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8月22日 星期四

《佛遺教經》解說第109句【汝等比丘!若攝心者,心則在定;心在定故,能知世間,生滅法相。】 The Buddha's Last Bequest 109

       

《佛遺教經》淺譯與解說【第109句】( 請調高畫質至44分16秒

    第六品 ✩  足四禪──身行寂靜 The Virtue of ‘Collectedness’ - Samadhi (109~112)

    [109] 汝等比丘!若攝心者,心則在定;心在定故,能知世間,生滅法相。

    【譯文】{比丘們!如果人們能夠攝根護心,他的『心』才能夠生起禪定;
    『心』依靠禪修定力緣故,才能夠照見『法』:身心世界不斷生滅的真相。}


    〖解說〗{洞察生滅身心,才能夠照見『法』:無常、苦、無我不變本質。
    能洞察『法』的法性不變,才能夠照見『四聖諦』:明與解脫、證得涅槃。

    《相應部經典‧蘊相應‧封滯品‧七處經》說示(太極):
    ☆ 太極( Kevala ) ➾
    單獨存在、純一無雜、完全的狀態。

    《小部經典‧經集‧彼岸道品‧都提耶問經》說示(無極):
    ☆ 無極( Nāparo ) ➾
    滅盡苦邊際、離開極端的中庸之道。

    《小部經典‧經集‧彼岸道品‧劫波問經》說示(離開兩極的對立):
    ☆ 度無極( Nāparaṃ siyā ) ➾
    可到達彼岸、中道沒有對立的涅槃。
    ☆ 無無極( Anāparaṃ ) ➾
    已到達彼岸,就無此岸彼岸的對立。

    《小部經典‧經集‧彼岸道品‧陀多迦問經》說示(放下世間的邊見):
    ☆ 陀多迦( Dhotaka ) ➾
    字義叫做:洗淨、純淨、弄乾淨。
    本經大意:佛陀無法解脫任何人!
    佛法助緣,每人要淨化自己身心。
    ☆ 釋迦( Sakka ) ➾
    字義叫做:能仁。佛的種族名稱。
    ☆ 普眼者( Samantacakkhu ) ➾
    全然照見一切的智慧,尊稱佛陀。
    ☆ 遮障( Kiñcana ) ➾
    障礙聖道的各種原因。
    ⑴ 業障;⑵ 煩惱障;⑶ 異熟障;
    ⑷ 不信;⑸ 不樂欲;⑹ 無慧。
    ☆ 有無極( Bhavābhavāya ) ➾
    不論生死的極端,還是涅槃的極端;
    都是屬於:世間人互相對立的邊見。
    『① (一○六七偈:)
    〔青年朋友陀多迦問說:〕
    「世尊請教導(懇請世尊對我來說示),
    我望聖仙語(我很渴望大仙人法語);
    聞佛清靜音(聽了您開示的寂靜法),
    當自學涅槃(應該能自己學會涅槃)!」
    ② (一○六八偈:)
    〔世尊回答陀多迦說:〕
    「勤修正精進(如果你能精勤的禪修),
    覺念啟明智(才有覺念智慧的生起);
    聞此清靜音(聽我當下說的寂靜法),
    當自學涅槃(應該能自己學會涅槃)!」
    ③ (一○六九偈:)
    〔陀多迦再次問說:〕
    「見天上人間(我看到人天的世界中),
    梵行無遮障(禪修者的心沒有遮障);
    皈命普眼者(皈依洞察一切的佛陀),
    度脫我猶豫(請釋迦解脫我的疑惑)!」
    ④ (一○七○偈:)
    〔世尊接著回答說:〕
    「我不令度脫(我無法讓你達到解脫)──
    洗淨世猶豫(淨化世上的任何疑惑),
    又證最上法(心更要親證無上真理),
    汝可渡暴流(這樣才可以度脫暴流)!」
    ⑤ (一○七一偈:)
    〔陀多迦第三次問說:〕
    「大悲誡梵行(願佛慈悲指導我禪修),
    願知不死法(希望明白不死的教法);
    無障如虛空(比喻沒有遮障的天空),
    莫依修寂靜(恰似捨離依賴的涅槃)。」
    ⑥ (一○七二偈:)
    〔世尊第三次回答說:〕
    「我告聖寂靜(我說古仙人道的涅槃),
    見法勿依謠(體驗聖法不依賴傳聞)!
    如何得智行(怎樣走明行足的道跡),
    度脫世愛縛(才能超越世上的執愛)?」
    ⑦ (一○七三偈:)
    〔陀多迦第四次問說:〕
    「慈音深歡喜(聽見佛語我心超歡喜),
    聖仙最寂靜(古仙人道的無上涅槃);
    如何得智行(怎樣走明行足的道跡),
    度脫世愛縛(才能超越世上的執愛)?」
    ⑧ (一○七四偈:)
    〔世尊最後總結說:〕
    「正知六入處(應深切覺知一切身心),
    中道於十方(及無私觀察內外十方);
    不著世二邊(你不染世間對立以後),
    不愛有無極(不造生死也不渴涅槃)。」』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明』呢?明(就是) ➾
    與『無明』相對,是指三明(宿世、天眼、漏盡)。
    ➊ 宿世明:回憶起自己的累劫累世、了解自己的因果。
    ➋ 天眼明:能夠使用天眼,指對眾生三世因果的了解。
    ➌ 漏盡明:漏盡,是『慾漏、有漏、無明漏』的漏盡;
    明,是指對『三法印、四聖諦、十二緣起』的透徹了解。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解脫』呢?解脫(就是) ➾
    三種解脫(心解脫、慧解脫、俱解脫),以及……
    身證者、見至者(也叫:見法者)、隨法行者、信解脫者、隨信行者 ➾
    ➊ 心解脫:成就四禪八定,暫時伏住『心』的煩惱。(不是見至者!)
    ➋ 慧解脫:熄滅貪瞋痴『三不善根』不再輪迴受生。(出九有情居!)
    ➌ 俱解脫:兼俱心解脫、慧解脫,證八解脫的聖者。(八種俱解脫!)
    ➍ 身證者:心解脫者,但!不一定是慧解脫的聖者。(也是見至者!)
    ➎ 見至者:斷三結『有身見、疑、戒禁取』的聖者。(見到三法印!)
    ➏ 隨法行者:沒見到三法印,在法上用功的修行者。(不是見至者!)
    ➐ 信解脫者:依照聽聞佛法的信心,而見到三法印。(也是見至者!)
    ➑ 隨信行者:只有聽聞佛法的信心,沒見到三法印。(不是見至者!)
    禪定的心解脫,只能夠暫時伏住五蓋不起現行;
    涅槃的慧解脫,十結和七隨眠都必須完全斷盡。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八勝處』呢?八勝處(就是) ➾
    俱解脫聖者,是經由八種如實智見,照見觀智某一勝處的涅槃智,而證得內觀智慧。
    ➊ 心繫念住、少量色光;
    ➋ 心繫念住、無量色光;
    ➌ 心無繫念、少量色光;
    ➍ 心無繫念、無量色光;
    ➎ 心無繫念、青色淨光;
    ➏ 心無繫念、黃色淨光;
    ➐ 心無繫念、紅色淨光;
    ➑ 心無繫念、白色淨光。

    《長部經典‧波梨品‧第三十三經‧合誦經》說示(八勝處):
    ☆ 第一勝處(心繫念住) ➾ 有尋有伺,外觀──少量色光,若淨、若垢之業處。
    ☆ 第二勝處(心繫念住) ➾ 無尋唯伺,外觀──無量色光,若淨、若垢之業處。
    ☆ 第三勝處(心無繫念) ➾ 依二禪定,外觀──少量色光,若淨、若垢之業處。
    ☆ 第四勝處(心無繫念) ➾ 依三禪定,外觀──無量色光,若淨、若垢之業處。
    ☆ 第五勝處(心無繫念)內在清淨 ➾ 依第四禪,外觀──青色淨光,證得勝解。
    ☆ 第六勝處(心無繫念)內在清淨 ➾ 依第四禪,外觀──黃色淨光,證得勝解。
    ☆ 第七勝處(心無繫念)內在清淨 ➾ 依第四禪,外觀──紅色淨光,證得勝解。
    ☆ 第八勝處(心無繫念)內在清淨 ➾ 依第四禪,外觀──白色淨光,證得勝解。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第一勝處』(心繫念住、少量色光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〝有時,內有色想(心繫念住),外觀諸色,少量色光──若清淨光、若雜染光(之業處);像這樣想:『我勝知彼!我勝見彼!』此為第一勝處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第二勝處』(心繫念住、無量色光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〝有時,內有色想(心繫念住),外觀諸色,無量色光──若清淨光、若雜染光(之業處);像這樣想:『我勝知彼!我勝見彼!』此為第二勝處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第三勝處』(心無繫念、少量色光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〝有時,內無色想(心無繫念),外觀諸色,少量色光──若清淨光、若雜染光(之業處);像這樣想:『我勝知彼!我勝見彼!』此為第三勝處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第四勝處』(心無繫念、無量色光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〝有時,內無色想(心無繫念),外觀諸色,無量色光──若清淨光、若雜染光(之業處);像這樣想:『我勝知彼!我勝見彼!』此為第四勝處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第五勝處』(心無繫念、青色淨光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〝有時,內無色想(心無繫念),外觀諸色,純青色、似青色、青顯現、青光輝;亦如──青色亞麻花,純青色、似青色、青顯現、青光輝;又如,波羅奈衣兩面光亮細軟,純青色、似青色、青顯現、青光輝。
    諸如此類,有時,內無色想(心無繫念),外觀諸色,純青色、似青色、青顯現、青光輝,像這樣想:『我勝知彼!我勝見彼!』此為第五勝處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第六勝處』(心無繫念、黃色淨光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〝有時,內無色想(心無繫念),外觀諸色,純黃色、似黃色、黃顯現、黃光輝;亦如──黃花樹,純黃色、似黃色、黃顯現、黃光輝;又如,波羅奈衣兩面光亮細軟,純黃色、似黃色、黃顯現、黃光輝。
    諸如此類,有時,內無色想(心無繫念),外觀諸色,純黃色、似黃色、黃顯現、黃光輝,像這樣想:『我勝知彼!我勝見彼!』此為第六勝處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第七勝處』(心無繫念、紅色淨光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〝有時,內無色想(心無繫念),外觀諸色,純紅色、似紅色、紅顯現、紅光輝;亦如──朱槿大紅花,純紅色、似紅色、紅顯現、紅光輝;又如,波羅奈衣兩面光亮細軟,純紅色、似紅色、紅顯現、紅光輝。
    諸如此類,有時,內無色想(心無繫念),外觀諸色,純紅色、似紅色、紅顯現、紅光輝,像這樣想:『我勝知彼!我勝見彼!』此為第七勝處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第八勝處』(心無繫念、白色淨光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〝有時,內無色想(心無繫念),外觀諸色,純白色、似白色、白顯現、白光輝;亦如──破曉之太白金星,純白色、似白色、白顯現、白光輝;又如,波羅奈衣兩面光亮細軟,純白色、似白色、白顯現、白光輝。
    諸如此類,有時,內無色想(心無繫念),外觀諸色,純白色、似白色、白顯現、白光輝,像這樣想:『我勝知彼!我勝見彼!』此為第八勝處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八解脫』呢?八種俱解脫(就是) ➾
    俱解脫聖者,在證得解脫智見時,他已經獲得的最高禪定(是透過八解脫的其中之一)。

    《長部經典‧大品‧第十五經‧大緣經》說示(八解脫):
    ☆ 八種俱解脫 ➾
    ➊ 心繫念住(如第一、第二勝處);
    ➋ 心無繫念(如第三、第四勝處);
    ➌ 清淨勝解(如第五到第八勝處);
    ➍ 空無邊處(如空無邊處定);
    ➎ 識無邊處(如識無邊處定);
    ➏ 無所有處(如無所有處定);
    ➐ 非非想處(如非想非非想處定);
    ➑ 想受滅盡(如想受滅盡定)。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第一解脫』(心繫念住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〝內有色想者(心繫念住,依初禪近行定、初禪安止定),外觀諸色──(少量色光、無量色光、若清淨光、若雜染光之業處)證得解脫。此為,第一解脫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第二解脫』(心無繫念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〝內無色想者(心無繫念,依二禪、三禪),外觀諸色──(少量色光、無量色光、若清淨光、若雜染光之業處)證得解脫。此為,第二解脫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第三解脫』(清淨勝解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〝(內無色想、心無繫念)內在清淨者,(依第四禪,外觀淨光──青光、黃光、赤光、白光)證得勝解。此為,第三解脫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第四解脫』(空無邊處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〝超越一切色想、滅有對想、無作意種種想,所謂:『虛空無邊!』成就空無邊處而住、證得解脫。此為,第四解脫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第五解脫』(識無邊處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〝超越一切空無邊處,所謂:『識是無邊!』成就識無邊處而住、證得解脫。此為,第五解脫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第六解脫』(無所有處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〝超越一切識無邊處,所謂:『何有一物!』成就無所有處而住、證得解脫。此為,第六解脫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第七解脫』(非非想處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〝超越一切無所有處,成就非想非非想處而住、證得解脫。此為,第七解脫。〞
    ★ 什麼叫做:『第八解脫』(想受滅盡)呢?(就是) ➾
    〝超越一切非想非非想處,成就想受滅盡而住、證得解脫。此為,第八解脫。〞

    《增支部經典‧五集‧五十經篇之四‧嫌恨品‧入想受滅經》說示(想受滅盡定):
    ☆ 白天三時(晝三時) ➾
    ① 晨時( Pubbanha ):早上六點,到十點之間,叫做午前;
    ② 午時( Majjhanha ):上午十點,到下午兩點之間,叫做中午;
    ③ 晡時( Sāyanha ):下午兩點,到六點之間,叫做午後。
    ☆ 晚上三時(夜三時) ➾
    ① 初夜( Paṭhamayāma ):晚上六點,到十點之間,叫做前夜;
    ② 中夜( Majjhimayāma ):晚上十點,到凌晨兩點之間,叫做中夜;
    ③ 後夜( Pacchimayāma ):凌晨兩點,到六點之間,叫做後夜。
    ☆ 想受滅盡定(滅盡想蘊、受蘊的禪定)之二種人 ➾
    ① 四果聖人(欲界);
    ② 四果天人(色界之意所成身,由不還果聖者所證得)。
    ☆ 長老五法(稱為長老之五條件) ➾
    ① 圓滿戒律;② 多聞思修;③ 善語教導;④ 現法樂住;⑤ 漏盡解脫。
    『〈壹、證滅盡定 ➲〉
    於彼處,具壽舍利弗告諸比丘曰:「友,諸比丘!」
    彼等眾比丘,回答具壽舍利弗:「友!」
    〔一、反對三次 ➥〕
    具壽舍利弗言:
    「友!世間有比丘,戒圓足、定圓足、慧圓足,
    不但能入想受滅盡定、又能出定,有如是處。
    彼若於現法不得證(阿羅漢之)完全智,
    彼則超越於段食天(之欲界諸天)同伴,
    生於隨一意所成身(色界諸天眾生之中),
    不但能入想受滅盡定、又能出定,有如是處。」
    ﹙➊ 初次反駁 ☙﹚
    如是說時,具壽優陀夷語具壽舍利弗言:
    「友,舍利弗!彼非如是,是無可能。
    彼比丘超越於段食天(之欲界諸天)同伴,
    生於隨一意所成身(色界諸天眾生之中),
    不但能入想受滅盡定、又能出定,無有是處。」
    ﹙➋ 二次反駁 ☙﹚
    又再次……
    又三次,具壽舍利弗告諸比丘言:
    「友!世間有比丘,戒圓足、定圓足、慧圓足,
    不但能入想受滅盡定、又能出定,有如是處。
    彼若於現法不得證(阿羅漢之)完全智,
    彼則超越於段食天(之欲界諸天)同伴,
    生於隨一意所成身(色界諸天眾生之中),
    不但能入想受滅盡定、又能出定,有如是處。」
    ﹙➌ 三次反駁 ☙﹚
    又三次,具壽優陀夷語具壽舍利弗言:
    「友,舍利弗!彼非如是,是無可能。
    彼比丘超越於段食天(之欲界諸天)同伴,
    生於隨一意所成身(色界諸天眾生之中),
    不但能入想受滅盡定、又能出定,無有是處。」
    〔二、沈思不語 ➥〕
    其時,具壽舍利弗思:
    「具壽優陀夷,直到第三次又拒絕於我,
    而且,任何比丘皆不隨喜於我。
    今我應詣世尊之處。」
    〈貳、世尊釋疑 ➲〉
    其時,具壽舍利弗詣世尊之處;
    詣已,問訊世尊,坐於一面。
    〔一、反對三次 ➥〕
    坐於一面之具壽舍利弗告諸比丘言:
    「友!世間有比丘,戒圓足、定圓足、慧圓足,
    不但能入想受滅盡定、又能出定,有如是處。
    彼若於現法不得證(阿羅漢之)完全智,
    彼則超越於段食天(之欲界諸天)同伴,
    生於隨一意所成身(色界諸天眾生之中),
    不但能入想受滅盡定、又能出定,有如是處。」
    ﹙➊ 初次反駁 ☙﹚
    如是說時,具壽優陀夷語具壽舍利弗言:
    「友,舍利弗!彼非如是,是無可能。
    彼比丘超越於段食天(之欲界諸天)同伴,
    生於隨一意所成身(色界諸天眾生之中),
    不但能入想受滅盡定、又能出定,無有是處。」
    ﹙➋ 二次反駁 ☙﹚
    又再次……
    又三次,具壽舍利弗告諸比丘言:
    「友!世間有比丘,戒圓足、定圓足、慧圓足,
    不但能入想受滅盡定、又能出定,有如是處。
    彼若於現法不得證(阿羅漢之)完全智,
    彼則超越於段食天(之欲界諸天)同伴,
    生於隨一意所成身(色界諸天眾生之中),
    不但能入想受滅盡定、又能出定,有如是處。」
    ﹙➌ 三次反駁 ☙﹚
    又三次,具壽優陀夷語具壽舍利弗言:
    「友,舍利弗!彼非如是,是無可能。
    彼比丘超越於段食天(之欲界諸天)同伴,
    生於隨一意所成身(色界諸天眾生之中),
    不但能入想受滅盡定、又能出定,無有是處。」
    〔二、沉默不語 ➥〕
    其時,具壽舍利弗思:
    「具壽優陀夷於世尊面前,直到第三次又拒絕於我;
    而且,任何比丘皆不隨喜於我。
    今我應沉默不語。」
    其時,具壽舍利弗為之默然。
    〔三、澄清問題 ➥〕
    ﹙➊ 斥優陀夷 ☙﹚
    其時,世尊(反問)具壽優陀夷說:
    「但是,優陀夷!汝相信並了解:意所成身(眾生)為何耶?」
    「大德!是由想念所造成,無色界諸天之眾生。」
    「優陀夷!因汝所言,實是凡庸不明!
    汝認為說:可與如汝之人俱語耶?」
    ﹙➋ 責問阿難 ☙﹚
    其時,世尊呼叫具壽阿難言:
    「是說,阿難!汝不關心正被騷擾之長老比丘,而上邊旁觀耶?
    實在說,阿難!汝對於長老比丘,正被騷擾之時,全無悲憫之心耶?」
    ﹙➌ 世尊說明 ☙﹚
    其時,世尊告訴諸比丘說:
    「諸比丘!世間有比丘,戒圓足、定圓足、慧圓足,
    不但能入想受滅盡定、又能出定,有如是處。
    彼若於現法不得證(阿羅漢之)完全智,
    彼則超越於段食天(之欲界諸天)同伴,
    生於隨一意所成身(色界諸天眾生之中),
    不但能入想受滅盡定、又能出定,有如是處。」
    世尊如此說完。
    善逝說此已,從座而起,入房而去。
    ﹙➍ 阿難不安 ☙﹚
    其時,具壽阿難辭離世尊不久,往(世尊之侍者)具壽優波摩那處。
    至已,告具壽優波摩那言:
    「友,優波摩那!此處有人,正在傷害於長老比丘。
    由於,我等對此沒有責問。
    然而,實非稀奇!友,優波摩那!
    因為,世尊於晡時(午後兩點至六點)從宴坐起,
    所以,關於此事,應當會向具壽優波摩那提出問話。
    正是!如今我等心懷恐怖、掉入畏怖。」
    〈叁、長老五法 ➲〉
    其時,世尊於晡(ㄅㄨ)時從宴坐起,前往講堂;
    至已,設座而坐。
    〔一、世尊反問 ➥〕
    坐已,世尊告具壽優波摩那如是語:
    「優波摩那!具備如何德行之長老比丘,
    對於出家同伴來說,是既可愛、可意、可尊重、又應崇敬者耶?」
    〔二、侍者回答 ➥〕
    「大德!具備五種德行之長老比丘,
    對於出家同伴來說,是既可愛、可意、可尊重、又應崇敬者。
    如何為五?
    大德!世有長老比丘,
    ➊ 具戒,依波羅提木叉,防護根律儀而住;
    於所行境,圓滿行儀;
    於微小之過失,亦見怖畏;接受學習於學處。
    ➋ 既多聞法又受持學習,積集所聞、增長所學;
    凡是初善、中善、後善,既有義理、又有條理之教法;
    以及所有純一、圓滿、清淨之梵行;皆能以溫和親切之方式來說明。
    彼已多聞憶持真實之法,
    依(善人之)語以聚集,依(如理之)意以隨觀,依(內觀之)見以完全通達。
    ➌ 言語美善、彬彬有禮,
    明瞭易懂、可資信賴,
    沒滴唾液、語無瑕疵,
    教導法義、能令了知。
    ➍ 對於四禪增上心之現法樂住,已輕易獲得、圓滿獲得,
    得無艱難、得無梗澀。
    ➎ 諸漏盡故,無漏心解脫、慧解脫,
    即於現法、自證通智、親身證已、具足而住。
    當然,大德!具備此等五種德行之長老比丘,
    對於出家同伴來說,是既可愛、可意、可尊重、又應崇敬者。」
    〔三、世尊讚美 ➥〕
    「優波摩那!善哉!善哉!優波摩那!具備此等五種德行之長老比丘,
    對於出家同伴來說,是既可愛、可意、可尊重、又應崇敬者。
    優波摩那!若長老比丘,不被發現存在此等五種德行,
    出家同伴豈依牙齒之脫落、髮白、皺紋這三者,而恭敬、尊重、尊崇、供養於彼耶?
    但是,優波摩那!又由於長老比丘,正被發現存在此等五種德行,是故,出家同伴正在恭敬、尊重、尊崇、供養於彼!」』}

卍    卍    卍

《佛遺教經》課誦本【淺譯與解說版】 The Buddha's Last Bequest
── 佛曆 2562.8.18(日)菩提僧團 ──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(感謝您的留言!歡迎藏經校對,校對稿請寄回 “翠峰精舍” palitxt@gmail.com ✍)