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遺教經》淺譯與解說【第13句】(
請調高畫質至4分16秒)
[13] 當自端心、正念求度;
【譯文】{所以,應當端正自己的內心,實踐八正道:
正念正知、知恥改過,修戒定慧以斷除自己輪迴之苦!}
〖解說〗{《相應部經典‧因緣相應‧苦品‧思量經》說示(如何思惟滅苦):
☆ 如理思惟、決擇善法、慚恥省思、持戒才是佛法,絕對不是──
不正思惟的愚痴心、苟且度日、什麼都『不執著』的膽大妄為!
『「諸比丘!比丘凡為完全滅苦,應以如何之心意思量,在每方面徹底觀察,而且正確思惟耶?」
「大德!於我等,法以世尊為根本,以世尊為導師,以世尊為所依。
大德!善哉!實欲世尊顯明所宣說之義意,
諸比丘願奉聞受持世尊之教法。」
「諸比丘!汝等諦聽,當善思念,我當宣說。」
彼諸比丘向世尊奉答曰:「大德!唯然!」
世尊曰:
「(一)❶ 諸比丘!世間有比丘,以心意思量,在每方面徹底觀察,而彼思惟:
『此種種多樣之苦、老死,生於世間;
此苦以何為因?以何為集?以何為生?以何為起耶?
有何故有老死耶?無何故無老死耶?』
彼以心意徹底觀察,如此了知:
『此種種多樣之苦、老死,生於世間;
此苦乃以「生」為因,以「生」為集,以「生」為「生」,以「生」為起。
有「生」故有老死,無「生」故無老死。』
⑴ 彼既知老死;
⑵ 又知老死之集;
⑶ 又知老死之滅;
⑷ 又知一切適於趣向老死滅之道跡。
像這樣行道,則是隨法行者。
諸比丘!這被稱為:比丘在每方面正確(思惟)滅苦,即是老死滅之行道。
❷ 然後更進一步,以心意思量,在每方面徹底觀察,而彼思惟:
『又,此生以何為因?以何為集?以何為生?以何為起耶?
有何故有生耶?無何故無生耶?』
彼以心意徹底觀察,如此了知:
『生以「有」為因,以「有」為集,以「有」為生,以「有」為起;
有「有」故有生,無「有」故無生也。』
⑴ 彼既知生;
⑵ 又知生之集;
⑶ 又知生之滅;
⑷ 又知一切適於趣向生滅之道跡。
像這樣行道,則是隨法行者。
諸比丘!這被稱為:比丘在每方面正確(思惟)滅苦,即是生滅之行道。
❸ 然後更進一步,以心意思量,在每方面徹底觀察,而彼思惟:
『又,此有以何為因……有以「取」為因……
❹ 又,此取以何為因……取以「愛」為因……
❺ 又,此愛以何為因……愛以「受」為因……
❻ 受……受以「觸」為因……
❼ 觸……觸以「六入處」為因……
❽ 又,此六入處以何為因……六入處以「名色」為因……
❾ 又,此名色……名色以「識」為因……
❿ 又,此識……識以「行」為因……
⓫ 又,此行以何為因?以何為集?以何為生?以何為起耶?
有何故有行耶?無何故無行耶?』
彼以心意徹底觀察,如此了知:
『行以「無明」為因,以「無明」為集,以「無明」為生,以「無明」為起;
有「無明」故有行,無「無明」故無行也。』
⑴ 彼既知行;
⑵ 又知行之集;
⑶ 又知行之滅;
⑷ 又知一切適於趣向行滅之道跡。
像這樣行道,則是隨法行者。
諸比丘!這被稱為:比丘在每方面正確(思惟)滅苦,即是行滅之行道。
(二)諸比丘!❶ 陷於無明之人,若自為福行者,則其識趣於福;
❷ 若自為非福行者,則其識趣於非福;
❸ 若自為不動行者,則其識趣於不動。
(三)諸比丘!比丘捨無明而生明,彼離無明生明故──
❶ ⑴ 彼既無自為福行;
⑵ 亦無自為非福行;
⑶ 亦無自為不動行。
依不對自作為(而掉舉)、不對自思惟(而憍慢),且無取著於世間任何事物。
無取著故無畏怖,無畏怖故獨自證般涅槃。
彼智慧知:『生已漏盡,梵行已立;應作已辦,不受後有!』
❷ ⑴ 若感覺樂受,知其為無常,知不可取著,知非可喜樂。
⑵ 若感覺苦受,知其為無常,知不可取著,知非可喜樂。
⑶ 若感覺不苦、不樂受,知其為無常,知不可取著,知非可喜樂。
❸ ⑴ 若彼感覺樂受,則離脫繫縛而感覺其受。
⑵ 若彼感覺苦受,則離脫繫縛而感覺其受。
⑶ 若彼感覺不苦、不樂受,則離脫繫縛而感覺其受。
❹ ⑴ 當彼心意感覺被身體所限制之受時,了知『我感覺被身體所限制之受』;
⑵ 當彼心意感覺被壽命所限制之受時,了知『我感覺被壽命所限制之受』。
⑶ 當此生結束,身體崩潰(熱氣)上升之時,了知:『一切感覺經驗,已非愉快對象;所剩下之遺骸,將成為冰冷平靜。』
➎ 諸比丘!譬如製陶工人,
由陶窯取出熱氣之新熟水甕,
置於平地處,以降其熱氣;
把陶瓷碎片,殘留於其處。
⑴ 諸比丘!同此,當比丘心意感覺被身體所限制之受時,
了知『我感覺被身體所限制之受』;
⑵ 當比丘心意感覺被壽命所限制之受時,
了知『我感覺被壽命所限制之受』。
⑶ 當此生結束,身體崩潰(熱氣)上升之時,了知:
『一切感覺經驗,已非愉快對象;所剩下之遺骸,將成為冰冷平靜。』
(四)諸比丘!汝等如何評價耶?
❶ 漏盡比丘亦為福行耶?或為非福行,或為不動行耶?」
「大德!無此事。」
「❷ 又,凡無行時,由行之滅、亦施設識耶?」
「大德!無此事。」
「❸ 又,凡無識時,由識之滅、亦施設名色耶?」
「大德!無此事。」
「❹ 又,凡無名色時,由名色之滅、亦施設六入處耶?」
「大德!無此事。」
「❺ 又,凡無六入處時,由六入處之滅、亦施設觸耶?」
「大德!無此事。」
「❻ 又,凡無觸時,由觸之滅、亦施設受耶?」
「大德!無此事。」
「❼ 又,凡無受時,由受之滅、亦施設愛耶?」
「大德!無此事。」
「❽ 又,凡無愛時,由愛之滅、亦施設取耶?」
「大德!無此事。」
「❾ 又,凡無取時,由取之滅、亦施設有耶?」
「大德!無此事。」
「❿ 又,凡無有時,由有之滅、亦施設生耶?」
「大德!無此事。」
「⓫ 又,凡無生時,由生之滅、亦施設老死耶?」
「大德!無此事。」
「善哉!善哉!諸比丘!應像這樣,
諸比丘!此是其他(外教徒),不可能存在者。
諸比丘!汝信賴我,把心朝向:勝解、信解,確信於此、可離疑惑!
此是苦邊滅盡之方法。」』}
卍 卍 卍
《佛遺教經》課誦本【淺譯與解說版】 The Buddha's Last Bequest
── 佛曆 2562.8.18(日)菩提僧團 ──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(感謝您的留言!歡迎藏經校對,校對稿請寄回 “翠峰精舍” palitxt@gmail.com 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