、或於我所亦是空。
阿難!耳……鼻……舌……身……意……
此於我、或於我所亦是空。」
以上,佛陀所說:空世間,絕非我語取所謂〝萬法皆空〞──
而是,有條件的!是針對〝我〞執和〝我所〞執而說的!
★ 什麼叫做:〝阿賴耶〞呢?
〝阿賴耶〞並非自諦所說:第八識、如來藏;
〝渴愛〞五欲的黏著劑──就稱為〝阿賴耶〞。
(一)《增支部經典‧四集‧五十經篇之三‧怖畏品‧如來四稀有之二經》說示(不是阿賴耶識的佛法):
「諸比丘!人類歡喜阿賴耶(渴愛)、希求阿賴耶(渴愛)、滿足阿賴耶(渴愛),如來說示(苦聖諦:)非阿賴耶(渴愛)法時,彼進聽、傾耳,知喚起心。」
☆ 如來說示四稀有法 ➾
➊ 苦聖諦:非阿賴耶法(非渴愛法);
➋ 集聖諦:慢心調伏法;
➌ 滅聖諦:涅槃寂靜法;
➍ 道聖諦:無明調伏法。
(二)《小部經典‧經集‧大品‧娑毗耶經》說示(剷除阿賴耶):
〝(五四○偈:)
「已斷諸漏流,以及阿賴耶;
(剷除三漏、四暴流,以及對阿賴耶之執愛;)
彼得無生智,不再進母胎;
(聰明睿智、不再投胎,故不再有生死輪迴;)
已除三惡想,以及心污穢;
(擺脫三不善想:愛想、瞋想、害想之泥淖;)
永劫無明破,人所稱聖者。
(不再進入時空,人們稱這樣的人為高貴者。)」〞
★ 什麼叫做:五蘊再生的〝種子〞呢?(就是) ➾
三有:是十二緣起裡的〝有〞(擁有);
異熟:是由因緣「異化」為果報的意思;
種子:再由果報「異化」為未來的因緣。
因、緣、果報異熟──身語意三業稱為因;
六識是的種子和三種渴愛的滋潤,稱為緣;
五蘊流轉,再生於三界,稱為果報的異熟。
要有直接身語意的意圖(企圖心)才可稱為因;
其他的六識、三愛只是後來才配合生起的助緣。
《增支部經典‧三集‧五十經篇之二‧阿難品‧諸有之二經》說示(造成五蘊再生的原因):
〝「大德!說為有有,大德!云何而有有耶?」
「阿難!若無『欲界(色界、無色界)』異熟果報之(身語意)業,可得施設『慾有(色有、無色有)』之事耶?」
「大德!此是不然。」
「阿難!然則,(三)業是田,(六)識是種子,(三)渴愛是滋潤。
眾生為無明所蓋,渴愛所繫,意圖安住、希求安住於下劣界(平庸界、勝妙界),如是而起當來之再生。阿難!如是而有有。」〞}
卍 卍 卍
《佛遺教經》課誦本【淺譯與解說版】 The Buddha's Last Bequest
── 佛曆 2562.8.18(日)菩提僧團 ──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(感謝您的留言!歡迎藏經校對,校對稿請寄回 “翠峰精舍” palitxt@gmail.com 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