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遺教經》淺譯與解說【第131句】(
請調高畫質至56分28秒)
[131] 又如善導,導人善道,聞之不行,非導過也!
【譯文】{我也像是一位很好的嚮導,告訴迷途者,最安全正確的道路。
可是聽到的人,如果又道聽塗說、自以為是地亂走,不是嚮導的過錯啊!}
〖解說〗{迷途眾生最大的懷疑是『不信三寶』;
天人師的世尊,教導正確的方向是『四不壞信』。(佛法僧戒!)
愚痴顛倒凡夫,最大的煩惱囚牢,就是『無明』;
調御丈夫佛陀,指引正確的道路是『八聖道分』。
★ 什麼叫做:最大的垢穢(煩惱)呢?(就是) ➾
《增支部經典‧八集‧初五十經篇‧大品‧八種垢穢經》說示(心的八種垢穢):
『諸比丘!有八種垢穢。以何為八耶?
➊ 諸比丘!不事讀誦者,是聖典之垢穢。
➋ 諸比丘!不奮起灑掃者,是居家之垢穢。
➌ 諸比丘!懈怠者,是美貌之垢穢。
➍ 諸比丘!放逸者,是衛兵之垢穢。
➎ 諸比丘!行為不檢者,是婦女之垢穢。
➏ 諸比丘!慳吝者,是施者之垢穢。
➐ 諸比丘!惡不善法者,是今世後世之垢穢。
➑ 然而,諸比丘!無明者,是比以上更惡之垢穢,成為最大之垢穢!』
《小部經典‧法句經‧惡品‧避開險途經》說示(未雨綢繆迴避惡法):
『(一二三偈:)
「喻商避危途(如商隊不走危險道路),
伴少財寶多(同伴稀少但財富眾多);
愛生猶避毒(像避毒物以疼惜生命),
惡業當迴避(人應該遠離造作惡業)!」
(❄ 法句經故事:危險的旅程 ~☺)
摩訶達那是舍衛城的一位富商。
有一次,一群搶匪計劃搶劫他,卻苦無下手機會。
他們打聽到摩訶達那將搭載裝滿貴重商品的車子外出,並且知道他也邀請一群比丘同行。
因為彼此的目的地相同,摩訶達那甚至答應比丘們,會提供比丘們一路上所需要的任何東西。
這群搶匪打聽到確實的消息後,就先行出發,並且在路上躲了起來,等待摩訶達那一行人車的來臨。
但摩訶達那抵達搶匪躲藏的森林外圍時,就停了下來,準備停留幾天之後再上路。
這些搶匪知道他們要駐紮幾天,就準備動手搶劫。
而這時候摩訶達那也知道有人要打劫他,便決定打道回府,搶匪探聽到車隊要回去了,就又躲到回去的路上。
這時候,村子裡的一些人向摩訶達那通風報信,說搶匪已經移往他們回去的路上。
摩訶達那最後又決定停留在村子裡幾天,並且把這決定告訴同行的比丘,比丘們就自行回舍衛城。
回去之後,他們向佛陀報告這次行程取消的原因。
佛陀告誡他們:
「比丘,摩訶達那知道遠離被搶匪圍困的旅程,珍惜生命的人遠離有毒的人、事、物。
同理,有智慧的比丘了解人生就像充滿危險的旅程,所以要精進努力,不犯惡行!」』
《小部經典‧經集‧彼岸道品‧序偈》說示(見佛因緣):
☆ 巴婆利( Bāvarī ) ➾
字義叫做:水中的光彩。
本經大意:介紹巴婆利師徒見佛因緣。
☆ 阿耆多( Ajito ) ➾
或有翻譯:阿逸多( Ajita ),
字義叫做:無能勝(不能被打敗的人)。
☆ 佛教地理 ➾
(一)巴婆利婆羅門──
聞世尊名聲,與十六位上首弟子,
訪佛求法,依據所經路線圖說明 ➥
後來他們沒有在舍衛城遇見佛陀,
於是重新開始了尋訪佛陀的過程……。
《增支部經典‧四集‧初五十經篇‧輪品‧頭那婆羅門經》說示(世尊足跡):
佛走在郁迦羅到制多毘耶的路上,
遇到了巴婆利婆羅門的徒弟頭那。
頭那婆羅門( Doṇa )或有翻譯:香姓婆羅門。
(二)巴婆利師徒訪佛所經過的路線圖 ➥
❶ 蜥蜴河( Godhāvarī ,
今名:哥達瓦里河 Godavari River )。
❷ 阿濕波( Assaka ,位於十六大國最南部,
哥達瓦里河 Godavari River 上游地區,
今名:馬哈拉施特拉邦 Maharashtra 東部地區,
首都:褒惶那城 Potana ,亦名:補怛洛迦,
今名:南杜拉 Nandura, Buldana,
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)。
❸ 阿邏迦( Aḷaka ,哥達瓦里河畔的一個國家,
今名:艾哈邁德訥格爾縣 Ahmednagar,
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)。
❹ 渡津城( Patiṭṭhāna ,阿邏迦國的首都,
今名:派坦 Paithan, 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 431107)。
❺ 摩醯沙底( Māhissati ,阿槃提 Avanti ,
擁有兩個分國,南方的國都,
今名:馬赫斯赫瓦爾 Maheshwar, 印度中央邦 451224)。
❻ 優禪尼( Ujjeni ,阿槃提國 Avanti 北方的首都,
今名:鄔闍衍那 Ujjain, 印度中央邦)。
❼ 牧牛城( Gonaddha ,亦名:瞿那陀、哥達城,
今名: Shyampur, 印度中央邦 466651)。
❽ 卑地寫( Vedisa ,
今名:維迪斯哈 Vidisha, 印度中央邦 464001。
⑴ 其西南角的桑吉村,有最古老的佛塔古蹟,
地址:桑吉 Sanchi 印度中央邦)。
❾ 婆那城( Vanasavhaya ,
今名:帕納 Panna, 印度中央邦 488001)。
❿ 憍賞彌( Kosambi ,
今名:安拉阿巴德市 Allahablad, Prayagraj ,
科桑村 Kosam Khiraj, 印度北方邦 212214)。
⓫ 車城( Sāketa ,亦名:沙計多,
今名:阿約提亞 Ayodhya, 印度北方邦)。
⓬ 舍衛城( Sāvatthi ,
今名: Shravasti, 印度北方邦 271805;
⑴ 祇園精舍 Jetavana ,
今名: Jetavana, Katra, 印度北方邦 271805)。
⓭ 制多毘耶( Setabya ,
今名: Mata Rahiya Devi Temple,
Rampur Range, 印度北方邦 271203。
⑴ 郁迦羅 Ukkaṭṭha ,
今名: Patthardaihiya, 尼泊爾 32800)。
⓮ 迦毘羅衛( Kapilavatthu ,
釋迦族迦毘羅衛國的首都,
今名: Kapilvastu, 尼泊爾 32800)。
⓯ 拘尸那羅( Kusināra ,
今名: Kushinagar, 印度北方邦)。
⓰ 波婆城( Pāva ,
今名: Fazilnagar, 印度北方邦 274401)。
⓱ 菩伽城( Bhoganagara ,
今名: Kuchaikote, 印度比哈爾邦)。
⓲ 毘舍離( Vesāli ,跋耆國的首都,
今名: Vaishali, 印度比哈爾邦 844128)。
⓳ 王舍城( Rājagaha ,摩揭陀國 Māgadha 的首都,
今名: Rajgir, 印度比哈爾邦)。
⓴ 石塔寺( Pāsāṇaka Cetiya ,
巴婆利師徒訪佛求法的終點站,
位於王舍城向西行約50公里處。
今名: Kawadol Hills,
Agamkuya, 印度比哈爾邦)。
☆ 捨三漏( Anāsavo ) ➾
➊ 捨慾漏(捨愛欲);
➋ 捨有漏(捨再生);
➌ 捨無明漏(捨我執)。
☆ 離四軛( Vidhuro ) ➾
➊ 離慾軛(離愛欲);
➋ 離有軛(離再生);
➌ 離見軛(離我見);
➍ 離無明軛(離我執)。
『① (九八二偈:)
〔第一章、序偈緣起 ☙〕
「美都拘薩羅(美麗迷人的拘薩羅城),
由彼往南行(從此來到南方的國土);
安貧無所有(有一無所有知足常樂),
聖言婆羅門(精通聖書的婆羅門師)。」
② (九八三偈:)
「赤貧阿濕波(那貧窮的阿濕波國境),
交界阿邏迦(在鄰近阿邏迦的地區);
彼居蜥河畔(居住哥達瓦里河岸家),
拾穗食樹果(他靠拾穗和果子為生)。」
③ (九八四偈:)
「彼家居近處(正好靠近河岸的旁邊),
有廣大村莊(又有個廣大村莊聚落);
其處所收穫(把從那裡獲得的收入),
彼行大祭祀(他舉行了一次大獻供)。」
④ (九八五偈:)
「行大供養訖(舉行祭祀完畢了以後),
彼又回精舍(他又回到禪修林茅蓬);
再入禪林時(當他再回到禪修林時),
其他梵志來(來了另外一位婆羅門)。」
⑤ (九八六偈:)
〔第二章、遊方外道 ☙〕
「足傷且喉渴(他雙腳磨破唇焦口燥),
頭塵齒著泥(牙齒污穢又滿頭塵土);
彼近巴婆利(那婆羅門走近巴婆利),
乞討五百金(並且向他乞求五百錢)。」
⑥ (九八七偈:)
「巴婆利見彼(巴婆利看到了婆羅門),
邀請令坐食(請他坐下並招待食物);
樂善問候彼(問候他健康祝福安好),
對彼如是說(然後向他這樣解釋說)……。」
⑦ (九八八偈:)
〔巴婆利婆羅門說:〕
「凡諸佈施物(凡我所有佈施的東西),
我均已施捨(一切都己經賜予他人);
梵志信我言(婆羅門請理解原諒我)──
實無五百金(我沒辦法給你五百錢)!」
⑧ (九八九偈:)
〔遊方外道威脅說:〕
「當我乞求時(當我向你乞討的時候),
若汝不付出(如果你不肯給我的話);
則汝七日內(那麼你將在七天之內),
頭裂成七塊(頭會裂成七瓣不復合)!」
⑨ (九九○偈:)
「詭詐作咒術(騙子做完詛咒的法術),
彼唱怖畏言(他發出這可怕的預言);
既聞詛咒矣(聽了騙子的宣告以後),
巴婆利懼怕(巴婆利憂心忡忡苦惱)。」
⑩ (九九一偈:)
「厭食容憔瘁(他不思飲食日益消瘦),
憂心似愁箭(憂愁像箭射進入心中);
因此心煩惱(然後在這樣的心境下),
意不樂禪定(他心意無法快樂禪修)。」
⑪ (九九二偈:)
「見彼怖駭苦(看到他驚怕非常苦惱),
天神啟祝願(仁慈的神靈向他祝願);
靠近巴婆利(天神走近巴婆利以後),
對彼如是說(然後向他這樣解釋說)……。」
⑫ (九九三偈:)
〔慈悲的天神說:〕
「彼愚昧不知(那無知的人愚蠢至極),
求財詭詐者(只是個騙子想要錢財);
頂及頂裂法(關于什麼是頭和頭裂)?
對此智無知(他沒有這方面的智慧)。」
⑬ (九九四偈:)
〔第三章、頭和頭裂 ☙〕
〔巴婆利婆羅門問說:〕
「尊神汝若知(如果尊敬的神靈知道),
今我問此說(那麼我請教這個話題)──
頂及頂裂智(什麼是頭和頭的裂開)?
願聞請汝語(我希望聽見您的解說)。」
⑭ (九九五偈:)
〔天神回答巴婆利說:〕
「天神亦不知(我神靈對此也不知道),
我等無頂智(我們不具備最上智慧);
頂及頂裂法(關于什麼是頭和頭裂)?
惟聖雄洞見(只有阿羅漢聖者洞察)!」
⑮ (九九六偈:)
〔巴婆利再次問說:〕
「若誰知此事(那又有誰能解答疑惑)──
於此地球上(在曼陀羅形大地何處),
頂及頂裂智(什麼是頭和頭的裂開)?
天神請告我(尊敬的神靈請告訴我)!」
⑯ (九九七偈:)
〔天神接著回答說:〕
「迦毘羅衛城(導師出身迦毘羅衛國),
出離三界家(出離了三界火宅的家);
甘蔗王後裔(佛陀是甘蔗王的子孫),
釋子法燈明(釋迦族子帶來了法燈)。」
⑰ (九九八偈:)
〔天神繼續上偈說:〕
「彼正等正覺(祂真是清淨圓滿覺悟),
出離三界法(解脫一切法到達彼岸);
圓滿通智力(如來漏盡十力四無畏),
盡知普眼法(人天眼目洞悉一切法);
業行得滅盡(因圓果滿寂滅一切行),
解脫無後有(解脫了三漏不再輪迴)。」
⑱ (九九九偈:)
〔天神總結上偈說:〕
「世尊生佛世(世尊佛陀出現在世間),
普眼弘佛法(人天眼目詳細說正法);
汝詣佛前問(你去佛的法座前求問),
彼將作解答(祂將會為你解說明瞭)。」
⑲ (一○○○偈:)
「聞言佛正覺(聽說釋迦牟尼已成佛),
巴婆利興奮(巴婆利變得精神振奮);
愁箭隨薄弱(憂愁的心箭逐漸減少),
心得大歡喜(他的心充滿廣大喜悅)。」
⑳ (一○○一偈:)
「巴婆利意悅(巴婆利滿足興高彩烈),
感動問天神(歡欣鼓舞地詢問神靈)──
何城何村落(佛住在哪城鎮的村落)?
何方救世主(又住在何方庇護世界)?
願見無上士(哪裡我都盼望去見祂),
頂禮兩足尊(向無上正覺禮拜佛足)!」
㉑ (一○○二偈:)
〔天神第三次回答說:〕
「舍衛拘薩羅(住在拘薩羅國舍衛城),
聖雄廣智慧(佛征服煩惱智慧圓滿);
釋子卸軛漏(釋迦佛捨離三漏四軛),
牛王曉頂裂(佛知第一義諦的頭裂)。」
㉒ (一○○三偈:)
〔第四章、召集弟子 ☙〕
「聖言婆羅門(精通聖書的婆羅門師),
因此告弟子(聽了以後召集學生說)──
我語諸學子(來吧我將告訴青年人),
汝等聽我言(學生們都來聽我說法)……。」
㉓ (一○○四偈:)
〔巴婆利老師對弟子說:〕
「世間難相遇(世上難以相遇的聖者),
稀有佛出現(這位佛陀竟然出現了)!
彼今生於世(祂現今已經生於世間),
聖名正等覺(如此有名正等正覺者);
急行舍衛城(我們快去舍衛城以後),
瞻仰兩足尊(可以親近天人師佛陀)。」
㉔ (一○○五偈:)
〔弟子問巴婆利說:〕
「梵志若見彼(老師啊當我們見祂時)──
如何知是佛(怎麼知道祂是佛陀呢)?
我等皆不識(大家都說不認識世尊)!
請教如何知(請告訴我們怎樣認出)?」
㉕ (一○○六偈:)
〔巴婆利回答說:〕
「吠陀諸聖言(在吠陀聖書的預言中)──
偉大人特徵(莊嚴相好的偉大人物);
傳世卅二相(記載三十二種大人相),
依序我解說(我將條理分明來講述)。」
㉖ (一○○七偈:)
〔巴婆利繼續上偈說:〕
「凡四肢五體(要是身上有這些特徵),
偉大人特徵(莊嚴相好的偉大人物);
世途唯二種(祂只有兩種生命安排),
此外無第三(除此以外沒有第三種)。」
㉗ (一○○八偈:)
〔巴婆利繼續上偈說:〕
「彼若居家者(如果過著在家人生活),
將治理地球(祂必將征服全部大地);
不用刀劍杖(並非依靠權杖或武器),
依法化世間(而是依靠佛法來指導)。」
㉘ (一○○九偈:)
〔巴婆利繼續上偈說:〕
「彼若出家者(如果過著出家人生活),
離家為修行(祂離開俗家成為僧侶);
正覺破輪迴(便捨棄輪迴成就正覺),
無上阿羅漢(證無與倫比的阿羅漢)。」
㉙ (一○一○偈:)
〔巴婆利繼續上偈說:〕
「族姓與壽相(我什麼年齡姓氏特徵)?
吠陀與弟子(聖書何預言以及學生)?
頂及頂裂智(什麼是頭和頭的裂開)?
心中向彼問(你們在心裡默默問祂)!」
㉚ (一○一一偈:)
〔巴婆利總結上偈說:〕
「普眼無遮障(遍智的佛眼不被蔽障),
佛陀即正覺(如果祂是正覺的佛陀);
以意向彼問(你們心裡默問來請益),
佛語將回答(佛陀將用言語來回答)。」
㉛ (一○一二偈:)
〔第五章、十六上首 ☙〕
「聞巴婆利語(聽了巴婆利老師的話),
十六梵弟子(十六位婆羅門的學生)──
(一)阿耆多、(二)提捨彌勒,
(三)布那迦、(四)彌德古。」
㉜ (一○一三偈:)
「(五)陀多迦、(六)優波私婆,
(七)難陀、(八)海摩迦;
(九)都提耶、(十)劫波,
(十一)以及博學如諸多迦尼。」
㉝ (一○一四偈:)
「(十二)拔陀羅、(十三)烏德耶,
(十四)又有婆羅門族波娑羅;
(十五)以及有慧者摩伽羅諸,
(十六)最後一位賓吉耶大仙。」
㉞ (一○一五偈:)
「彼各有徒眾(每人都有批學生追隨),
皆享世間名(也都在世上享有盛名);
賢智樂禪定(都樂在禪修的佼佼者),
掌握宿世明(明白前生功德的芳香)。」
㉟ (一○一六偈:)
「彼禮巴婆利(他們向巴婆利頂禮完),
右繞巡禮已(在施行右繞巡禮以後);
結髮著羊皮(他們束髮髻穿羚羊皮),
向北方出發(然後朝向北方而出發)。」
㊱ (一○一七偈:)
〔第六章、訪佛路線 ☙〕
「阿邏迦渡津(先到阿邏迦首都派坦),
經摩醯沙底(經阿槃提的摩醯沙底);
優禪尼牧牛(優禪尼向東北瞿那陀),
卑地寫婆那(又經卑地寫向婆那市)。」
㊲ (一○一八偈:)
「憍賞彌車城(經憍賞彌轉北方車城),
最上舍衛城(抵達城中之冠舍衛城);
制多遇釋迦(制多毘耶經迦毘羅衛),
經拘尸那羅(往東南拘尸那羅宮殿)。」
㊳ (一○一九偈:)
「波婆向菩伽(又經過波婆往菩伽城),
跋耆至王舍(毘舍離往南摩揭陀國);
到達石塔寺(抵達佛說法的石塔寺),
美麗適意處(真是令人愉快的地方)。」
㊴ (一○二○偈:)
「渴者求冷水(猶口渴的人盼望涼水),
商人大利得(如商人盼望大的利潤);
暑熱求樹蔭(似炎熱的人盼望樹蔭),
急登石寺山(他們快步登上石塔寺)。」
㊵ (一○二一偈:)
〔第七章、詣見佛陀 ☙〕
「爾時佛會上(這時候世尊正好集會),
僧前受尊敬(端嚴站在比丘僧團前);
教法示比丘(向比丘大眾演說教法),
如獅林中吼(就好像林中的獅子吼)!」
㊶ (一○二二偈:)
「無能勝見佛(阿耆多看到正覺佛陀),
燦爛如太陽(猶如光明圓滿的太陽);
十五滿月圓(又像齋戒明亮的圓月),
明行美無瑕(至德達到完美的境界)。」
㊷ (一○二三偈:)
〔第八章、默問佛陀 ☙〕
「彼既見佛體(然後又看到世尊身上),
具足圓滿相(具備所有偉大人物相);
欣悅立一面(他便高興地站在一旁),
於是心中問(他的心裡於是默問道)……。」
㊸ (一○二四偈:)
〔青年朋友阿耆多心中問說:〕
「我師何出生(說關於我老師的年齡)?
族姓與特相(又有什麼姓氏和特徵)?
通達何吠陀(他又精通哪方面聖書)?
梵志弟子數(我老師教了多少學生)?」
㊹ (一○二五偈:)
〔世尊言語回答阿耆多說:〕
「彼壽百二十(他年齡有一百二十歲),
族姓巴婆利(而他的姓氏是巴婆利);
肢體有三相(並且身上有三個特徵),
通達三吠陀(已經精通三吠陀聖書)。」
㊺ (一○二六偈:)
〔世尊繼續上偈說:〕
「看相及古傳(精通於占相術和歷史),
語彙及儀軌(通達吠陀語法和禮儀);
弟子教五百(他教導了五百位學生),
自法達極致(自己教義已達到完美)。」
㊻ (一○二七偈:)
〔第九章、梵師三相 ☙〕
〔阿耆多再次心中問說:〕
「說明何觀察(考察他有哪三個特徵)──
我師至人相(關於巴婆利最上人相)?
智光斷疑惑(請舉例打破心中疑惑)!
勿使徒生疑(不要讓我們還有懷疑)。」
㊼ (一○二八偈:)
〔世尊接著言語回答說:〕
「彼舌覆顏面(他的舌頭能覆蓋面孔),
白毫越眉間(白色眉毛生兩眉中間);
馬王陰藏相(他的陰部隱秘不可見),
學子緣此知(青年人依照這樣理解)!」
㊽ (一○二九偈:)
「從來未聞問(從沒聽人問過這問題),
今竟答所問(現在竟然聽見了答覆);
諸人依擇法(所有人都已依正思惟),
合十生信受(心悅誠服地合掌禮敬)。」
㊾ (一○三○偈:)
〔第十章、頂及頂智 ☙〕
〔阿耆多第三次心中問說:〕
「諸天或梵天(無論欲天乃至梵天界),
帝釋善生夫(或修羅王妹夫帝釋天);
誠心默問彼(在心裡默默向祂提問),
滿願答所問(祂將會回答誰的問題)。」
㊿ (一○三一偈:)
〔阿耆多繼續上偈問說:〕
「頂及頂裂智(什麼是頭和頭的裂開)──
巴婆利求問(我們老師巴婆利請問)?
世尊請開釋(懇請世尊解答這問題),
聖仙除我惑(仙人請驅除我們疑惑)!」
(51) (一○三二偈:)
〔世尊第三次言語回答說:〕
「須知無明頂(要知道頭是人的無明),
明是頂裂智(能使頭裂的是漏盡明)──
正信生念定(依不壞信正念與禪定),
欲勤得相應(決心成就和精進努力)。」
(52) (一○三三偈:)
〔第十一章、心悅誠服 ☙〕
「緣此大信受(由於明法生起大信解),
學子皆自律(青年人們都安靜起身);
偏袒羊皮衣(袒露羚羊皮衣在一臂),
頭面禮佛足(以頭臉向佛行觸足禮)。」
(53) (一○三四偈:)
〔阿耆多禮敬佛陀說:〕
「梵志巴婆利(我老師巴婆利婆羅門)──
尊師弟子俱(導師現在和學生一起);
我等心歡悅(都心悅誠服非常高興),
頂禮普眼足(向明眼佛陀行觸足禮)!」
(54) (一○三五偈:)
〔世尊回答巴婆利師徒說:〕
「巴婆利幸福(祝願巴婆利幸福快樂)──
梵志弟子俱(婆羅門師以及學生們);
願師得安樂(不但希望你喜悅滿足),
學子亦長壽(祝福青年人一樣長壽)!」
(55) (一○三六偈:)
〔世尊慈悲繼續上偈說:〕
「巴婆利師徒(巴婆利你和你的學生),
諸人各疑惑(每一個人逐次來提問);
機會令提問(都可以有發問的機會),
無論何心願(如果心想問就問什麼)!」
(56) (一○三七偈:)
〔第十二章、序偈結語 ☙〕
「依佛陀容許(得到正覺佛陀的答應),
恭敬合掌坐(雙手合十恭敬坐下來);
阿耆多初問(阿耆多首先提出問題),
適時詢如來(於是開始向如來求教)。」』}
卍 卍 卍
《佛遺教經》課誦本【淺譯與解說版】 The Buddha's Last Bequest
── 佛曆 2562.8.18(日)菩提僧團 ──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(感謝您的留言!歡迎藏經校對,校對稿請寄回 “翠峰精舍” palitxt@gmail.com 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