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12月17日 星期五

583 《佛遺教經》【簡易版】The Buddha's Last Bequest


附錄七 《佛遺教經》【簡易版】The Buddha's Last Bequest
~姚秦 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漢譯,心 法師 整理。


壹、 說法緣起 Occasion

     [1] 釋迦牟尼佛,初轉法輪,度阿若憍陳如;最後說法,度須跋陀羅。[2] 所應度者,皆已度訖;於娑羅雙樹間,將入涅槃。[3] 是時中夜,寂然無聲,為諸弟子,略說法要:

貳、 戒不壞信 On the Cultivation of Virtue in this World

1. 培養戒德 Exhortation on Keeping the Precepts

     [4] 「汝等比丘!於我滅後,當尊重、珍敬,波羅提木叉。[5] 如暗遇明,貧人得寶。[6] 當知此,則是,汝等大師,若我住世,無異此也!
     [7] 持淨戒者,不得,販賣貿易、安置田宅、畜養人民、奴婢、畜生;
     [8] 一切種植,及諸財寶,皆當遠離,如避火坑;
     [9] 不得,斬伐草木、墾土掘地。
     [10] 合和湯藥、占相吉凶、仰觀星宿、推步盈虛、曆數算計,皆所不應。
     [11] 節身時食、清淨自活;
     [12-1] 不得,參預世事、通致使命;
     [12-2] 咒術仙藥、結好貴人、親厚媟慢,皆不應作。
     [13] 當自端心、正念求度;[14] 不得,包藏瑕疵、顯異惑眾;
     [15] 於四供養,知量知足,趣得供事,不應蓄積。
     [16] 此則略說,持戒之相。[17] 戒是正順、解脫之本,故名:『波羅提木叉!』
     [18] 因依此戒,得生諸禪定,及滅苦智慧。[19] 是故比丘,當持淨戒,勿令毀缺。[20] 若人,能持淨戒,是則,能有善法;[21] 若無淨戒,諸善功德,皆不得生。[22] 是以當知,戒為:『第一安穩,功德住處!』

2. 攝根護心 Exhortation on the Control of Mind and Body

     [23] 汝等比丘!已能住戒,當制五根,勿令放逸,入於五欲。[24] 譬如,牧牛之人,執杖視之,不令縱逸,犯人苗稼。[25] 若縱五根,非唯五欲,將無涯畔,不可制也;[26] 亦如惡馬,不以轡制,將當牽人,墜於坑埳。
     [27] 如被賊劫,苦止一世;[28] 五根賊禍,殃及累世。[29] 為害甚重,不可不慎![30] 是故智者,制而不隨,持之如賊,不令縱逸;[31] 假令縱之,皆亦不久,見其磨滅。[32] 此五根者,心為其主,是故汝等,當好制心。
     [33] 心之可畏,甚於毒蛇、惡獸、怨賊、大火越逸,未足喻也。[34] 譬如有人,手執蜜器,動轉輕躁,但觀於蜜,不見深坑。
     [35] 譬如,狂象無鉤,猿猴得樹,騰躍踔躑,難可禁制。[36] 當急挫之,無令放逸![37] 縱此心者,喪人善事;[38] 制之一處,無事不辦。[39] 是故比丘,當勤精進,折伏汝心!

3. 飲食知度 Exhortation on the Moderate Use of Food

     [40] 汝等比丘!受諸飲食,當如服藥,於好於惡,勿生增減。[41] 趣得支身,以除饑渴;
     [42] 如蜂採華,但取其味,不損色香。[43] 比丘亦爾,受人供養,趣自除惱,無得多求,壞其善心。[44] 譬如智者,籌量牛力,所堪多少?不令過分,以竭其力!

4. 遠離惛眠──受持警寤 Exhortation on Sleeping

     [45] 汝等比丘!晝則勤心,修習善法,無令失時;[46] 初夜、後夜,亦勿有廢;中夜誦經,以自消息。[47] 無以,睡眠因緣,令一生空過,無所得也![48] 當念,無常之火,燒諸世間,早求自度,勿睡眠也!
     [49] 諸煩惱賊,常伺殺人,甚於怨家,安可睡眠,不自警寤?[50] 煩惱毒蛇,睡在汝心,譬如黑蚖,在汝室睡;[51] 當以,持戒之鉤,早摒除之。[52] 睡蛇既出,乃可安眠;[53] 不出而眠,是無慚人!
     [54] 慚恥之服,於諸莊嚴,最為第一。[55] 慚如鐵鉤,能制人非法;[56] 是故,常當慚恥,無得暫替。[57] 若離慚恥,則失諸功德。[58] 有愧之人,則有善法;[59] 若無愧者,與諸禽獸,無相異也。

5. 捨五蓋──瞋恚、惡作 Exhortation on Refraining from Anger and Ill-will

     [60] 汝等比丘!若有人來,節節肢解,當自攝心,無令瞋恨;[61] 亦當護口,勿出惡言。[62] 若縱恚心,則自妨道,失功德利。
     [63] 忍之為德,持戒、苦行,所不能及。[64] 能行忍者,乃可名為:『有力大人!』
     [65] 若其不能,歡喜忍受,惡罵之毒,如飲甘露者,不名:『入道、智慧人也!』
     [66] 所以者何?瞋恚之害,則破諸善法,壞好名聞,今世、後世,人不喜見。
     [67] 當知瞋心,甚於猛火,常當防護,無令得入。[68] 劫功德賊,無過瞋恚。
     [69] 白衣受欲,非行道人,無法自制,瞋猶可恕;[70] 出家行道,無慾之人,而懷瞋恚,甚不可也![71] 譬如,清冷雲中,霹靂起火,非所應也。

6. 捨掉舉──離憍慢 Exhortation on Refraining from Arrogance and Contempt

     [72] 汝等比丘!當自摸頭,已捨飾好,著壞色衣,執持應器,以乞自活,自見如是;
     [73] 若起憍慢,當疾滅之![74] 增長憍慢,尚非世俗、白衣所宜,何況出家、入道之人:[75] 『為解脫故,自降其身,而行乞耶?』

7. 捨貪欲──離諂曲 Exhortation on Flattery

     [76] 汝等比丘!諂曲之心,與道相違;是故宜應,質直其心。[77] 當知諂曲,但為欺誑,入道之人,則無是處;[78] 是故汝等,宜當端心,以質直為本。

參、 僧不壞信 On the Advantages for Great Men Gone Forth to Homelessness

1. 少欲功德 The Virtue of Few Wishes

     [79] 汝等比丘!當知,多欲之人,多求利故,苦惱亦多;[80] 少欲之人,無求無欲,則無此患。[81] 直爾少欲,尚宜修習;何況少欲,能生諸功德!
     [82] 少欲之人,則無諂曲,以求人意;亦復不為,諸根所牽。[83] 行少欲者,心則坦然,無所憂畏,觸事有餘,常無不足。[84] 有少欲者,則有涅槃,是名:『少欲!』

2. 知足無惱 The Virtue of Contentment

     [85] 汝等比丘!若欲,脫諸苦惱,當觀知足。[86] 知足之法,即是富樂、安穩之處。
     [87] 知足之人,雖臥地上,猶為安樂;[88] 不知足者,雖處天堂,亦不稱意。[89] 不知足者,雖富而貧;知足之人,雖貧而富。[90] 不知足者,常為,五欲所牽;[91] 為知足者,之所憐愍,是名:『知足!』




3. 隱逸美德 The Virtue of Seclusion

     [92] 汝等比丘!欲求寂靜,無為安樂,當離憒鬧,獨處閒居。[93] 靜處之人,帝釋諸天,所共敬重;[94] 是故,當捨:『己眾、他眾!』[95] 空閒獨處,思滅苦本。[96] 若樂眾者,則受眾惱;[97] 譬如大樹,眾鳥集之,則有,枯折之患。[98] 世間縛者,沒於眾苦;[99] 譬如,老象溺泥,不能自出,是名:『遠離!』

4. 正精進──滴水穿石 The virtue of energetic striving

     [100] 汝等比丘!若勤精進,則事無難者;是故汝等,當勤精進。[101] 譬如,小水長流,則能穿石。[102] 若行者之心,數數懈廢;[103] 譬如鑽火,未熱而息,雖欲得火,火難可得,是名:『精進!』

5. 正念正知 The Virtue of Attentiveness

     [104] 汝等比丘!求善知識,求善護助,無如不忘念。[105] 若有,不忘念者,諸煩惱賊,則不能入;[106] 是故汝等,常當攝念在心。[107] 若失念者,則失諸功德;若念力堅強,雖入,五欲賊中,不為所害。[108] 譬如,著鎧入陣,則無所畏,是名:『不忘念!』

6. 足四禪──身行寂靜 The Virtue of ‘Collectedness’ (samadhi)

     [109] 汝等比丘!若攝心者,心則在定;心在定故,能知世間,生滅法相。[110] 是故汝等,常當精勤,修習諸定;若得定者,心則不散。[111] 譬如,惜水之家,善治堤塘;[112] 行者亦爾,為智慧水故,善修禪定,令不漏失,是名為:『定!』

7. 無後有──慧善解脫 The Virtue of Wisdom

     [113] 汝等比丘!若有智慧,則無貪著。[114] 常自省察,不令有失;是則,於我法中,能得解脫。[115] 若不爾者,既非道人、又非白衣,無所名也。
     [116] 實智慧者,則是:『度老、病、死海,堅牢船也;[117] 亦是,無明黑暗,大明燈也;[118] 一切病者,之良藥也;[119] 伐煩惱樹,之利斧也!』[120] 是故汝等,當以:『聞、思、修』慧,而自增益。[121] 若人有:『智慧之照!』雖無天眼;而是,明見人也,是名:『智慧!』

8. 捨自諦──離戲論 The Virtue of Restraint from Idle Talk

     [122] 汝等比丘!種種戲論,其心則亂,雖復出家,猶未得脫;[123] 是故,比丘!當急捨離,亂心戲論。[124] 若汝欲得,寂滅樂者;唯當善滅,戲論之患,是名:『不戲論!』

肆、 佛不壞信──當自精進 Self Exertion

     [125] 汝等比丘!於諸功德,常當一心,捨諸放逸,如離怨賊。」
     [126] 大悲世尊,所說利益,皆已究竟![127] 「汝等但當,勤而行之:
     [128] 『若於山間、若空澤中、若在樹下、閒處靜室,念所受法,勿令忘失;[129] 常當自勉,精進修之,無為空死,後致有悔!』
     [130] 我如良醫,知病說藥,服與不服,非醫咎也;[131] 又如善導,導人善道,聞之不行,非導過也!

伍、 法不壞信──四諦勿疑 On Clearing Up All Doubts

     [132] 『汝等若於,苦等四(聖)諦,有所疑者,可疾問之;毋得懷疑,不求決也!』」[133] 爾時,世尊,如是三唱;人無問者……。所以者何?眾無疑故!
     [134] 時阿那律陀〔阿㝹ㄋㄡˊ樓馱〕,觀察眾心,而白佛言:[135] 「世尊!月可令熱,日可令冷,佛說四(聖)諦,不可令異。[136] 佛說:『苦(聖)諦實苦,不可令樂;[137] 集(聖諦)真是因,更無異因;[138] 苦若滅(聖諦)者,即是因滅,因滅故果滅;[139] 滅苦之道(聖諦),實是真道,更無餘道。』[140] 世尊!是諸比丘,於四(聖)諦中,決定無疑!」
     [141] 於此眾中,所作未辦者,見佛滅度,當有悲感。[142] 若有,初入法者,聞佛所說,即皆得度;譬如,夜見電光,即得見道。[143] 若所作已辦,已度苦海者,但作是念:
     [144] 「世尊滅度,一何疾哉?」
     [145] 阿那律陀,雖說此語:「眾中……皆悉了達,四聖諦義!」[146] 世尊欲令,此諸大眾,皆得堅固,以大悲心,復為眾說:
     [147] 「汝等比丘!勿懷悲惱。若我,住世一劫,會亦當滅;會而不離,終不可得。[148] 自利利他,法皆具足;若我久住,更無所益。[149] 應可度者,若天上人間,皆悉已度;其未度者,皆亦已作,得度因緣。
     [150] 自今以後,我諸弟子,展轉行之;則是如來,法身常在,而不滅也。
     [151] 是故,當知:『世皆無常,會必有離,勿懷憂惱,世相如是!』
     [152] 『當勤精進,早求解脫;以智慧明,滅諸痴暗!』
     [153] 世實危脆,無堅牢者;[154] 我今得滅,如除惡病。[155] 此是,應捨之身,罪惡之物,假名為身,沒在老病、生死大海;[156] 何有智者,得除滅之,如殺怨賊,而不歡喜?
     [157] 『汝等比丘!常當一心,勤求出道![158] 一切世間、動、不動法;皆是,敗壞、不安之相。』[159] 汝等且止,勿得復語,時將欲過,我欲滅度。[160] 是我最後,之所教誨!」

~佛遺教經終 The Buddha's Last Bequest final.

《佛遺教經》大字課誦本【日常課誦】.pdf
https://archive.org/details/palishengdian03_03






《佛遺教經》簡易PDF版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(感謝您的留言!歡迎藏經校對,校對稿請寄回 “翠峰精舍” palitxt@gmail.com 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