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

關於「認識論」 About Buddha's epistemology

☪ 「原始佛法」裡所說的「認識論」~❤

About Buddha's epistemology


    對於「原始佛法」的了解──
    應該是「一般常識」上的了解、還是「專家」式的了解?
    這兩者之間,有什麼不同呢?

    「一般常識」上的了解,是重點式的了解、容易掌握「三法印──無常、苦、無我」的主題。
    例如:記不住《合誦經》的全部內容,但卻知道:是在「長部經典」裡,佛陀在世時最重要的一次結集。

    「專家」式的了解,是學術性、鑽牛角尖式的了解、容易把「原始佛法」搞得支離破碎!(見樹不見林!)
    例如:研究了《合誦經》的所有名相,卻不知道:「三法印」是所有經典的內涵。

    ♡~~~~~~~~~~~~~~

    (一)什麼才是「原始佛法」呢?
    從「唯物論」到「唯心論」都有人在主張!

    有的人說是「客觀」的唯物論;
    有的人說是「主觀」的唯物論;
    有的人說是「客觀」的唯心論;
    有的人說是「主觀」的唯心論……。

    事實上,佛法既非「唯物」、也非「唯心」。(是緣起法!)
    佛法是一種「認知」,而且(緣起)也更是「客觀」的事實!

    所以,絕對不要說:
    佛法是不講因果、業力的「無神論」……
    佛法是沒有六道輪迴的「人間佛教」!

    (二)原始佛法在「認知」什麼呢?(絕非不可知論!)
    而且「客觀」的事實,又是什麼呢?(絕非虛無主義!)

    「六根」觀察自己的身心,就是「認知」。(戒定慧是實證的!)
    「四聖諦」是諸佛發現、並非創造出來的!就是「客觀」的事實!

    「智能」生物,難道只有「人類」而已嗎?(請勿否定神靈吧!)
    所以,六道輪迴、因果、業力、緣起……。也是「客觀」的事實!

    ❦❧ 在這些「要命」的佛法基礎上~
    不容許那些「迷信」無神論所謂:大師、學者、專家企圖混淆的! ❦❧

    ♡~~~~~~~~~~~~~~

    ☆ 無間智 ➾ ānantariya 無間(ānanta 直接)聖(ariya)智 ➾ 無間、直接之聖智。

    ☀ 《觀身不淨經》佛陀說(四種道跡):

    「諸比丘!此等是四種道跡。四者為何?
    謂:『➊ 苦遲道跡、➋ 苦速道跡、➌ 樂遲道跡、➍ 樂速道跡。』

    【一】(鈍五根、修內觀──慧解脫:)諸比丘!又,云何是『苦遲道跡』耶?

    諸比丘!世間有比丘,① 詳觀不淨、念住於身;② 於食有違逆想;③ 於一切世間,有不可樂想;④ 於諸行有無常想;⑤ 復在彼內心,安住死想。

    彼依止此等有學五力住,謂:『⓵ 信力、⓶ 慚力、⓷ 愧力、⓸ 精進力、⓹ 慧力。』
    彼顯現此等之鈍五根,謂:『⑴ 信根、⑵ 精進根、⑶ 念根、⑷ 定根、⑸ 慧根。』
    彼之此等五根鈍故,而遲得無間、直接之聖智(ānantariya)到達漏盡(āsavānaṃ khayāya)。諸比丘!此名『苦遲道跡』。

    ☆ 有學五力(如來五力) ➾ ➊ 信力、➋ 慚力、➌ 愧力、➍ 精進力、➎ 慧力。

    【二】(利五根、修內觀──慧解脫:)諸比丘!又,云何是『苦速道跡』耶?

    諸比丘!世間有比丘,① 詳觀不淨、念住於身;② 於食有違逆想;③ 於一切世間,有不可樂想;④ 於諸行有無常想;⑤ 復在彼內心,安住死想。

    彼依止此等有學五力住,謂:『⓵ 信力、⓶ 慚力、⓷ 愧力、⓸ 精進力、⓹ 慧力。』
    彼顯現此等之利五根,謂:『⑴ 信根、⑵ 精進根、⑶ 念根、⑷ 定根、⑸ 慧根。』
    彼之此等五根利故,而速得無間、直接之聖智(ānantariya)到達漏盡(āsavānaṃ khayāya)。諸比丘!此名『苦速道跡』。

    【三】(鈍五根、修禪定──俱解脫:)諸比丘!又,云何是『樂遲道跡』耶?

    ① 諸比丘!世間有比丘,離欲、離諸惡不善法,有尋有伺,由離生喜、樂成就初禪而住。
    ② 尋、伺、寂靜故,於內遍淨,心成一境,無尋、無伺,具足由定而生喜、樂之第二禪而住。
    ③ 離喜故,捨而住,有念,正知而身受樂。具足聖者眾所宣說之『捨念樂住』之第三禪而住。
    ④ 斷樂故,又斷苦故,滅先前之喜、憂故,具足不苦、不樂、『捨念遍淨』之第四禪而住。

    彼依止此等有學五力住,謂:『⓵ 信力、⓶ 慚力、⓷ 愧力、⓸ 精進力、⓹ 慧力。』
    彼顯現此等之鈍五根,謂:『⑴ 信根、⑵ 精進根、⑶ 念根、⑷ 定根、⑸ 慧根。』
    彼之此等五根鈍故,而遲得無間、直接之聖智(ānantariya)到達漏盡(āsavānaṃ khayāya)。諸比丘!此名『樂遲道跡』。

    【四】(利五根、修禪定──俱解脫:)諸比丘!又,云何是『樂速道跡』耶?

    ① 諸比丘!世間有比丘,離欲、離諸惡不善法,有尋有伺,由離生喜、樂成就初禪而住。
    ② 尋、伺、寂靜故,於內遍淨,心成一境,無尋、無伺,具足由定而生喜、樂之第二禪而住。
    ③ 離喜故,捨而住,有念,正知而身受樂。具足聖者眾所宣說之『捨念樂住』之第三禪而住。
    ④ 斷樂故,又斷苦故,滅先前之喜、憂故,具足不苦、不樂、『捨念遍淨』之第四禪而住。

    彼依止此等有學五力住,謂:『⓵ 信力、⓶ 慚力、⓷ 愧力、⓸ 精進力、⓹ 慧力。』
    彼顯現此等之利五根,謂:『⑴ 信根、⑵ 精進根、⑶ 念根、⑷ 定根、⑸ 慧根。』
    彼之此等五根利故,而速得無間、直接之聖智(ānantariya)到達漏盡(āsavānaṃ khayāya)。諸比丘!此名『樂速道跡』。

    諸比丘!此等是四種道跡。」

    ~《增支部經典‧四集‧行道品‧Asubhasutta 觀身不淨經》(AN 4.163)

    ♡~~~~~~~~~~~~~~

    ☀ 《波陀聚落經》佛陀說(如實知見、得無間智):

    「諸比丘!如是我思擇說法,時,此處有一比丘,心生是念:
    『如何知、如何觀者,於無間、直接之聖智生,到達漏盡耶?』

    諸比丘!如何知、如何觀者,於無間、直接之聖智生,到達漏盡耶?
    諸比丘!於此處之無聞凡夫,不見聖人,不知聖人之法,不學聖人之法,不見善知識,不知善知識之法,不學善知識之法。

    【一】詳細觀看:「色身是我?」

    詳細觀看、發現一切:『色身是我』。
    又,諸比丘!彼以此詳細觀看、發現一切,所生諸行。
    此諸行:以何為因?以何為集?從何而生?從何根源耶?
    諸比丘!若於觸是無明,無聞凡夫,因所觸之受,而生渴愛;
    由此而生諸行。
    諸比丘!如是,彼行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渴愛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受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觸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無明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。
    諸比丘!如是,如實知、如實觀者,於無間、直接之聖智生,到達漏盡!

    【二】詳細觀看:「我有色身?」

    雖不詳細觀看、發現一切:『色身是我』;卻詳細觀看、發現一切:『我有色身』。
    又,諸比丘!彼以此詳細觀看、發現一切,所生諸行。
    此諸行:以何為因?以何為集?從何而生?從何根源耶?
    諸比丘!若於觸是無明,無聞凡夫,因所觸之受,而生渴愛;
    由此而生諸行。
    諸比丘!如是,彼行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渴愛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受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觸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無明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。
    諸比丘!如是,如實知、如實觀者,於無間、直接之聖智生,到達漏盡!

    【三】詳細觀看:「我中有色?」

    雖不詳細觀看、發現一切:『色身是我』,亦不詳細觀看、發現一切:『我有色身』;
    卻詳細觀看、發現一切:『我中有色』。
    又,諸比丘!彼以此詳細觀看、發現一切,所生諸行。
    此諸行:以何為因?以何為集?從何而生?從何根源耶?
    諸比丘!若於觸是無明,無聞凡夫,因所觸之受,而生渴愛;
    由此而生諸行。
    諸比丘!如是,彼行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渴愛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受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觸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無明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。
    諸比丘!如是,如實知、如實觀者,於無間、直接之聖智生,到達漏盡!

    【四】詳細觀看:「色中有我?」

    雖不詳細觀看、發現一切:『色身是我』,亦不詳細觀看、發現一切:『我有色身』,亦不詳細觀看、發現一切:『我中有色』;
    卻詳細觀看、發現一切:『色中有我』。
    又,諸比丘!彼以此詳細觀看、發現一切,所生諸行。
    此諸行:以何為因?以何為集?從何而生?從何根源耶?
    諸比丘!若於觸是無明,無聞凡夫,因所觸之受,而生渴愛;
    由此而生諸行。
    諸比丘!如是,彼行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渴愛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受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觸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無明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。
    諸比丘!如是,如實知、如實觀者,於無間、直接之聖智生,到達漏盡!

    【五】詳細觀看:「受身是我、想身是我、行身是我、識身是我……?」

    雖不詳細觀看、發現一切:『色身是我』、『我有色身』、『我中有色』,亦不詳細觀看、發現一切:『色中有我』;
    卻詳細觀看、發現一切:➊ 『受身是我』、➋ 『我有受身』、➌ 『我中有受』、➍ 『受中有我』;
    卻詳細觀看、發現一切:『想身是我』、『我有想身』、『我中有想』、『想中有我』;
    卻詳細觀看、發現一切:『行身是我』、『我有行身』、『我中有行』、『行中有我』;
    卻詳細觀看、發現一切:『識身是我』、『我有識身』、『我中有識』、『識中有我』。
    又,諸比丘!彼以此詳細觀看、發現一切,所生諸行。
    此諸行:以何為因?以何為集?從何而生?從何根源耶?
    諸比丘!若於觸是無明,無聞凡夫,因所觸之受,而生渴愛;
    由此而生諸行。
    諸比丘!如是,彼行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渴愛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受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觸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無明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。
    諸比丘!如是,如實知、如實觀者,於無間、直接之聖智生,到達漏盡!

    【六】詳細觀看:「有我常見?」

    雖不詳細觀看、發現一切:『色身是我』……、『受身是我』……、『想身是我』……、『行身是我』……,亦不詳細觀看、發現一切:『識身是我』……乃至……『識中有我』。
    卻起如是見,謂:『➊ 此是真我,➋ 我有世界,➌ 死後有我,➍ 有常、恒、永住、不變易之法。』
    又,諸比丘!彼以此常見、觀看一切,所生諸行。
    此諸行:以何為因?以何為集?從何而生?從何根源耶?
    諸比丘!若於觸是無明,無聞凡夫,因所觸之受,而生渴愛;
    由此而生諸行。
    諸比丘!如是,彼行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渴愛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受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觸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無明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。
    諸比丘!如是,如實知、如實觀者,於無間、直接之聖智生,到達漏盡!

    【七】詳細觀看:「無我斷見?」

    雖不詳細觀看、發現一切:『色身是我』……、『受身是我』……、『想身是我』……、『行身是我』……,亦不詳細觀看、發現一切:『識身是我』……乃至……『識中有我』。
    雖不起如是見:『➊ 此是真我,➋ 我有世界,➌ 死後有我,➍ 有常、恒、永住、不變易之法。』
    卻起如是見,謂:『➊ 不但無我,➋ 亦無所有,➌ 死後無我,➍ 也不存在常、恒之法。』
    又,諸比丘!彼以此斷見、觀看一切,所生諸行。
    此諸行:以何為因?以何為集?從何而生?從何根源耶?
    諸比丘!若於觸是無明,無聞凡夫,因所觸之受,而生渴愛;
    由此而生諸行。
    諸比丘!如是,彼行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渴愛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受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觸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無明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。
    諸比丘!如是,如實知、如實觀者,於無間、直接之聖智生,到達漏盡!

    【八】詳細觀看:「疑惑、猶豫?」

    雖不詳細觀看、發現一切:『色身是我』……、『受身是我』……、『想身是我』……、『行身是我』……,亦不詳細觀看、發現一切:『識身是我』……乃至……『識中有我』。
    雖不起如是見:『➊ 此是真我,➋ 我有世界,➌ 死後有我,➍ 有常、恒、永住、不變易之法。』
    亦不起如是見,謂:『➊ 不但無我,➋ 亦無所有,➌ 死後無我,➍ 也不存在常、恒之法。』
    卻唯獨疑惑、猶豫,而不究竟了解正法。
    又,諸比丘!彼以此疑惑、猶豫,不究竟了解正法,而生諸行。
    此諸行:以何為因?以何為集?從何而生?從何根源耶?
    諸比丘!若於觸是無明,無聞凡夫,因所觸之受,而生渴愛;
    由此而生諸行。
    諸比丘!如是,彼行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渴愛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受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觸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;
    彼無明亦是無常、有為、緣起所生。
    諸比丘!如是,如實知、如實觀者,於無間、直接之聖智生,到達漏盡!」

    ~《蘊相應‧所食品‧Pālileyyasutta 波陀聚落經》(SN 22.81)

    ♡~~~~~~~~~~~~~~

    ☆ 道品五根 ➾ ➊ 信根、➋ 精進根、➌ 念根、➍ 定根、➎ 慧根。

    ☀ 《一種者經》佛陀說(修習五根,功不唐捐 ➾ 十二種成就):

    「諸比丘!有五根。以何為五根耶?
    諸比丘!此為五根,謂:『信根、精進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。』

    諸比丘!❶ 對此五根滿足、圓滿者,則為『阿羅漢』;
    ❷ 較此軟弱者,則為『中般涅槃者』(三果,阿那含之最高者,未結生色界,即證入涅槃);
    ❸ 較此軟弱者,則為『生般涅槃者』(三果,阿那含,初結生色界,即證入涅槃);
    ❹ 較此軟弱者,則為『無行般涅槃者』(三果,阿那含,初結生色界後,很短時間,即證入涅槃);
    ❺ 較此軟弱者,則為『有行般涅槃者』(三果,阿那含,初結生色界後,經長時間,才證入涅槃);
    ❻ 較此軟弱者,則為『上流,至色究竟天』(三果,阿那含,初結生色界後,花長時間,上流至色究竟天,才證入涅槃);
    ❼ 較此軟弱者,則為『一來者』(二果,斯陀含、亦譯作斯陀洹);
    ❽ 較此軟弱者,則為『一種者』(初果,須陀洹之最高者,只再投生一次);
    ❾ 較此軟弱者,則為『家家』(初果,須陀洹,再輪迴流轉二或三家);
    ❿ 較此軟弱者,則為『七返有』(初果,須陀洹,最多人天流轉七次);
    ⓫ 較此軟弱者,則為『隨法行者』(唯以少慧,審諦理解,未盡諸漏);
    ⓬ 較此軟弱者,則為『隨信行者』(於如來唯淨信、唯敬愛)。」

    ~《根相應‧六根品‧Ekabījīsutta 一種者》(SN 48.24)

    ── 佛曆 2559.11.17(四)佛子更新 ──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(感謝您的留言!歡迎藏經校對,校對稿請寄回 “翠峰精舍” palitxt@gmail.com 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