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8月23日 星期五

《佛遺教經》解說第155句【此是,應捨之身,罪惡之物,假名為身,沒在老病、生死大海;】 The Buddha's Last Bequest 155

       

《佛遺教經》淺譯與解說【第155句】( 請調高畫質至1時4分44秒

    [155] 此是,應捨之身,罪惡之物,假名為身,沒在老病、生死大海;

    【譯文】{四大所成、父母所生、粥飯所養一切苦蘊的源頭──
    無常、苦、無我的五蘊色身,遲早像捨棄爛木頭一樣燒掉的!
    暫時給它一個名稱叫做身體,在生老病死的大海裡很難出離。
    五法蘊身:➊ 戒蘊身;➋ 定蘊身;➌ 慧蘊身;➍ 解脫蘊身;
    ➎ 解脫智見蘊身──才是永恆不滅!佛子必須去圓滿親證的!}


    〖解說〗{《小部經典‧長老偈‧五偈集‧伽耶迦葉長老偈》說示(如何洗除罪惡):
    『(三四九偈:)
    「進入八聖道,身處激流中;
    洗除諸罪惡,依教得三明。」』

    《相應部經典‧羅陀相應‧魔羅一品‧魔羅經》說示(五魔與涅槃):
    ☆ ➊ 五魔(五蘊) ➾ ➋ 正觀(厭患) ➾ ➌ 厭患(苦) ➾ ➍ 離貪(集) ➾ ➎ 解脫(道) ➾ ➏ 涅槃(滅) ➾ ➐ 成就梵行。
    『➊ 「魔,說魔者,大德!以何為『魔』耶?」
    「羅陀!⑴ 若有『色』者,即有魔、殺者、死者。
    羅陀!故於此處,觀以『色』為死魔,觀為殺者,觀為死者,觀為疾病、觀為腫瘤,觀為刺箭,觀為罪痛,觀為禍源。如是觀者為正觀。
    ⑵ 若有『受』者、⑶ 若有『想』者、⑷ 若有『行』者……⑸ 若有『識』者,即有魔、殺者、死者。
    羅陀!故於此處,觀以『識』為死魔,觀為殺者,觀為死者,觀為疾病、觀為腫瘤,觀為刺箭,觀為罪痛,觀為禍源。如是觀者為正觀。」
    ➋ 「大德!以何為『正觀』耶?」
    「羅陀!以厭患為正觀。」
    ➌ 「大德!以何為『厭患』耶?」
    「羅陀!以離貪為厭患。」
    ➍ 「大德!以何為『離貪』耶?」
    「羅陀!以解脫為離貪。」
    ➎ 「大德!以何為『解脫』耶?」
    「羅陀!以涅槃為解脫。」
    ➏ 「大德!以何為『涅槃』耶?」
    「羅陀!此問甚過。於問不能取邊際。
    ➐ 羅陀!為立梵行者,即入涅槃、趣涅槃,盡涅槃。」』

    《相應部經典‧蘊相應‧重擔品‧味經》說示(解脫重擔):
    〝諸比丘!我昔做菩薩(我覺悟)未現證正等正覺時,作如是思惟:
    『以何為色……受……想……行……識之味?
    以何有過患?以何為出離耶?』
    諸比丘!於此,我如是思惟:
    『➊ 緣於色而生喜樂,此為色之味;
    色是無常、苦而有變壞法,此為色之過患;
    調伏色之貪欲,以斷貪欲,此為色之出離。
    ➋ 緣於受而生喜樂……
    ➌ 緣於想而生喜樂……
    ➍ 緣於行而生喜樂……
    ➎ 緣於識而生喜樂,此為識之味;
    識是無常、苦而有變壞法,此為識之過患;
    調伏識之貪欲,以斷貪欲,此為識之出離。』
    諸比丘!我於此五取蘊,未知如是之味何味,過患何過患,出離何出離,未如實證智之時;
    諸比丘!我於天、魔、梵天之世界、沙門、婆羅門、人、天之眾生界,未稱現證等覺之無上正等正覺。
    諸比丘!然則,我於此五取蘊,已知如是之味何味,過患何過患,出離何出離,如實證智故;
    諸比丘!我於天、魔、梵天之世界、沙門、婆羅門、人、天之眾生界,宣稱現證等覺之無上正等正覺。
    又於我生智、見:『我心解脫不動(──不動心解脫),此乃我之最後生,不再受後有。』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菩薩』(我覺悟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『菩提薩埵』簡稱『菩薩』,也叫做:覺有情、覺行者、我覺悟……
    為什麼叫『我覺悟』呢?因為『菩提』是覺悟,『薩埵』是有我;
    『菩提薩埵』合起來的意思就是:佛陀自稱『我覺悟』前的狀態。
    由於無明眾生由對佛陀個人崇拜,異變為對佛陀地位的盲目追求!
    不惜背叛佛陀〝苦之熄滅〞教導,自以為是搞出個〝菩薩道〞來?
    在所有佛陀對眾生的教導中──
    〝菩薩道〞既不被提及也不被推薦高於或替代〝阿羅漢〞的理想。
    在所有《巴利聖典》經文裡──
    也沒有任何〝菩薩道〞的記錄,或是宣稱〝菩薩道〞是佛的願望!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阿羅漢』(應供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完全解脫的人。意為應當的、值得的、有資格者。
    『阿羅漢』是對佛陀的尊稱,指一切漏盡聖者如:
    斷盡煩惱的三世諸佛、辟支佛及佛的阿羅漢弟子。
    『阿羅漢』至少有以下六種含義:
    一、因為『已遠離一切煩惱』稱為──阿羅漢;
    二、因為『已殺煩惱敵』所以稱為──阿羅漢;
    三、因為『已破生死流轉』故稱為──阿羅漢;
    四、因為『有資格接受供養』稱為──阿羅漢;
    五、因為『對惡行已無隱秘』稱為──阿羅漢。

    《中部經典‧雙大品‧第三十九經‧馬邑大經》說示(比丘是應供):
    〝諸比丘!此比丘言:『沙門』也,亦言:『梵行者』也。又,是『洗浴者』、『明者』、『通聖典者』、是『聖者』、是『應供』……。
    云何比丘是應供?曰:『彼於惡不善法、貪染而導致再生、苦難不幸、異熟苦果、於未來有生老死者,皆隔離矣!』〞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七集‧五十經篇之二‧沙門品‧聖者經》說示(比丘破煩惱賊):
    『諸比丘!聖者(阿羅漢名殺煩惱賊)破敵七法。以何為七耶?
    即:即:➊ 破敵有身見、➋ 破敵疑、➌ 破敵戒禁取、➍ 破敵貪、➎ 破敵瞋、➏ 破敵痴、➐ 破敵慢。
    諸比丘!聖者破敵此等之七法。』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辟支佛』(獨覺、緣覺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佛陀自己:指一個人獨自修行,最後獲得完全智見的聖者。
    也是形容:要想成為佛陀的聖弟子,應該效法獨覺的精神──
    完全獨立自主,不繫縛於其他依靠,這也就是獨覺的真諦。
    『辟支佛』是音譯,『獨覺』是義譯。又為什麼叫緣覺呢?
    『辟支』是獨自的意思,與『緣』的梵語發音,有些接近……
    『緣覺』翻譯雖然勉強但聖者確實都是徹見緣起而覺悟的!
    不過,按照字義來說:『緣覺』和『獨覺』正好是相反辭;
    『緣覺』是渴望更多的因緣『獨覺』是離開因緣獲得解脫。

    《小部經典‧經集‧蛇品‧犀角經》說示(獨覺智者如犀牛角):
    『(五五偈:)
    「出離愛發表己見(我已經超越見解之演說),
    正慧決擇走聖道(依放下之智慧行八正道);
    內觀智見不依他(念住自身洞察生起觀智),
    猶驎角純一梵行(如犀角離繫涅槃而獨覺)。」』

    《小部經典‧小義釋‧犀角經義釋‧第三品》說示(辟支佛如何解脫):
    『(經集‧五五偈:)
    「出離愛發表己見,正慧決擇走聖道;
    內觀智見不依他,猶驎角純一梵行。」……
    彼辟支佛智生、出現、發生、發現、現前……
    「一切行是無常」智生……「一切行是苦」智生……
    「一切法是無我」智生……「所有集法皆是此滅法」智生……
    彼辟支佛不被他導,由他不能得,不緣於他,不行結縛於他……
    如實自知、正見,不蒙昧、有正知、正念不忘。』

    《長部經典‧大品‧第十六經‧大般涅槃經》說示(四種聖塔):
    〝阿難!此有四種人,應該值得為之造塔。四者何耶?
    如來、阿羅漢、獨覺自現證、平等正覺者應值得造塔;辟支佛應值得造塔;如來之聲聞弟子應值得造塔;轉輪王應值得造塔。
    阿難!云何理由如來、阿羅漢、獨覺自現證、平等正覺者值得造塔耶?
    若人思念:『此是彼世尊、阿羅漢、獨覺自現證、平等正覺者之塔』者,阿難!則可使甚多之大眾,內心清淨。
    彼等於其處既得內心清淨,於身壞命終之後,能生於善趣、天界。阿難!因此理由如來、阿羅漢、獨覺自現證、平等正覺者值得造塔。〞
    (這裡!佛陀沒有說〝菩薩道〞的菩薩,值得造塔!)}

卍    卍    卍

《佛遺教經》課誦本【淺譯與解說版】 The Buddha's Last Bequest
── 佛曆 2562.8.18(日)菩提僧團 ──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(感謝您的留言!歡迎藏經校對,校對稿請寄回 “翠峰精舍” palitxt@gmail.com 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